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就我国而言,当前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利用过程。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显示,能源活动是我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约占我国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6.8%。能源活动中,化石能源又占重要地位。
能不能不用或少用化石能源来解决碳排放问题?人们将目光投向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其利用过程不排放二氧化碳,对环境更为友好。近年来,我国积极布局可再生能源产业。相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多项指标保持世界第一;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至10.83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接近50%。
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与核能,是我国现阶段使用最多的五大能源。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的能源革命,意味着要将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进而促进我国能源及相关工业升级。
破除能源之间的壁垒,促进多能互补、取长补短,提高能源整体利用率,这是能源变革势在必行之举。以石油和煤炭为例,我国石油资源短缺,且存在基础石化产品不足,制约下游精细化工行业发展的问题;而我国煤炭资源约占化石资源总量95%,如果能以其为原料制取清洁燃料及基础化学品,将成为缓解石油供应压力和弥补石油化工缺陷的补充途径。
徐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院长
从生物安全角度,传染病疫情可分为三类,包括自然性、事故性和蓄意性。其中,蓄意性传染病疫情是蓄意制备、释放、扩散病原体,引发疫情,是有意为之的生物恐怖事件。涉及的病原体包括已知烈性病原体、人工制造、人工改造的病原体。新冠病毒不具有人工制造和改造的特征。文献报道过的多起使用已知烈性病原体、蓄意制造的传染病疫情,发生在美国。
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种病原体是人工制造的。没有一个实验室具有设计、制造地球上并不存在的全新病毒、全新细菌的能力。因此,新冠病毒是科学家制造的传言是危言耸听、违背科学常识的。把人工制造新的病毒和人工合成已知病毒混为一谈。
除此之外,新冠病毒不可能是将蝙蝠新冠病毒人工改造后形成的。使用基因操作技术改造病原体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出发(原型)菌(毒)株,即要有改造的对象;二是该病原体基因功能清晰,即要清楚改造哪些基因,产生什么功能。新冠病毒缺乏出发毒株,没有改造对象,不可能是人工改造的。
科学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不具有事故性传染病疫情特征。确定事故性传染病疫情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事故发生前,该实验室已经保有、操作过该病原体;二是从患者分离的病原体和实验室具有的病原体在遗传学或基因组水平上基本一致。在我看来,新冠病毒是自然源性的,只不过我们还没有发现它的动物宿主。
严纯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兰州大学校长
当今世界,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高校要主动适应科技创新趋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把握学科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做强传统优势学科,做优特色学科,做精适应战略需求学科,并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着眼于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打造有利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推动基础领域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上担负着重大使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高校应深刻把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辩证关系,不断提升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的能力水平。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专业教育要精深并重,通识教育要交叉融通,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夯实学生创新基础。有效利用高校科研平台、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积极打造高校、企业、社会育人联合体,提升科教、产教协同育人实效,增强学生创新能力。高校还应广泛宣传学校科技创新事迹,弘扬优秀科研人员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心怀科学梦想、树立科技报国志向,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聪明才智。
张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我国在通信技术标准中专利占比持续提升,在5G标准中,我国技术专利占到了三分之一;国产系统设备市场占有率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
4G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拉近人们的距离,使得通信变成随手可得;5G则改变了社会,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垂直行业,都可以看到5G的影子。
5G新基建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动力,5G新基建将全面赋能激发数字经济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智能交通领域,以5G为引领,车联网正为自动驾驶保驾护航。在智慧医疗领域,5G融合发展将会在疫情防控、远程会诊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智慧教育方面,5G为教育提供了新手段,使教育更加公平。
如今,智能制造是5G应用的又一个“蓝海”。但目前大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发力较多,如何引领700多万中小企业共同参与智能制造发展,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虽然现在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因为5G将极大促进传统制造厂商转型升级。
多年来,5G新基建构造了众多新场景,在医疗、家居、出行、城市治理、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方面都能找到5G应用的影子。在下一步发展中,我们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尤其要注意营造创新生态、预先布局基础理论研究等。
(本栏目资料来源于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