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装备中国的探索者

    发布时间:2014-02-20

装备中国的探索者

——记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本刊记者  吴 彪     

 

    在中国古都西安,有这样一个科研院所,57年来,它经历北京筹建、沈阳成立奠基、西安创业发展的风雨历程;57年来,它创造了200多项“中国第一”,荣获30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项,获得500多项授权专利。它是面向我国冶金、重型装备等行业,从事综合性高端装备技术研发、设计,开展工程总承包服务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它是中国西部的思维创新之地,重型机械行业创新装备水平的引领者;它正在思索钢铁装备之路,探索国产首台(套)装备的研制,担当使命,不断地填补着重型装备的空白。它就是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金属挤压与锻造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装备制造业“高精度带材轧制成套装备产业化基地”、“转炉煤气干法净化回收技术产业基地”、“机械工业烟气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械工业连铸技术装备重点(工程)实验室”、“陕西省大型工业铝型材挤压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大型板坯连铸成套技术装备产业化基地”、“陕西省能量回收转炉煤气干法净化成套装备产业化基地”、“全国冶金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等,这一个又一个的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都诞生在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重型院”)。

与钢铁一起成长

    在中国重型院57年的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历次改革的波击浪涌都曾经让它面临困难和抉择。董事长谢东钢每每追记起公司的发展历史,回忆到往昔时光,更加意识到重型院是与我国的钢铁工业一起长大的。凭借着先辈的研究积累、后继者的开发创新,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重型院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发展壮大,成为行业的技术装备研发“领头羊”。

    1956年,第一机械工业部重型机械研究所在北京创建,1961年,迁址西安,1971年更名为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隶属机械工业部;1999年作为国家第一批转制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并以资产划转方式整体加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在建所五十周年之际,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在西重所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2009年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改制为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2012年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改制为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如今的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已成为以精炼、连铸、轧制、重型挤压锻造、环保等成套技术装备的研发、设计、成套和工程总包为主业,电气、流体传动与控制,机械传动与基础件以及工厂设计、工艺设计等专业配套齐全,并提供工程咨询、设计咨询、设备检测、机械工程监理等专业技术服务的公司。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每年都有国产装备的空白被他们填补。在中国重型院的专业中,钢水净化与节能指标;合金钢、不锈钢板坯连铸的综合数据;冷连轧机组的全国产化;液力驱动的大型挤压、锻造成套装备;高精度板材的纵、横剪切线;管、棒、型材的矫直、冷轧精度等等不仅仅是国内的领先水平,同时也挤身世界同行的先进或领先行列。成套装备出口美国、韩国、土耳其、俄罗斯等发达或欧洲国家,证实了中国重型院成套技术装备代表着中国装备的竞争力。

    创新是中国重型院成功的利器,重型院在思维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方法。在机制方面,对各专业研究所实行目标责任制,责权利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发挥了科技人员的能动性。关注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实行差异化管理,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激发员工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不断提高员工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同时,使企业不断实现价值最大化。重型院把国外先进技术装备作为目标,把国内首台(套)设备研发、发明专利、科技成果转移量化纳入考核指标,对项目完成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将科技人员的收入与其在市场项目中的贡献大小和创造的经济效益挂钩。重型院还建立了以院领导为负责人、以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科技、学术组织,完善了由各专业技术带头人组成的院级技术委员会的技术咨询和决策体系。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让科技人员直接面对市场,更好地发挥了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的作用,创造出一项又一项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

    “国外有什么而中国没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这是中国重型院在员工中间流传的通俗的奋斗目标。这些年,重型院紧密围绕市场,以市场需求为研发方向,以国际领先技术水平为目标,开发的技术装备填补了一项又一项国内空白,创造的40项中国企业新纪录,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随着我国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重型院用行业瞩目的业绩及数字更加强化了自己的各项关键性的基础。

