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徐方建:坚守海洋强国“蓝色信念”

    发布时间:2022-02-23

  
张锦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为此,诸多学者为了建设海洋强国而努力奋斗,海南大学教授徐方建就是其中之一。
  
师恩下成长 传承中奋进
  
  徐方建的专业学习历程,某些程度上是始于老家门口那棵五六百年的老槐树。每年夏天,总会有好多大学生从它旁边上山,进行华北寒武系标准剖面和第四纪黄土地质考察。时间久了,他对地质专业也渐生兴趣,于2000年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毕业后,他被保送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师从李安春研究员进行海洋地质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在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及其古环境记录”中,作为骨干成员,在海洋沉积与矿物学方面开启了科研之路。李老师对待科研工作十分认真,对学术方面更是执着,曾经针对一个科学钻探选址问题,多次和徐方建在办公室对着地图反复讨论。在前期工作和对钻探岩心的深入研究基础上,李老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多年的耳濡目染,徐方建承袭了导师的认真和执着。
  博士毕业后,面对诸多机会,徐方建抱着建设海洋学科的初心选择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作。进入石油大学后,经过慎重考虑,他放弃了进入学校最具优势和特色的油气方向的机会,仍然坚持海洋地质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其间,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在基金委“船时”项目资助下,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执行的科考航次。在科考船船员和其他高校院所科学家的大力帮助下,他在海南岛东部陆架获取了几支沉积物岩心,并对其中两只质量相对较好的岩心开展了重点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The Holocene上,并得到了英国科学杂志New Scientist的关注报道。针对几个重点研究领域,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已在国内外地学主流期刊发表论文约40篇,其中一半为SCI论文,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曾经沐浴在师恩阳光下成长的他,始终不忘自己教书育人的本职,并希望也同样给自己的学生带去阳光与雨露。一直以来,他努力备好、上好每一堂课。作为骨干成员,他参加了董春梅教授领衔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矿物岩石世界之窗”的课程建设,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本科类);作为第三主编参加了袁静教授主持的《沉积学原理》教材编写,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研究生类)。对待研究生,徐方建一贯认真而耐心,研究生发过来的论文,他总是会第一时间进行修改。虽然培养的学生不多,但是几乎个个优秀,2020年,他的研究生江祖州的论文获评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这让他备感欣慰和自豪。毕竟,在学校海洋地质基础研究平台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转眼之间,12年过去了……
  
海南新征程 践行强国梦
  
  2021年,徐方建入职海南大学。
  海南,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近年来,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这个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海南的发展和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海南省也做出“聚全省之力办好海南大学”的重大决策部署。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于2002年7月成立。建院以来,学院坚持“海洋、热带、生态”的办学特色,紧密围绕热带海洋资源研究、开发利用与保护,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学院在师资队伍、学科和专业、办学规模和层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等方面均得到了快速发展。2016年,学院与校内其他学科组建获批了我国首个针对南海海洋资源的“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以推动国家海洋资源利用为己任,聚焦南海海域,开发南海资源,服务国家战略。近年来,海洋学院更是紧紧把握自贸港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机遇,大力开展“双一流”建设,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高水平、有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海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立足国家海洋战略发展的“前沿阵地”,发挥自己专业优势,为海洋强国梦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徐方建走进海南的主要动力。学校和学院的开放包容、积极进取也是他选择海南大学作为自己新起点的重要原因。虽然入职时间不长,但对于近期的研究方向,他已经有了初步规划。
  作为仅次于台湾岛的我国第二大岛,海南岛全境都位于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年平均降雨量变化较大、地形落差大且台风频发,素有“台风走廊”之称。海南岛仅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小型河流就超过100条。实际上,对于小型热带河流来讲,极端气象过程/气候事件(如台风)是向海洋输送淡水和沉积物的关键驱动力。大多数年输沙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其瞬时输沙通量可以达到与大型河流系统平均雨季输沙通量相同的量级。但是,目前针对海南岛小型河流、海岸带陆架区等针对性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
  从平面上看,海南岛就像一只雪梨,横卧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之上,而南海的惊涛骇浪事关海南岛、海南省乃至国家的发展布局。关于南海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教授就曾经讲道:“南海面积350万平方公里,最大水深5500多米,既是全球低纬度区也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与大洋相比,南海就像一只‘五脏俱全’的麻雀。‘解剖’这只麻雀,就可能在崭新的水平上认识海洋变迁及其对海底资源、宏观环境的影响。”在诸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学家已经赢得了南海研究的科学主导权,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海南大学所处的海口市,还有几个涉海单位,如隶属于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由原武警黄金部队第九支队转隶组建挂牌成立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直属海南省地质局的海南省地质调查院等。目前,这些单位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海洋矿产资源调查、海洋环境地质调查等方面,重点开展了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浅海砂矿资源调查、海岸带地质调查、海岛地质调查、油气地质及海洋地质综合科学等研究,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了海洋地质基础和技术支持。相信,海南大学后续诸多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兄弟单位的并肩努力合作,能够为海南、为南海发展作出贡献。徐方建说,“针对热带海南岛和邻近南海海区去做些工作,应该能够取得一些新的认识,力争从基础研究的角度为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作点贡献。”作为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第一个从事海洋地质研究的青年学者,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希望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青年学者加入南海海洋地质团队。
  建设海洋强国,我们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
  一路走来,感恩所有的遇见。
  不忘初心,坚守信念,砥砺前行!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