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倪大龙:以科研渡人
——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倪大龙

作者:刘玉杰    发布时间:2021-05-15

导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坚持不懈地刻苦钻研,使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倪大龙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寒门学子,一步步蜕变成为材料医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在该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研究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受到了国外材料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他说,他曾在追求材料医学的过程中成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如今,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变患者的命运,让他们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2020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倪大龙学成归国,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担任“生物界面科学与应用”课题组组长。在此之前,他曾在被誉为“公立常春藤大学”的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获得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协会“未来受关注青年科学家”、“杰出青年学者”、中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协会“青年研究学者”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在业界人眼里,他年少成名,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此番回国,风光正盛。
  然而,倪大龙心里清楚,这一路走来,没有出身的加持、算不上天赋异禀的他是如何硬生生地靠自己拼出一条路来的。
  
命运逆袭
  倪大龙出生于江苏省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自小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俗话说“寒门多出贵子”,靠的大概就是心里想改变生活,闯出另外一番天地的心气,倪大龙从小就有这么一股心气。自踏入学校时起,他在学习上便几乎不曾有过一日懈怠,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一直围绕着他。19岁时的高考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倪大龙清晰地记得,在高考成绩出来前,他的父母已经为他找好了老家附近的工厂,“如果我当时高考失利,可能就进入工厂上班了”,倪大龙笑着说道。所幸,他顺利考入了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专业,成功地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但这还不够,倪大龙在心里告诉自己。他很清楚,摆在自己面前可走的道路并不多,如果不能在喜欢的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那么他的生活依旧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他在本科时又给自己定下了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学习目标。长期以来,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凭借悠久的研究历史和雄厚的人才资源,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了众多令人惊艳的研究成果。对当时已经踏入材料科研领域的倪大龙来说,只有进入这里,他才能汲取到更多的养料,在科研领域变得更加强大。
  大学时期的倪大龙除了要考虑自己的前途,还牵挂家中的父母,想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大学4年期间,他将自己的生活费降到最低,利用各种机会做校外兼职,赚取生活费用。除了兼职之外,他在学习上也异常用功,通过获得各种学业奖学金来交学费。为了考入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他常常在教室学习到晚上11点多,回到宿舍后还会再学一会儿英语。超出常人的努力最终让他成功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师从著名纳米医学专家施剑林院士和步文博研究员,主要研究多功能纳米诊疗剂用于肿瘤等人类重大疾病的多模态影像和研发新型治疗方法。
  从那时起,经过多年默默努力的倪大龙开始初露锋芒,渐渐开始通过专业能力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博士毕业之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蔡伟波教授曾前往上海硅酸盐研究作做学术报告。交谈之时,蔡伟波教授对倪大龙的专业能力和研究内容非常感兴趣,问他博士毕业后是否愿意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一番衡量后倪大龙欣然答应。
  至此,倪大龙终于为自己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展露锋芒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是美国的名校之一,长期以来,其凭借浓厚的学术氛围,一流的科研实力,强大的校友网络,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一流学子到此深造,来到此地的倪大龙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纯粹的研究氛围。他很幸运,在博士后研究期间,蔡伟波教授主张让他在自己的节奏里深入钻研,并不催着他出成果。但他本就是好不容易才走到这一步的,过去经历的不易,让他一直有一种危机意识,尽管身在国外,他也很清楚自己将来一定要回国发展,留给自己学习的时间就这么几年,因此必须在这几年内取得一定成就。
  那时候的倪大龙一周至少有6天都是埋首在实验室里的,从早上一直工作到晚上,有时候凌晨一两点还去扫动物成像,回家稍经休息后,清晨接着赶回实验室继续从事多功能纳米诊疗剂的结构设计、可控合成及其生物医学应用方面的基础研究,风雨无阻。高度的自律和高强度的工作使得他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并且取得了一系列令业界瞩目的成果。 
  长期以来,在临床医学领域,人类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是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单一的成像模态并不能满足临床对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断需求,因此,开发高效的多模态影像探针有望为未来人类重大疾病的根治提供技术保障。倪大龙率先实现理论突破,将“缺陷调控技术”新概念引入纳米造影剂的磁共振成像性能调控研究,大幅提高了磁共振造影剂的成像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一系列的双模态、三模态影像探针,以期实现重大疾病的结构成像与功能成像的融合。尽管双/三模态影像探针对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倪大龙很清楚,诊断只是手段而不是最后的目标,最终还是要实现肿瘤的彻底根治。于是倪大龙在多模态影像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无机纳米功能材料的设计,成功开发了“肿瘤微环境响应/磁靶向型光学治疗”的新型肿瘤治疗策略。“其实所谓的光学治疗,便是利用外部光源激发材料产生毒性活性氧并杀死肿瘤细胞。该疗法可大幅减低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倪大龙解释道。由于考虑到该治疗方式仍依赖外部光源并受光穿透深度的限制,因此,他以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为载体,标记放射性核素锆-89(半衰期72h),并在表面嫁接光敏剂TCPP,由锆-89持续自发释放的契伦科夫光激活光敏剂TCPP。这种内源型契伦科夫光激活PDT不需要外部光源,持续时间长,克服了传统PDT既依赖外部光源又受光穿透深度限制的瓶颈问题,实现磁靶向型CR-PDT。该研究成果被化学领域顶级期刊JACS发表,并得到审稿人一致高度评价。
  当然,除了对抗肿瘤,纳米医学对人类其他重大疾病的治疗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倪大龙就曾通过成功制备系列纳米抗氧化剂,实现了活性氧过量的急性肝/肾损伤的治疗,并揭示体内具体的机理及相关生物学过程,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旗下著名综合类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上。该纳米抗氧化剂由于制备简便,成本低廉,可大规模生产,极具临床转换前景,被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协会(SNMMI)在2019年学术年会上以“重要研究成果”进行大会新闻报道,倪大龙也因此被授予“青年杰出学者成就奖”。
  
