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只顾攀登莫问高

    发布时间:2014-02-20

    在奇妙的无机化学海洋里,他求知探索,耕耘收获;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他因材施教,传递正能量。他说他要做教学与科研的守望者。

——2012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授予刘伟生院长颁奖词     

 

只顾攀登莫问高

——记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刘伟生

本刊记者  王 涵     

 

    作为教师,他诲人不倦,以爱播种,以心耕耘,先后指导毕业硕士生15届、博士生12届,为化学化工行业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作为学者,他矢志科研,以学为基,以勤为力,在稀土功能配合物和稀土发光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院长,他克己奉公,以情为系,以理相依,使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这个有着辉煌历史的教学科研机构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兰州大学“居一隅而雄天下”的最好脚注。他就是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伟生。

    刘伟生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批大学生。他1982年从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来到兰州大学学习工作至今,先后于1988年、1996年在兰大化学系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甘肃省有色金属化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高等学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甘肃省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晶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应用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无机化学学报》编委,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第六届科技图书编审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为师:以真爱卓育英才

    1982年,对刘伟生来说是具有人生节点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以优异成绩从山东大学毕业的他服从分配来到了条件艰苦的大西北,不曾想,这一待就是30余年。31年中,刘伟生与教师这份光荣的职业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对于这份职业,他向来看得很重。也正因为如此,伴随而生的浓浓的“爱”,成为他31年来执教生涯的“法宝”,怀揣着这份浓浓的情感,他用“爱”点亮了万千学子的求学之路,以爱培养出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

    31年间,刘伟生教授长期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主讲授过《无机化学》(本科生主干基础课)、《普通化学》(本科生基础课)、《配位化学》、《基础化学化学实验》、《高等无机化学》、《配位场理论》、《无机化学进展》、《配位化学进展》等课程。特别是近五年来如一日,身为学校资深教授的他坚持到距离市区近50公里外的分校区为本科生授课,累计为化学类专业学生讲授基础专业课时350学时、为萃英班讲授“配位化学”课共72学时,研究生各类课程300学时。

    “刘老师的课,不仅教给我们知识,更教给我们如何探究知识!”虽然教过的学生一茬又一茬,但学生们对刘伟生的评价却没有跳出这个圈子。在教学工作中,刘伟生注重积淀经验、优化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后坚持辅导答疑,帮助后进学生学习,通过邮箱等多种媒介搭建与学生的沟通之桥,为学生们答疑解惑??

    20131月,刘伟生担纲主编的《配位化学》教材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不仅倾注了刘伟生与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专家经年累月积淀的心血,而且体现了刘伟生一贯注重在教学内容上与相关科学前沿领域结合的追求。该教材内容增加了许多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及近年来配位化学有关研究的新成果。作为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基础理论与实验能力双高型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主要成员和省级精品课程《无机化学》的主要成员,他先后被评为兰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优秀指导教师和兰州大学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做好自身教学工作的同时,刘伟生更将自己在长期教学工作中体悟出的洞见推广到更大的层面上。从进入学院领导班子之日起,他就支持和推动学院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使兰大化学化工学院的教学改革在班子成员中达成了共识——素质教育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是大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实现融合的基础,因此要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学科交叉、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发展学生个性化教育。

    教书,更要育人。在刘伟生教授看来,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仅要具备雄厚的专业知识和讲授技巧,更要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航者,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正是秉承教书育人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刘伟生在日常工作中不仅专注于传授专业知识,更关心学生兴趣的激发、内心的强大和精神的健康。通过以身为范、言传身教,刘伟生教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同学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教育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服务社会、回报国家,为民族发展贡献力量。他还利用自身的学术修养和人格魅力,在校友、企业和合作单位中为经济困难学生争取过多个奖助学金,帮助贫寒学子顺利完成学业。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刘伟生用三十余年的无悔教学生涯为自己换来了硕果满园:自1996年以来,他先后指导毕业硕士生15届、博士生12届,期间帮助学生完成了诸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毕业的研究生部分在国内工作,部分到国外继续深造,大多数已在教学、科研及工业生产中取得优秀成绩。作为这些优秀学生的代表,他指导的博士生巨正花,在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上,获英国皇家学会和道尔顿专刊墙报奖;博士生王蓓,2012年在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上获得一等奖。

为学:以真才勇攀高峰

    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老师,使教学与科研互为源流、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会贯通,是每一位教师心目中的理想状态。刘伟生没有把“教学和科研亦如双肩”的常识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用自己的执着和学术眼光完美地达到了理想状态。随着研究的日渐深入,他将自己的主要科研方向锁定在近年来化学学科中最具活力及很多新的生长点的前沿学科之一——配位化学中,并紧密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需要,结合甘肃省的有色金属资源,将课题组的主攻方向聚焦在发光稀土配合物、长余辉发光材料、分子荧光传感器的研究上。

