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岐黄“行者”:中医药创新的践行者
——记广西中医药大学赵立春研究员及其科研团队

作者:户 万  来源:科学中国人  发布时间:2021-08-15

导读:  在充分考虑国家需求、当地特色及本地企业发展需求的情况下,赵立春及其团队从理论和应用层面综合发力,为推动广西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作为年轻团队的带头人,赵立春踌躇满志,他期待以病患需求定未来,用放心好药造福百姓。与此同时,他更期待凝聚中医药人才形成智库优势,在广西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贡献更多力量。   

  
  从上古神话“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和实践积累,长久地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相对于通过已知的明确机制和作用的物质来实现治疗目的的西方医疗,中医药更讲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整体观念。依据理、法、方、药四大要素,使用辨证施治和综合施治的诊疗模式,从而达到去病祛邪、恢复健康的目的。然而,已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医药长期处于“墙内开花”的状态下,中医药多种活性成分尚不明确、方剂配伍不固定等问题,已成为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中的强大阻力。在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如何用现代医学的方法证明古老中医药的有效性?如何让中成药发挥其最大价值?这是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赵立春研究员及其科研团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从笃行者到领路人
  
  如果要赵立春概括对中医药的第一印象,那就是“神奇”——一张药方、几味中药、一碗汤药,药到病除。在年幼的赵立春眼中,诸如草根、树皮等一些不起眼的寻常植物,在中医手中竟变成了治病的良药,药剂加减、方剂配伍,甚至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治疗效果。更让他“眼见为实”的是,困扰父亲多年的老胃病,也通过中药得到了很好的治疗。自此,对中医药莫名的好感和强烈的好奇在他心中逐渐萌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考时,赵立春毅然选择了中药学专业,就此开启了与中医药的结缘之旅。时任吉林农业大学校长,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以自身的经验向年轻的学生们现身说法,他强调:“中药是宝库,值得一辈子去深入挖掘。”这番话深深地印入了赵立春心中。2003年,中医药在SARS疫情防控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得到很多专家认可,我国独有的中医药优势进一步彰显。这也让赵立春致力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心更加坚定。在选择未来的研究方向时,彼时即将毕业的赵立春,将目光投向了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原生中草药资源非常丰富的西南边陲。
  2004年,赵立春“一路向南”,在贵州中医药大学邱德文教授的带领下,他开展了苗药大果木姜子等系列苗药的研究。其间他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开展客座研究,在邱明华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这一过程让赵立春深切感受到了中药民族药的神奇魅力,在他看来,这些深埋于民间、世代相传的验方单方蕴含着独特的光芒,是少数民族生活智慧沉淀的宝藏。中药中含有成千上万个化合物,一个个具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充满着科学探索的乐趣。赵立春想做的,就是要将这些宝藏发掘出来,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用。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赵立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丰富自己的大脑”。理论来源于实践,赵立春曾在北京大学世佳研究中心从事中药民族药基础研究与新药研发工作,后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随后又入选香港优才计划,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不断地提高知识素养,“备齐行装”的赵立春,选择了广西作为自己扎根“一线”、大展拳脚的目的地。
  谈及扎根广西的原因,赵立春解释道:广西是我国四大药材产地之一,素有“天然药库”、“生物资源基因库”和“中药材之乡”之美誉。截至2018年年底,广西已查清中药资源总数7088种,资源总数暂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药用植物5996种,药用动物798种,海洋药用生物294种,全国400多种常用中药原料药材中有70多种主要产自广西,其中十多种占全国总产量的50%~80%,罗汉果、鸡血藤、山豆根占比更是高达90%以上。丰富的动物药、植物药、海洋药资源,是广西中医药发展天然优势。同时广西12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流传着大量中草药、民族药、民间药单方验方,以壮瑶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产业基础雄厚,很有研究价值,值得深入开发。无论从药用植物资源或是从方剂资源来讲,广西都为赵立春这样的中医药人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广西开放包容的特点和赵立春所在的广西中药大学自有的优势中药研发平台,以及近年来我国在大健康产业特别是民族地区特色中药研发上所取得的长足进步,都为赵立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此外,赵立春带领的团队也为其研究提供了一股新鲜而专业的“合力”。自2009年以来,赵立春已经在广西度过了十余年的研究时光,其间他一直坚持从事中药民族药的基础研究与开发工作,成为了两个创新研究团队的“掌舵人”,并于2013年入选广西第十七批“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14年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018年,赵立春入选广西中医药大学首届“岐黄工程”高层次人才团队“广西特色中药基础研究与开发”并成为团队带头人,该团队共有成员13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7人,均为在科研领域工作的一线骨干教师;2019年,赵立春入选广西卓越学者,成为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带头人,该团队有成员22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3人。这两支强劲的创新团队,在赵立春的带领下,凭借其明确的研究方向、审慎的研究态度和卓越的科研能力,精诚合作、紧抓学科发展前沿,在中药民族药化学成分活性筛选、中药民族药的靶向药物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亮眼的成绩。“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明确中药当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并筛选具有较好药理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明确药效物质基础。如果是复方研究,就要明确其起到协同作用的有效化学成分有哪些,或者做好因为成分变化而产生的以配位络合物、分子络合物状态存在的质量控制研究。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赵立春解释道。
  
