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0
中国第二台“华龙一号”首次满功率运行
2月19日20时45分,中国第二台“华龙一号”——中核集团福清核电6号机组,首次达到100%满功率运行,各项参数正常,为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投入商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中国核电发展的重大成就,也是当前核电市场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连续两年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华龙一号”是中核集团在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完全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目前,“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机组已于2021年先后投入商运。2月1日,“华龙一号”阿根廷核电项目总包合同签订。
每台“华龙一号”机组装机容量116.1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近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对优化中国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自福清核电6号机组首次装料以来,福清核电、中核工程组成的联合团队连续作战,全力保证调试工作安全高质量开展,先后完成各个功率平台下的各项调试试验,机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目前,我国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土地、能源等资源紧张的形势下,在东部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以为继。而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为此,要像“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一样,发挥我国体制机制优势,从全国角度一体化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推动数据中心合理布局、供需平衡、绿色集约和互联互通,一是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通过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扩大算力设施规模,提高算力使用效率,实现算力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二是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加大数据中心在西部的布局,大幅提升绿色能源在数据中心的使用比例,有助于就近消纳西部绿色能源,同时通过技术进步、规模化绿色化发展等措施,持续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三是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数据中心产业链条长、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将有力带动产业上下游投资。四是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算力设施由东向西布局,将带动相关产业有效转移,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价值传递,延展东部发展空间,助力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星存在磁暴与环电流
我国科研团队发现水星存在磁暴与环电流,破解了近半个世纪的谜题。相关研究成果于2月17日分别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和《中国科学:技术科学》上。
磁暴是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所引发的磁场扰动,是众多空间天气事件中最具危害性的一种。目前,土星、木星磁层中的数千到数十万电子伏特的捕获离子所组成的环电流的存在已在观测中得到证实。因此,与之相关的磁暴现象能否发生在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中其他行星的磁层,成为目前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之一。
在太阳系中,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也是最小的行星,拥有和地球类似的内禀磁场,可抵御太阳风冲击并形成磁层。然而,由于水星的磁场强度不到地球磁场的百分之一,它所支撑的磁层在空间尺度上要比地球磁层小数十倍。此外,水星的大气层近乎逃逸殆尽,无法提供显著电离层。此前,学界普遍认为,水星磁层过小,无法容纳被稳定捕获的能量粒子,因此倾向于认为水星不存在环电流和磁暴。
科研团队综合分析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信使号(MESSENGER)水星探测器为期5年的观测数据。观测显示,水星的环电流在向阳面呈分叉状,与地球的赤道环电流在形态上有很大差异,这一形态与试验粒子模拟结果高度吻合。这主要是在强太阳风压缩水星磁层的条件下,质子经历Shabansky轨道导致的。这些观测结果为水星磁层中存在环电流提供了确凿证据。研究显示,水星磁层中存在类似地球磁层中的环电流,并引发水星磁暴。研究结果对理解太阳系行星演化有重要启示。
中国科学家建立更精确月球年代标尺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2月15日发布消息称,通过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利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同位素年龄和着陆区撞击坑统计结果,在目前国际常用月球年代函数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更精确的年代函数模型。
寻找月球表面20亿年左右地质单元的样品对验证和改进月球年代模型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成为“嫦娥五号”任务的科学目标之一。2020年12月,“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风暴洋北部吕姆克山、夏普月溪附近安全着陆,所采返回样品的同位素测量结果表明其年龄为20.3亿年,与预期很好吻合。
科研人员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开展研究,建立了新的月球年代函数模型,并对新老函数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显示,根据新的年代函数得到的定年结果在大部分情况下更老一些,最大的差别在2亿年左右。由于增加了“嫦娥五号”关键数据点,新的月球年代函数模型定年的精度优于经典的Neukum模型(月球年代函数经典模型),可用于今后月球地质单元的定年。进一步研究表明,可根据新的月球年代函数,推演火星、水星等其他地外行星的新年代函数,提高定年精度。
我国首次在超冷原子分子混合气中合成三原子分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等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白春礼小组合作,在超冷原子分子混合气中首次合成三原子分子,此成果2月10日发表于《自然》(Nature)。
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具有强大的并行计算和模拟能力,不仅能够解决经典计算机无法处理的计算难题,还能有效揭示复杂物理系统的规律,从而为新能源开发、新材料设计等提供指导。超冷分子将为实现量子计算打开新思路,并为量子模拟提供理想平台。但由于分子内部的振动转动能级复杂,通过直接冷却的方法来制备超冷分子非常困难。超冷原子技术的发展为制备超冷分子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人们可以绕开直接冷却分子的困难,从超冷原子气中利用激光、电磁场等来合成分子。从原子和双原子分子的混合气中合成三原子分子,是合成分子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此项研究中,研究小组合作,首次成功实现了利用射频场相干合成三原子分子。在实验中,他们从接近绝对零度的超冷原子混合气出发,制备了处于单一超精细态的钠钾基态分子。在钾原子和钠钾分子的Feshbach(费什巴赫)共振附近,通过射频场将原子分子的散射态和三原子分子的束缚态耦合在一起。他们成功地在钠钾分子的射频损失谱上观测到射频合成三原子分子信号,并测量了Feshbach(费什巴赫)共振附近三原子分子的束缚能。这一成果为量子模拟和超冷化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责编:李莉)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