    稀土,素有“工业味精”之称,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因而广受青睐。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稀土资源较大的国家之一,但资源优势亟待转为技术和经济优势。

    立足国需,通过20余年深入系统的工作,刘伟生及其团队在稀土配合物的荧光、识别功能及荧光探针研究方面致力创新,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研究成果:他和团队成员首次实现了对稀土配合物荧光的激发波长、发射峰数和强度的调制,解决了通常不能用可见光激发的难题,改善了单色性,提高了发光效率。论文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单篇SCI他引160次。美国电化学会前主席M. AllendorfChem. Soc. Rev.中高度评价了该工作:称“该结果是出人意料的。”该成果对稀土光物理和光化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对开发新型稀土发光材料、拓展荧光探针分析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强发光功能配合物,得到了目前检测限最低的稀土荧光体系;合成出第一个具有传感性能的稀土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发现NaAc对稀土荧光新的增强效应。为设计合成性能优异的稀土发光配合物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成果被收入权威专著《配位化学大全II》。

    他们从结构上解释了开链冠醚具有选择性配位能力的原因;首次设计合成出对放射性稀土元素147Pm具有识别性能的配体。英国皇家化学会的杂志Chem. Sci.作为Research Highlights专门撰写评论文章,强调了这一工作的潜在应用前景。指出:“中国学者首次发现了可以在酸性溶液中选择性识别和萃取147Pm(III)离子的方法”,“该结果为设计新型的性能优异的稀土元素分离试剂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聚氰胺在食品和农产品中的添加对广大民众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而对于三聚氰胺的检测所用的仪器设备价格昂贵,且运行费用高、样品预处理复杂、测试时间长等不利因素而难以在基层普及。刘伟生及其团队首次研制出快捷、简便、价廉的牛奶中三聚氰胺配位化学检测方法,并推广使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据统计,刘伟生自开展科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省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等研究课题。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其中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6次。20128月作为大会共同主席,主办了第十二届国际华人有机化学研讨会(ISCOC-12)暨第九届国际华人无机化学研讨会(ISCIC-9)。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钻研,刘伟生教授在科研方面攻坚克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先后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Appl. Phys. Lett.”等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

为公:以真情谋划发展

    先后有张怀朴、袁翰青、朱子清、刘有成、黄文魁等一大批化学界的翘楚在这里任教,曾在上世纪80年代由全国12所重点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参加的CGP考试中连续5届取得优异成绩??刘伟生所在的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因建院时间长、师资力量强、培养出的人才质量高而享誉我国高等教育界,是兰州大学不折不扣的“王牌学院”。然而,在“孔雀东南飞”的大潮中,兰大化学化工学院的发展曲线并非一路上扬。

    2006年,刘伟生出任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上任伊始,首要面临的就是条件差,人才流失严重等难题。如何让这个有着辉煌历史的学术基地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顺势而上、再上一层楼,挑战又一次摆到了刘伟生的面前。

    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刘伟生和学院领导班子一干人提出了“以科研创新参与国家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体系,以教育教学创新参与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服务社会创新参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学院发展思路,以及“胸怀一流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重点、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谐学院”的发展措施,得到了全院师生的高度认同。

    在学院行政管理工作中,刘伟生与几任院党委书记密切配合、换位思考、共谋发展。他讲政治、讲原则、讲奉献,带头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他谦虚谨慎、作风正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承担教学科研和学术兼职等繁重工作任务的同时,始终以学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第一要务,不分节假日、不分8小时内外,积极投身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凝聚力强、脚踏实地,公平公正,平易近人,对学术严谨……这是团队成员对刘伟生的总体评价。以上种种,让学院中每一个人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感同身受。正是这样亲和的态度和科学管理的做法,让他们甘于奉献、团结奋进、并肩作战,在创新中寻找突破,在历练中涅磐重生。

    在包括刘伟生院长在内的学院领导班子的感染和引领下,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熔铸起一种讲团结、顾大局、谋发展的团队精神,学院的事业也出现了蒸蒸日上的新局面: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的新提升、科学研究上的新进展、平台建设上的新成绩、学术交流上的新举措,这些无不凝结着刘伟生院长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

    “博学树人育萃英,淡泊明志显至公。不羡豪门莺燕喧,且喜满园桃李艳。”从1982年执教于兰州大学以来,刘伟生教授已经在条件艰苦的西部工作生活了整整31个年头。31年,他把人生最美好的韶华献给了西部的高等教育事业,让“科技强国梦”和“教育兴国梦”变得更为具体,用“只顾攀登莫问高”的执著和付出诠释了一个师者和学者的崇高价值。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