让科研之花结成硕果
  
  曾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过两年客座研究经历,赵立春深知将一个个化学成分单体从中药中分离鉴定出来是怎样不易。为了得到想要的单体,赵立春往往在实验室一站就是24个小时,被同事戏称为实验室的“灯塔”,然而这都比不上得到想要的化学成分单体带来的成就感。赵立春说:“做实验是很枯燥的、很苦的,要耐得住寂寞。”在成为团队带头人后,赵立春也将这份坚韧与执着“发扬光大”,在广西这座天然的中草药宝库中,他带领团队系统分离提取了300余个天然产物,发现了具有较好活性的新的天然产物近30个。他还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复方化学研究方法,拓展了复方化学的“霰弹靶点理论”;将响应曲面法应用到中药民族药的化学成分优化提取当中。在此基础上,赵立春及其团队系统开展了对青钱柳、荔枝核、龙眼叶、扶芳藤、桔梗、玉叶金花等药材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肝损伤、防辐射、降血糖、抗炎等的活性筛选研究。在他们的努力下,青钱柳这棵“医学界的第三棵树”,凭借其良好的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作用,以青钱柳茶、青钱柳固体饮料的形式成为高血糖、高血压患者的民族药保健饮品;一直被当做垃圾丢弃的荔枝核,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具有抗炎止痛作用的良药,在治疗男性睾丸炎、疼痛和前列腺肥大等疾病方面有着显著疗效。除此之外,赵立春曾参与研究的治疗急慢性胃炎、胃脘病、心绞痛的心胃止痛胶囊和对冠心病有显著疗效的理气血活滴丸也已上市。此外,支持研发的活性铷(Rb+)营养补充剂系列(6-10号)、丁当草、椹石通1号、桑葚精片等产品也陆续投入市场,创造的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对于慢性病特别是糖尿病的研究成果,也被赵立春带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由于激活AMPK可以减少肝糖异生的PEPCK和G6Pase两个关键酶的表达,会抑制肝糖异生,减少内源性葡萄糖生成,从而降低空腹血糖,因此肝脏糖异生AMPK/PEPCK/G6Pase信号转导通路已经成为纠正2型糖尿病糖代谢紊乱的重要研究内容。在这一已知背景下,赵立春从糖尿病的药效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入手,选择三叶苷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证实其能够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改善肝功能,升高肝脏中肝糖原含量。具体表现为三叶苷可以激活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中AMPK活性,改善酒精性脂代谢紊乱。由此,赵立春及其团队提出科学假说:三叶苷可能通过调控肝糖异生AMPK/PEPCK/G-6-Pase信号通路纠正2型糖尿病糖代谢紊乱。
  赵立春介绍,为了进一步明确在降血糖、高血压预防、抗炎止痛及肝损伤等方向所研究的药物的成分、药效及机理,不断创新研发工艺,“岐黄工程”高层次人才团队和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的成员积极投身到相关的研究项目中,并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先后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开放基金等项目10余项,依托相关研究成果,出版专业著作4部,申请国际PCT专利1项,获得授权专利35项,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项;发表论文120余篇,SCI收录30余篇,在充分考虑国家需求、当地特色及本地企业发展需求的情况下,从理论和应用层面综合发力,为推动广西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作为年轻团队的带头人,赵立春踌躇满志,他期待以临床疾病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入开展中药民族药的挖掘研究工作。与此同时,他一直积极倡导推进广西中医药产业智库的发展,期待凝聚更多的中医药人才形成智库优势,在广西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贡献更多力量。
  
