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7
——记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研究员杨瑞莉
卫婷婷
“呵护口腔,绽放微笑”这句话可以完美概括杨瑞莉作为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口腔医院医生和研究员的科研生涯。为此,她致力于口腔正畸学临床工作和干细胞的骨代谢与骨组织再生基础研究,希望可以利用科技的力量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为患者带来笑容。
成为一名口腔正畸科医生,并不是杨瑞莉最初的理想。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想读生物学,却阴差阳错被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录取。入学半年后,杨瑞莉得知新生有一次转专业机会,她第一时间报名并获得批准。但是等到转专业时,“我才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发现口腔专业其实非常有趣,我又去申请能否不转专业,结果院长有些生气,让我回去写检查,转专业的事情就此作罢”。杨瑞莉笑着说,这次是她自己真正选择了口腔专业。
2010年,杨瑞莉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到北大口腔医学院,进行硕博连读,师从正畸科周彦恒教授,从事正畸临床和基础研究。一年后,她在导师的推荐下,前往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访问学习,师从干细胞专家施松涛教授,开启了全新的研究生涯。
在施教授的指导下,杨瑞莉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课题,探索炎症细胞因子对干细胞的影响。“这个课题很多人都不愿意做,因为需要做单细胞克隆,工作量极大,也很枯燥,但我当时算是初生牛犊,就想去试试。”杨瑞莉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进行细胞培养和筛选工作上,还被施教授打趣说:“你似乎长在细胞培养间了。”
辛勤的付出最终有了回报,杨瑞莉在研究中发现炎症细胞因子IL-17调控干细胞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新机制,并进一步发现气体信号硫化氢(H2S)通过Tet介导DNA去甲基化调控调节性T细胞分化和稳定,揭示免疫稳态调控新机制,为骨再生和免疫疾病防治提供新策略。她的研究成果陆续以论著形式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和《免疫》(Immunity)等上,论文也被《每日科学》(Science Daily)、宾夕法尼亚新闻(Upenn News)等多家媒体杂志转发评论,至今被他引超过600次。
4年的海外学习时间,杨瑞莉收获的不仅仅是优秀的研究成果,她也在研究中获得了成长。“是北大送我去学习的,我还是希望自己可以回国为促进学科发展作一点小贡献。”
2016年,杨瑞莉入职北大口腔医院,担任正畸科住院医师,基于对机体免疫微环境调控机制研究的工作基础从事口腔正畸临床和科研工作。自工作以来,杨瑞莉陆续获得吴孟超医学青年奖、国际口腔医学青年科学家论坛“明日之星”奖,入选第三届中国科技协全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国家青年人才计划等。她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28篇。
2022年是杨瑞莉回国的第6年,她的身份也从一名学生转换成可以独立指导学生的博士生导师。谈到当导师和当学生的区别,她笑着说:“以前认为当导师比较自由,现在才发现还是当学生比较轻松,只用考虑自己的课题,而导师需要从科研项目,以及每个学生的课题选择、临床训练和毕业等方面综合考虑和把控。”
目前,杨瑞莉继续进行骨再生的分子机制,以及力学刺激对骨再生的调控作用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和《牙科研究》(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等期刊发表。“科学研究是一个充满乐趣和艰辛的过程,现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女性比较少,我想要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为国家作一点贡献,也为其他女性做一个榜样,鼓励更多的女性走上科研的道路。”杨瑞莉将为这一目标奋斗、拼搏,直到目标最终实现。
(责编:苏寒山)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