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06
——从院士发声看科技突破新风口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要素和依靠力量。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围绕科技创新建言献策,为实现科技强国梦贡献智慧力量。作为我国科研创新队伍里的中流砥柱,院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为我们呈现出了哪些科技突破的新风口?让我们先听为快。
王贻芳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未来十年应增加大科学装置投入
全国两会上,王贻芳提出,大科学装置的出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大科学装置本身也是科技强国必备的科技基础设施,但目前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仍存在投入经费占基础研究经费比例偏低的问题,未来十年,我国应加大科学装置建设经费投入,下好先手棋。
为推动我国大科学装置发展,应对未来十年科技发展态势和国际竞争,王贻芳提出,应协调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将其贡献的比例从目前的平均20%左右提高到30%~50%。由于大科学装置建设一般需要5~10年的酝酿期,王贻芳认为,必须提早规划准备,开展前瞻性的设计和技术预研。
王贻芳说:“在选择建设大科学装置时,既要保证一定程度的领域覆盖面,确保重要方向有机会从填补空白逐渐发展到国际并跑,也要有亮点,确保装置国际领先,取得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基础科学重大成果。”
钮新强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工程院院士
将水库淤积物“变废为宝”,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益
根据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结合水利发展现状,钮新强认为开展水库清淤十分迫切。
“开展水库清淤及淤积物资源化利用工作,不仅可有效恢复水库功能,还可产生较好的综合效益。”钮新强指出,淤积物中的肥料可进行资源化利用,疏浚泥沙所得砂石可缓解建筑业砂石资源供需困局,淤泥也可用于回填、改良耕地等。通过清淤恢复的有效库容,可避免新建水库带来的工程占地、环境破坏等不利影响,可节省为实现同功能新建工程所需的新增巨额投资。
钮新强建议,组织开展我国水库淤积情况普查工作,摸清现有水库实际可利用库容、淤积速率、淤积发展态势及危害程度、淤积物构成等基本情况,建立全国水库淤积档案及数据库。同时,加强水库清淤方法、工艺、淤积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环保型疏浚设备,避免清淤过程中污染物扩散导致二次污染。选择有代表性的水库进行试点,对不同的减淤清淤的方式和技术、淤积物资源化利用、清淤对环境的影响及清淤的效益与经济分析等,给出定量或定性的结论。
曹晓风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基因编辑底层创新缺乏待破局
由于生物遗传物质编辑精准、快捷等特点,基因组编辑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的颠覆性技术。目前,国际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在医药、健康、农业、工业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已成为生物技术领域世界各国积极布局和激烈角逐的竞争制高点。
曹晓风指出,我国亟需突破西方国家对核心专利的封锁,实现基因编辑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高水平发展,完善基因编辑研究和应用领域系统布局,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她建议,强化基因编辑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整合国内优秀科研团队,打造研究方向齐全、应用链条畅通、资源积累丰富的“基因编辑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大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聚焦动植物、微生物、重大疾病及现代农业等多个研究和应用维度,深入开展基因编辑分子机制研究、可编程核酸酶结构解析、新工具挖掘、递送和编辑新技术研发;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的基础研究成果产出,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产业化应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命健康和生态安全。
丁奎岭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丁奎岭认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建设科技强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打牢基础研究这个根基。针对当下科研领域资源分散、协作困难、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丁奎岭建议,从“有”“稳”“兴”三个方面进行改善,进一步加强与优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
丁奎岭表示:“有”,即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的科研,综合利用政策、资源和评价等方式,整合力量,协同各类主体,打破学科边界,深化学科交叉,产出重大、前沿科学突破;“稳”,即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投入要稳定,加大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既稳投入也稳增长,加强前沿科学中心建设,特别是在建设初期保持一定时间的稳定支持,让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能够真正坐得住、沉得下、稳得住;“兴”,即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后备力量。
孙宝国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促进食品包装材料再生利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食品接触用包装材料节能减碳,是食品饮料产业链减碳方案中的重要一环。孙宝国建议,要完善产业链回收再生利用相关法规,比如进一步明确针对食品接触包装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再生利用的规定,明确鼓励食品接触金属包装的原级再生利用,同时,在税收政策上降低行业整体税负和成本。
在产业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孙宝国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食品接触铝质易拉罐原级再生产业链标准体系,建立再生利用产业链技术规范,明确再生回收标识要求,细化食品安全及质量标准要求。修订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等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加强标准宣贯和消费者教育。此外,希望国家大力支持食品接触材料再生技术突破,开展再生食品接触材料的风险评估、碳排放及标准体系等研究,推动食品接触材料的原级再生利用尽快落地。
(责编:袁园)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