全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发展中医药……从这一系列事例里可以看到,随着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对赵立春及其团队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为利好的消息。乘着这股东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部署推进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再上新台阶。
  站在这一重要的发展节点,赵立春及其团队积极投身推动广西中医药研究进一步开拓创新的征程中,致力于科技研发与创新引领,从完善产业链,打造大健康产业平台发展方向的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水平的角度出发,抢抓发展中药壮瑶药产业的重大战略机遇,从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创新发展政策与机制,健全中药壮瑶药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继而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正确认识和重视中药壮瑶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推动广西中药壮瑶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要以“定标准—聚人才—促产业—建体系”为目标层层递进,使之成为拉动广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据赵立春介绍,近年来受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医疗事业大力扶持、经费投入,以及大量优秀人才陆续回国的积极影响,我国在新药研发,尤其在中药民族药及地方特色药的研发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医药的有效性也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中国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随之而来对中医药的需求也日益加大,这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按照西药标准来衡量中药发展的思想认识还广泛存在,这些限制了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赵立春认为,要消除人们对中药的误解,使中药成为国际药物,应该在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下,采用科学的研究手段,评价和证实其疗效和安全性,提供客观可信的临床试验数据,并制定相关的研发标准,让中医药摆脱标准数量少、质量不高、制修订方法不规范、程序不健全、标准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形式不统一、认同度低、使用局限等问题,着力做好中医药的深入开发与研究工作。与此同时,要充分“掌握主动”,走在世界中医药发展的最前沿,在标准的制定方面,不能完全地将西药研发标准用到中药的开发上来,从而导致中药研发标准的丢失。作为《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2015》总论起草者,赵立春认为通过有选择性地引用和借鉴,制定属于我国的中药和民族药研发标准,进而让国外的中药研发按照我国的标准来执行,将推动中医药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充分推动中药民族药的国际化发展,使中医药进入世界健康战略,打造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力量。
  “同时也应看到,中医药产业发展远非一人一事之功,需要有强大创新力的团队、专业化的人才凝聚形成合力,方能使中医药产业这艘大船顺利航行。”对于创新团队的使命,赵立春阐释为:“做中医药研究的,关乎人的健康,也关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要有紧迫感,要踏踏实实做研究,要有开拓精神,更要有创新精神。”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学会的智力资源,注重利用区块链、互联网共享共融等新兴技术,构建以“智库+”为核心的中药民族药智库产业新体系。同时开展“智库+”为核心的智库产业集群园区,即“智库+政府决策”“智库+高端人才”“智库+高端产业”“智库+金融市场”“智库+科研应用”,由此形成政府政策开放带动、参政议政的高端人才聚集推动、高端产业集聚拉动、金融市场融合互动、科研应用创新驱动为核心产生的全智能中药壮瑶药产业链。具体来说即是:
  一是要“上接天线”。主动融入国家大健康产业战略,找准努力研究方向,积极打造中药民族药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加紧集聚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中药民族药一、二、三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是要“下接地气”。着力夯实知识技能,把握国家中医药产业政策导向,切合临床疾病实际需要,聚焦国家重大疾病医药创制、抓住医药产品市场迅速扩大的历史机遇,发挥现有技术和民族医药特色优势,解决中药民族药发展中遇到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集中力量办大事,筛选优势中药大品种开展二次开发,务实工作,不断增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三是要“外借东风”。稳步拓展合作格局,充分借助政府、企业、高校、学术团体、社会组织的渠道和资源,注重利用互联网共享共融等新兴模式,稳步实现科研大平台的快速发展,聚焦国家级新药研发平台的筹建。倡导建立中医药智库,形成中医药健康智库产业群发展。同时,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建设,以此为契机,引进人才,发展高质量民族药产业。
  四是要“内强素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综合业务能力,善于学习和总结科研及合作经验,着力强化研究攻关方向,加强创新专业团队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攻关能力与水平。