    重型院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他默默地成为行业引领者。

    420mm×2700mm特宽特厚板坯连铸机,是国内外自行设计铸坯截面最大的连铸装备;1100mm马口铁两轧一平整机组,是自主开发的国内首套马口铁基材生产线;金属功能性材料高精度四辊液压轧机,带材精轧厚度、精度及成材率创国内记录;1850mm拉伸弯曲矫直重卷机组,处理厚度、机组速度、板型精度均创国内装备之先河;转炉煤气净化回收干法电除尘系统,为国产化第一套EPC工程;自主研发的φ8000mm径轴向轧环机和120mn大型轻合金板材拉伸机,用于登月工程和大飞机专项;开发的高压水压试管机组,标志着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生产线建成,结束了该类设备依赖进口的历史;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的100mn双动铝型材挤压机,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台万吨油压双动大型铝挤压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荣誉见证着中国重型院的成长与蜕变,同时,荣誉也见证着重型院科研人员的努力和汗水。200619日,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重型院作为全国转制科研院所代表,作了“以企业化转制为契机,释放自主创新巨大能量”的专题发言;同年26日,中国重型院作为科技界的代表,出席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界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的座谈会,当年进入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在振兴装备制造业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受到国家表彰;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8年,重型院被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确定为我国首批91家创新型企业之一,同年“中国重型院创新工程及金属锻压重大装备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荣获国家首次设立的企业创新工程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9年“中薄板坯连铸机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65MN自由锻造油压机研制”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0年被批准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金属挤压/模锻设备与工艺创新平台建设”。2012年国家首批在企业设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运行,当年荣获“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3年荣获“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先进集体”。

人才是企业的生命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人才,就失去了企业根本的竞争力,也终将一事无成,直至走向灭亡。中国重型院一直重视人才,珍惜人才,培养人才,塑造人才,只有人才才能为企业带来希望和进步,带来荣誉和声望。

    谈到刚工作时的情况,谢东钢回忆道:研究所对新进人员要求甚严,基本功训练是研究所每个技术人员的重要基础。“对大家的第一要求就是要会画图,多画图,画好图,要吃透画出来的每一张图,而且要有自己的创新。几十年来,这个传统就一直保持了下来。这种严格的要求,使研究所的每一位技术人员都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

    本着“人才是企业生命”的理念,中国重型院给予科研人员充分的创造自由和空间,授权于人力资本的各个岗位,授权于技术创新者,发挥个人才智,宽容创新失败、包容个人习惯与缺点、鼓励创新行为、营造创新氛围、奖励创新成果;不断聚集和培养人才,调整人才结构,不断提升科技人才的学识水平与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骨干带头和引领作用。现在,重型院已形成以工程院院士和百名专家为代表、数百名科研人员组成的创新团队,努力践行着“开发创新,装备中国”的时代使命。

    在中国重型院,有多少个令行业为之震撼的重大项目,其背后就有多少个优秀带头人为之辛勤耕耘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为了首台国产化百万吨连续铸钢机,关杰院士曾经潜心研究近十年。一次,项目在北京谈判,由于一段时间持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关院士在谈判桌上鼻血血流不止,当时北京301医院近在咫尺,他却不肯去就诊,紧急处理了一下,继续坚持谈判。说起这些往事,谢东钢充满了辛酸之感:“那十年中,关院士的头发都掉了不少。”最后的硕果是令人欣慰的工程成功投产,是沉甸甸的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然而,技术的发展并未止步。2009年,重型院在连铸技术上再次斩获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充分彰显了其在这一技术领域的雄厚实力。“一项技术20年前在国内领先,20年后依然保持着领先地位,这归功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归功于一代代技术人员的竭力付出”,谢东钢总结说。

    一项项成绩让中国重型院逐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越来越多的人才在这棵大树下面集聚和成长。转制14年来,重型院为自己积聚了一笔庞大的人力资本:在千名员工中,65名研究员,200余名高级工程师,300余名硕士、博士,近400名工程师,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人才梯队。在1000多名员工队伍中,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9人,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3人,陕西省“新世纪三五人才”5人,陕西省“三秦学者”2人,中国钢铁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省、市、集团等各级劳模12人。