归属感
  一系列研究成果的面世,使得倪大龙受到了国外材料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甚至担任了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杂志副主编,该杂志为生物医学领域的著名学术刊物之一,杂志内部编委会成员有21人为国内外院士,倪大龙在材料医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可见一斑。
  然而就在前途一片大好之际,倪大龙却开始盘算着回国发展。首先,他的家人都在国内,那是他放不下的牵挂。而且,从小在中国长大的他,从骨子里对中国的文化有一种熟悉和亲切感。在国外时,他开始更多地回顾祖国的发展历程和风俗传统,同时审视自己的内心,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对国家的那一份割舍不掉的感情。2019年10月1日,他在国外观看中国70周年阅兵视频的时候,满心激动,伴着响起的音乐眼眶就热了。激动过后,他坐在那里陷入了沉思,他想,等到祖国80周年阅兵的时候,他一定要在国内看。
  事实上,在做这个决定不久后,倪大龙就回国了。“只有在祖国,才能找到那种久违的归属感,感觉心一下就落了地。”倪大龙笑着说道。
  回国后的倪大龙被破格晋升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导,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生物界面科学与应用”课题组组长,主要工作将结合临床需求,开发靶向骨疾病、组织感染、烧伤、器官损伤的各种友好型、高灵敏度医用分子探针,并发展新型的治疗技术,期望结合影像技术,做到病灶的早期诊断与高效治疗,造福患者!他正在开展的工作包括来自国家、上海市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课题项目。当然,科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现上述研究目标的过程中,倪大龙必定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在倪大龙看来,他不会因此心生退意。他说,他曾在追求材料医学的过程中成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如今,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变患者的命运,让他们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专家简介
  倪大龙,1988年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生物界面科学与应用”课题组组长,教授/博导。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继续从事领域内的科学研究。2020年9月通过国家人才引进计划加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
  他主要基于生物组织间界面及生物组织与材料界面,从事骨类疾病、组织感染、器官损伤等的诊疗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J. Am. Chem. Soc、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Acc. Chem. Res.、Chem Soc. Rev.等发表论文25篇(IF>10的20篇,累计IF>400)。论文被引用5100余次,H-index为34,其中7篇论文入选ESI高引论文,研究成果连续两年被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协会举办的学术年会以重要研究成果进行大会新闻发布。先后获得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上海市高层次人才计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双百人计划等人才项目资助。曾获得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协会“未来受关注青年科学家”(Ones to Watch 2020奖)、“杰出青年学者”(2019年度)、中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协会“青年研究学者”(2017、2018年度)等荣誉称号。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