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东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2015年,联合国通过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涵盖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为全球各国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然而,数据缺失、发展不均衡、目标间关联且相互制约等问题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造成制约,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加剧了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的挑战。
科技创新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手段,其价值和作用正日益凸显。早在2015年联合国就启动了技术促进机制以凝聚科技界、企业界和利益攸关方的集体智慧,支持和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使全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是这一机制的坚定践行者和重要贡献方。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致力成为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研究的引领者,成为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推动者。中心建立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标监测与评估体系,为把握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总体进程,定量解读全球及相关国家和地区在具体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上的动态变化趋势,以及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习近平主席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深刻洞察大数据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科学务实的建议,展现出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谋发展的真诚愿望,必将促使大数据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共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
傅伯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生态是景观的灵魂,想要让生态融入城市,生态规划要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在我看来,生态城镇建设要综合考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根据不同退化程度进行保护、整治和重建。
以山东临沂为例,当地景观类型多,但生态用地分离多、聚合少,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差异大。为此,专家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把脉”当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诊断哪些区域属于气候调节区、水土保持区、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并据此构建修复框架,从全域、系统的角度形成“两带一区一屏”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推进整体生态修复和系统治理。
我认为,对于大城市来说,生态空间尤其重要。现在很多城市出现小水大灾,就是生态基础设施破坏的结果。原有的城市区域有自然的河流、小溪、湿地、绿地、林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该保留这些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的“骨干”,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人工生态建设。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其对人类社会提供的服务功能可划分为三大类:供给、调节和文化服务。在我看来,生态优先要从城市规划做起,要在分析区域或流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网络,优化城市生态格局和功能,形成“山水林田湖草城”的共同体,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
魏辅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思想“天人合一”,阐释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天人合一”理念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蕴含对自然内在价值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更有助于扭转自然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
对于当前出现的一些人和自然的关系矛盾应该如何处理?在我看来,我们要向传统文化汲取智慧。比如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孔子曾说“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强调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李白说“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其本意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基于长期研究,我们提出了2050年“天人合一”的新愿景,即自然本身得到尊重,其规律受到遵从,其组分获得保护,人类通过对陆地和海洋的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满足自身需求,以此保证自然与人类的可持续性并使它们归于统一。
同时,我们还以中国“天坛”的构建展示通往这一目标愿景的阶段性路径。其基石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能力建设、概念主流化和资源调动,最主要的支柱是保护、可持续和福祉。通过这一路径到2030年,维护1/4个地球以保持完整、具有功能和连续的生态系统,支持自然与人类的可持续性,同时找到其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驱动因素;到2040年,将这个比例增加到1/3个地球;到2050年,将这个比例增加到1/2个地球,并最终实现2050年愿景。
刘嘉麒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基础研究工作非常专业、严谨,是一项艰巨而神圣的事业,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马虎,只有具备了科学精神的人才能承担这项工作。青年人富于想象力和好奇心,是创新的先锋,是基础研究的生力军。
近20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致力于发展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玄武岩这种石头以前主要的用途是铺路,连盖房子都不用它。但把它拉成纤维,制作复合材料,其性能好、性价比高、用途广,可以代替碳纤维和钢铁等,在航空、航天、交通、建筑等领域有广泛用途。
这项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刚好体现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为什么玄武岩能拉丝?什么类型的玄武岩能拉出什么性能的丝?什么类型的丝有什么用途?……这一系列理论问题,有些企业和工人是不清楚的。而我和我的同事及学生,从学生时代就研究火山岩,多年来做的大量研究和实验,正是现在生产玄武岩纤维的理论基础,可以指导生产与应用。我们发表的论文与专著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
现在全国已有数十家企业从事玄武岩纤维材料的生产与加工,其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均居世界前列;国家已将这种新材料纳入“十四五”等重大发展规划。这一产业的迅速发展,充分体现了理论研究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也为创新促进创业树立了典范。
(本栏目资料来源于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