发布时间:2021-06-21
——记海洋二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王云涛
卫婷婷
浙江杭州,西子湖畔,坐落着我国海洋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这所具有50余年历史的海洋研究机构,铸造了一系列国之重器、培育了一大批栋梁之材。海洋二所建有自然资源部系统内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海洋二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名副研究员,王云涛对实验室有很深的情感,多年来依托海洋二所与实验室,这个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已然成长为海洋科研的专家,并将自己对海洋科学研究的热爱挥洒尽致。
故乡情与游子意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寄托着每一个海边长大的孩子对海洋的归属感。王云涛时常会提到自己是“海边长大的孩子”,作为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的青岛“土著”,海洋在王云涛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我从小在海边长大,对海洋有很深的情感。”也许正是这份“与生俱来”的热爱,让他十几年如一日,坚守理想与初心,一步一个脚印在海洋研究路上笃定前行。
抱着这份对海洋的热爱,高中时代,王云涛就萌生了报考海洋大学,献身海洋科研的念头,2007年他成功考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选择海洋技术,是因为这个专业有很强的应用性,利用声学技术手段,能够对海洋展开观测和研究。”
随着对海洋声学学习的越发深入,王云涛对相关的科学研究跃跃欲试。最初的科研尝试与海洋南辕北辙,在信息学院傅圣雪教授的指导下,王云涛在大二期间就开始着手“鸟类鸣叫研究的声环境系统设计”项目的研发。他介绍,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在建校期间,曾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致使大多数鸟类离开了海大的校园。送鸟容易,请鸟回来却很难。“我们需要研究不同鸟类的叫声特点,找到更能吸引同类的鸟鸣,这既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求有踏实的实践能力。”
为了改善崂山校区鸟类数目减少和结构单调的现状,王云涛与同学进行了3方面的研究工作:校园鸟类定点观察、鸟鸣专项研究、鸟鸣声环境监测。通过3方面的探索,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校园环境设计、校园音频广播鸟鸣终端系统设计等方案,并成功应用于校园中,从而达到改善声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项目的拓展方案《鸟类鸣叫研究的声环境系统设计在世博会的应用》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
凭借优异的成绩,王云涛提前一年本科毕业,怀揣着对故乡和海洋的热爱,于2010年远赴美国佐治亚大学攻读物理海洋学专业博士学位,开始了旅美的学习与工作。
从佐治亚大学博士毕业后,王云涛以优异的表现被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国家海洋渔业署(NOAA)聘用,主要从事海洋锋面研究和渔业资源管理,期间还主持和参加了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资助的多个研究项目。长期从事海洋动力和渔业资源方面的研究,使王云涛进一步加深了对海洋生态的认识。
位卑未敢忘忧国
尽管生活工作条件都很优越,但在美国7年的游子生涯里,王云涛内心却始终怀揣着“回国梦”。梦想实现的契机在2016年6月出现了,当时王云涛在美国罗德岛大学参加了一个关于海洋动力模拟的学术会议,当他在台上镇定自若地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时,其深入浅出的学术观点吸引了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关注。从那时起,王云涛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精湛的学术能力已然给实验室主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个月后,王云涛应邀回国参加气候变化(Clivar)开放科学大会,并与实验室主任在海洋科学研究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沟通,不久后他就获邀来到海洋二所作学术报告。报告完成后,海洋二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向他发出了工作邀请。
长期在国外学习工作的他,不仅对故土有很深的情感,而且看到了我国海洋事业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因此殷切地希望能早一点回国,为祖国海洋事业做些贡献。2017年王云涛来到海洋二所加入了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机会来了,我就回来了。”
依托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国家级平台,王云涛在海洋生态动力研究上进一步发光发热。此外,在实验室诸位院士和专家的带领下,他与团队将海洋动力过程研究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使自身的科研优势有了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王云涛介绍,早在多年前,他就意识到将海洋动力系统研究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会有更为重要的实际意义。“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对浮游植物大量暴发的监测开展浒苔预测,以服务于沿海地区的生产生活和防灾减灾。”
王云涛表示,将动力过程、环境要素与渔业评估模型相融合是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发展的必经之路。为此,他与实验室团队不断为推动我国海洋物理生态环境观测和模拟的发展而努力。他们将海洋生态环境研究与动力环境研究相互关联,形成了从物理海洋、气候变化到浮游动植物直至渔业物种的完整研究链条。王云涛还强调,在未来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发展过程中,他们将继续探索可持续的海洋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生产模式,为我国发展成为海洋强国不懈努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
自从加入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后,王云涛就在柴扉、陈大可等海洋研究领域知名专家的带领下,参与了“北太平洋铁元素的来源与传输对海洋上层生态系统的影响”“北极气候多学科漂流冰站计划(MOSAiC)”等多个重要研究项目。此外,他还担任了中美海洋科技与渔业专家工作组中方秘书长的工作,希望能够为双边海洋合作贡献一份力量。
“要多关注海洋锋面等动力过程及其生态效应。”谈到目前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王云涛表示,海洋锋面是海洋中最重要的中尺度动力过程之一,为了对锋面进行更好的检测和追踪,加深对区域动力过程的认识,以及进一步为评估初级生产力、碳循环、渔业资源等科学问题提供支持,多年来王云涛一直针对海洋锋面分布的时空特征、锋面区域的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及引起的生态响应展开研究,相继实现了对每日海表温度锋面的定位,得到了每月的锋面频率,还准确捕捉到了全球重要海区锋面的季节性、年际变化特征。
目前,王云涛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黑潮延伸体的动力模态特征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他介绍说,黑潮延伸体的物理—生态过程长期以来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黑潮及其延伸体对我国近海的物质、能源交换及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尽管早前研究者已经在黑潮延伸体动力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动力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但对其生态过程的认识却仍有限。为此,王云涛与团队决定对这一研究方向“下手”,他们利用数值模式研究该区域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北太平洋高分辨率物理—生态耦合模式的长期模拟结果,结合黑潮延伸体的动力模态特征,从而分别刻画出黑潮延伸体在稳定态及非稳定态两种不同状态下,对应的涡旋和锋面过程及引起的物质传输。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厘清黑潮延伸体不同动力模态对其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刻画出初级生产力的时空特征。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科研更是如此。十几年与海洋打交道,王云涛有喜也有忧,在他看来,遇到困难不可怕,多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事物。“办法总比困难多,踏实做事必有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王云涛也是这样告诫学生的,他希望自己做好学生的“伯乐”,挖掘出更多海洋科学研究领域里的“千里马”,让他们能尽情释放科研热情,实现学术抱负。而他自己,也会继续乘风破浪,不断前行。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