    截止目前,中国重型院平均每3人就有一项专利,每4人就有一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科研团队研发了百余套国产首台、首套重大技术装备,大大加快了我国向钢铁强国迈进的步伐。重型院近年来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100MN双动铝挤压机问世,使我国高铁、船舶、飞机等所需铝合金型材的生产装备实现了国产化;165MN自由锻造油压机诞生,终结了涉及国家安全的特大型锻件及其生产装备依赖进口的历史。这两项成果在我国重型锻压行业,是继上世纪六十年代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以来,液力驱动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又一次跨越,成为一个新的里程碑。在重型院,“装备中国”不是夸大其词,创造“中国第一”不是一句口号,“走向世界”不是一句妄言,而是每一个员工心中的目标、肩上的使命和执著的精神。

从单纯研发设计型向现代技术服务型转变

    中国重型院在成功转型为现代科技企业后,如何汇聚科研优势,激发创新激情,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如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院领导班子针对市场变化要求,及时提出了从单纯设计制造型向现代技术服务型院所转变的战略目标,实时修正其运行模式和管理体系,在差异化和探索中实现转型升级,从单纯研发设计型院所向现代技术服务型院所方面转变。

如何成为现代技术服务型的科研院所?中国重型院不断拓展制造服务内涵,建设科学的产业链,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用户提供范围更广泛、业务专业化、国际化的服务,既使用户因得到有效服务而提升效率,同时也使企业的附加值得到提升。

    中国重型院以自己的优化方案与装备将用户的投资降到最低,以达到投产后用户财务成本的降低;将用户使用的装备运行效率提高,以达到用户收回投资的时间缩短;将用户的要求实现行业的差异化,以使用户在市场竞争中拥有自己独特的产品;将用户的需求视为自己的需求,以使用户的产品达到最佳的附加值等等,均是中国重型院每个总设计师、课题组长、项目经理心中拥有用户的本能。

    针对大多数用户对设备的装机水平、服务的反应速度、设备的可靠性、服务的个性化特征要求,中国重型院在推进现代技术服务型院所发展过程中,通过不同要求的合同,把工程设计、制造、服务融合起来;把技术、人才、管理凝结起来;把科研、生产、营销衔接起来;完善粗放的服务链条,扩大服务范围,进而提高专业的系统设计能力、设备成套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贸易服务能力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最终达到行业发展具有的强劲基础。

    中国重型院不断拓展思维创新的广度,鼓励技术人员全方位接触市场,贴近用户,了解不同用户的产品发展方向,构筑各专业不同的创新架构,形成以优势专业为核心,各专业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现代制造服务体系。在大型连铸技术装备、轧钢技术装备、金属挤压/锻造技术装备、真空精炼技术装备、转炉干法除尘、工业玻璃窑炉脱硫、脱硝等领域,均实现了从单机服务到现在的一体化工程服务、差异化的装备成套服务。服务领域向更新、更宽、更广发展。

    结合当前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特征,中国重型院所设计、制造的产品内涵已经从单一的实物,扩展到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问题方案的方式。从客户的利益出发,为客户提供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与客户一起研究从中选择出最适合客户的方案。中国重型院还充分发挥雄厚的科技实力,为中小企业提供具有实效的技术服务,提供具有最新、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先进工艺;打造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品质工程;培训、培养用户的科技人才,并选派科技人员到这些单位进行科技服务。多年来,先后对百余家中小企业进行了科技服务,提供了产值超过数十亿元的合作项目。

    荣誉永远只属于过去,而未来的装备世界也永远只属于创新者。因此,中国重型院丝毫不敢懈怠,一直坚持走在行业发展的前端。打造知识型企业,瞄准国际一流水平,是重型院永恒的追求目标。目前,中国重型院正秉赋着“溯源、惟新、尚德、大成”的企业精神,肩负着“开发创新、装备中国”的时代使命,以“人、生活、诚信、事业、社会”为核心目标向新时代奋勇前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着自身的强大实力和持续不断的创新精神,中国重型院一定能扬帆远航,乘风破浪,为祖国的强大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