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0
张锦玉
脑疾病,是人类难以攻克的堡垒。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俗称老年痴呆,是老龄化社会高发的脑疾病,也是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巨大难题。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快,阿尔茨海默病的负担也愈趋沉重。因此,探索有效的预防、控制和干预方法,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健康,更成了现代社会对相关科研人员提出的迫在眉睫的挑战。据悉,“强化老年失能、老年痴呆等预防干预”已被列为“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是调控AD发生发展的关键生物学机制。此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为更有效地开发治疗药物奠定基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罗荣灿博士介绍道。
从本科时期走上生物学相关的求学道路开始,罗荣灿对于科研的执着已经持续了十年有余。生长于农村,从小与大自然的密切接触赋予了他对生物学天然的好奇心。于是在填报志愿时,他便从兴趣出发报考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动物科学专业。然而大学二年级时,一次次产学结合的企业实习机会却让罗荣灿意识到,大学毕业就走进农业企业开展工作的发展道路固然很好,但却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我以后要做科研”,罗荣灿在那时便暗下决心,而且他清楚地知道:必须坚持深造。于是,他相继在兰州大学发育生物学专业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学专业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
硕士期间,在导师的支持下,罗荣灿有幸以客座研究生的身份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雁玲研究员课题组进行学习,从事生殖病理学研究。其间,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为他后期的科研生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博士期间,与恩师姚永刚研究员的相遇让罗荣灿首次走近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跟遗传密切相关的疾病,而姚老师正是遗传学领域的翘楚。”跟随导师的脚步,罗荣灿很快找到了自身的研究思路。博士毕业后留在昆明研究所参加工作的3年时间中,他相继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等课题,并荣获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云南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的支持。
其中,最令罗荣灿深感意义重大的工作莫过于对维持机体稳态至关重要的自噬-溶酶体系统方面的研究。在此研究方向上,罗荣灿及团队首次发现了ACAA1 p.N299S突变是导致早发性AD发生的关键因子,不仅如此,他们还提出抗高血脂症的药物吉非罗齐有望为AD的治疗带来曙光。此外,基于交叉学科合作手段,罗荣灿与合作者进一步验证了植物源新骨架牛筋果三内酯A的抗AD潜力及牛筋果三内酯D和E的促溶酶体发生的作用机制,这对于疾病防治无疑都是崭新的突破性进展。
基于上述结果,罗荣灿目前已在《信号传导与靶向治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及《阿尔茨海默病期刊》(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等《科学引文索引》(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谈及未来,他表示仍将聚焦于采用药物化学、神经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手段,以调控自噬-溶酶体系统与神经营养保护,系统研究天然产物源化合物的抗AD潜力与具体作用机制,为AD新药研发砥砺前行。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曾发表数据称,2050年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量将达到1.52亿。庞大的数字背后,蕴藏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以及他们逐渐走向“空白”的生命。而让患者脱离深渊的使命,罗荣灿将始终铭刻在心,即使道阻且长,仍无悔启程。
(责编:关弋)
- 资讯
-
-
《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出版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2月28日上午,《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原名《中国逻辑学家...
-
关于个别单位和个人冒用我社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的声明
近期,我社接到反映有个别单位及个人,未经我社授权冒用“《科学中...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出版签约仪式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