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05
——记长安大学教授瞿伟
卫婷婷
边坡隐患险于明火,防止避让胜于救灾。目前我国对于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十分重视,国家也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但在这些重大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自然环境破坏与重大地质灾害过程显著、重大工程建设快速发展与工程灾变机理安全矛盾突出等问题。而地学工作者们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国家重大战略涉及的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灾害过程有效监测防护与重大工程安全建设运行等提供了科技力量支撑。
瞿伟作为其中优秀的地学青年学者之一,自从来到长安大学学习及工作以来,在地质灾害防控的路上,特别是专注于地质灾害高精度监测与成因机理反演这一地学领域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奋斗了近20年。起初他所积累的力量看似渺小,却在日后化作巨大的能量,帮助他为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测与防控,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等方面作出了更大贡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育、科技工作者,我有责任成为对祖国教育与科技发展有益的一员。”瞿伟如是说。
人生智途征漫漫
2001年8月,瞿伟从新疆一个毗邻边境仅仅20多公里的边陲小镇吉木乃,拖着沉重行李箱,带着当时全县仅有的一个高三理科班考取疆外重点大学应届生的“光环”,经历了短途汽车、长途大巴、绿皮列车的奔波,用近4天4夜的时间辗转来到了长安大学。当走进长安大学的一刹那,他的心中莫名地感动,周围的一切是那么新鲜而催人奋进。当偶然听到周围有同学抱怨专业的辛苦而选择离开时,瞿伟却无比珍惜眼前的机会。
瞿伟踏上的求学之路是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然而这条路远比他想象中更曲折。幸运的是,他在求学道路上结识了恩师张勤教授。张勤教授给原本在专业道路上举步维艰的瞿伟带来了希望,正是在张勤教授的教诲、鞭策和鼓励下,瞿伟在学习与事业道路上开始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2005年3月,瞿伟怀揣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张老师的办公室,表达了渴望成为他门下研究生的意愿。当时张老师提供了两个研究方向让他选择:一是地质灾害数值建模与机理反演研究,另一个是针对地质灾害监测新兴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研究。张老师说,第一个方向可能比较难,它不仅需要大地测量的知识,还需要学习地质、地球物理甚至水文学的知识。但是深入这个专业方向开展研究,能够揭示出地质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及其本质的问题,其科学意义重大。第二个方向创新性较强,应用在地质灾害的监测中尚属于探索阶段,但也有很好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在深思熟虑后,瞿伟选择了前者。随后在硕士、博士学习期间,他也一直沿袭这一专业方向,聚焦我国构造地裂缝最为典型的汾渭盆地区域,开展有关地裂缝灾害的高精度监测与成因机理反演研究。虽然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难题,他直言也有过很多次想要放弃啃这一“硬骨头”的想法,但最终还是在张老师与博士合作培养导师王庆良研究员等人的鼓励下坚持了下来,终在有关地质灾害高精度监测与成因机理反演方向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
十余载艰苦跋涉,是勤奋让瞿伟得以增进智慧,完善认知。求学之路上,他认识到地质灾害成因的复杂性,逐渐了解、探索和掌握了大地测量反演、工程地质、地球物理探测等相关学科知识与技术。不断累积的专业知识帮助瞿伟搭建起与地学研究之间的桥梁。从本科读到博士,测绘工程专业是瞿伟求学之路的起始点,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是落脚点。而博士时期严格的毕业标准成为激励瞿伟在专业上更上一层楼的推进剂。
博士毕业后的瞿伟有幸留在长安大学就职,并继续在以张勤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空间定位与灾害监测研究所”从事有关地质灾害防控领域研究工作,并加入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工作站成为彭建兵院士的学生,其间,他曾作为访问学者赴英国格拉斯哥与美国南卫理工会大学开展访问与交流研究工作。瞿伟由此踏上了科研新征程,在早期成长之路上汲取的人生智慧,激励后来的他在地质灾害防控奋斗之路上奋勇前行!
钻坚研微助发展
在博士研究生二年级阶段,瞿伟在导师张勤教授的全力资助下,作为团队第一个远赴海外访问访学的成员,来到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与李振洪教授进行合作研究。李教授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旺盛的工作精力、不断迸发的奇思妙想,深深地影响着瞿伟今后的学习与科研工作生涯。生活上李教授及家人也像亲人一般给予瞿伟悉心照顾,并耐心地开导当时对前途比较茫然的瞿伟。“不要急,什么年龄阶段做好什么阶段应该做好的事情,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要持续努力。”李教授如是说。
在长安大学工作到第6年,瞿伟与美国达拉斯南卫理公会大学路中教授商讨后决定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在这项利用现代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进行大尺度地壳活动与地震机理研究中,路教授一直在为他攻克科研难关保驾护航。瞿伟对这段经历感慨良多:“我至今仍记得在路老师办公室会面,他逐词逐句帮我修改英文论文,给我讲解正确的语法表达方式。”路教授以最直接、最朴实的方式帮助、鼓励、鞭策着瞿伟,其平易近人、谦虚求实的做人做事风格也一直深深影响着瞿伟。
两次国外访学与两位老大哥同行一程,瞿伟与他们亦师亦友。老师们的殷切期望让瞿伟将涓滴信念汇聚成河,让学习大地测量专业出身的他逐渐摆脱了地质、地球物理与水文学科“门外汉”的尴尬身份,成长为既熟悉大地测量知识,又懂得相关工程地质与地球物理知识,特别是能够将其综合运用于地质灾害的高精度监测预警与成因机理反演研究的复合型科研人才。
2017年留美行程结束之后,瞿伟回归以张勤教授为带头人的“空间定位与灾害监测研究所”。作为研究所“空间大地测量在地壳形变、地质灾害反演与机理解释研究”方向负责人,他组建起科研小组,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聚焦于空间大地测量在地壳形变、地质灾害反演与机理解释方向。他们面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国家重大需要,通过结合大地测量与地质、地球物理学科交叉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对地质灾害孕育、发生及其发展的全链条深刻认知,更好地服务于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与防灾减灾。
近5年,瞿伟及团队紧紧围绕我国当前频发的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滑坡、地壳运动等)高精度形变监测、地质灾害活动模型精细构建及地质灾害成因机理综合解译等难题进行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与科学价值及社会经济意义的重要成果。成果主要体现在地质灾害地壳形变反演算法与模型的理论创新、构建地质灾害高精度监测与地质灾害活动模型的实践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解译地质灾害成因机理的应用创新。这些创新性科研成果为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减灾、防灾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目前团队在国内有关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自然资源领域也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力。
教书育才谋未来
20年过去了,瞿伟对于初入长安大学时学校食堂挂着的横幅“今天你以长安大学为荣,明天长安大学以你为傲”记忆犹新。如今的他,已然在长安大学的自主培养下成长为业内青年学者,并从2011年开始,肩负起教书育人工作。
瞿伟为研究生拟订的培养方案重在发掘学生对科研方向的兴趣。此外,他还会基于目前所执行的科研项目需求,向学生讲解项目的背景、内容与意义,根据他们感兴趣的项目来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瞿伟沿袭着导师张勤教授的风格,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探讨科研为媒倾听学生的心声。对于主观能动性强的学生,他只须稍加点拨并提出一些引领性的建议,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对于主观能动性稍差的学生,他则会协助其制订较为详细的学习计划并紧盯研究进展。
科学教育是面向未来发展的重大事业。展望未来,瞿伟希望带领他的学生面向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等重大需求,利用现代对地观测技术开展有关生态环境、地质灾害高精度监测及成因机理的研究。他期待有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加入他们的行列。科技工作者们勠力同心,力争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资讯
-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