  在建立人才智库的同时,赵立春团队紧盯产业链的重点环节和缺失环节,参与到道地药材可持续、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的过程中,并凭借资深研究不断提升中医药壮瑶医药精深加工水平。在此基础上,赵立春团队不断思考中医药养生的可能性,从保健饮品入手,大力发展综合养生健康,充分利用广西天然的中医药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在产业方面,赵立春团队积极主持当地药企的产品工艺改进和新药食同源产品的研发,为广西和桂集团、广西本草坊保健品有限公司、广西科康科技集团、广西桂和堂药业、广西北海果香园食品有限公司等公司提供技术支撑及咨询服务,并在防城港市成立防城港东盟药食同源产业发展研究院,积极推动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的药食同源产业发展。通过龙头项目引领、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带动康养产业集聚式发展。可以说,无论是在人才或者技术,乃至产业发展等方面,赵立春及其团队都参与到解决中药壮瑶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关键技术的过程中,为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力。
  此外,赵立春还注意到了亿万级健康养老产业需求为广西带来的发展机遇。凭借区位优势,广西可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搭建康养产业新体系,并借此形成广西康养产业体系的良性集群效应。以养老、养生及疗养等基础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高经济溢价的高端养老产业,依托广西天然的生态资源,统筹规划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康养服务规划,把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服务全面纳入康养产业发展战略当中,开发高端康养产品并形成品牌。这对于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动力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赵立春及其团队在此过程中,可在挖掘整理中药、民族药研究方面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并借由特色中药民族药、保健食品等,保障康养产业技术、人才供给的持续和稳定,从而形成长效机制,不断释放发展活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从一个对中医药感兴趣的孩童,到拥有国家“青年岐黄学者”、香港“优才计划”入选者、广西卓越学者、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带头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广西(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广西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广西中医药大学首届“岐黄工程”高层次人才团队带头人、第33批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成员等众多头衔,赵立春在这条科研路上走过了21年。行至如今,他更觉责任重大。他期待团队在中药学学科教学水平、中药及民族药研究的科研思维能力、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越和转变,努力建设发展成为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创新研究团队;并在治疗糖尿病、帕金森、抑郁症、心血管疾病及改善睡眠等方面继续钻研,开发出有较好疗效的产品,带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与此同时,做好团队的顶层规划,明确研究方向,深化研究体系,为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撑及咨询服务,积极筹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或者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扩大学术指导影响力。
  “我为医者,须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赵立春求学的初心,更是他一直以来在做的事。赵立春坚信,中医药文化有其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在自己和更多的中医药后来人的努力下,必将实现持续发展,在疾病预防、治疗以及保健养生上展现其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进而为全人类造福。
  
专家简介  
  赵立春,吉林省长春市人,中共党员,研究员,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后,致力于中药、民族药的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工作。兼任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健康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常委等十余个国家级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山东泰山学者评审专家。担任广西药食同源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广西壮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防城港东盟药食同源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广西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研究员、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国家智库)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广西发展战略研究会健康专家。入选国家青年岐黄学者、广西卓越学者、广西第十七批“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带头人,被评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广西(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广西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开放基金等项目20余项。申请国际PCT专利1项,获得授权专利35项,发表论文120余篇,SCI收录30余篇。作为主要完成人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西化学化工创新成果大赛一等奖、全国互联网大赛西南赛区金奖等多项。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