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2
黎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防科技大学校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坚持在“立大志、强信心”上下功夫。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胸怀“国之大者”,充分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具有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优势、数量庞大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两弹一星”精神等精神优势,自觉担当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强化革故鼎新的勇气、保持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坚定的战略自信、深沉的使命忧患、过硬的创新能力、顽强的攻坚作风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坚持在“立基础、强后劲”上下功夫。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客观要求。要坚持突出原创,在国家急迫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前瞻部署,在制约核心科技能力提升的基础问题上奋勇攻关,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累后劲。
陈学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
智能制造技术对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经过十几年产学研用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步。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过50%,未来目标是70%,全球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有40余家,将来要达到150家。
此外,已培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80个,未来目标是120个。在基础零部件方面也取得个别突破,中国成为产业覆盖面最宽、体系较为完整的基础制造大国。
对于未来智能制造的发展,我认为应该从宏观政策、平台、人才3方面展开。我建议,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做好顶层设计。针对“卡脖子”问题,由国家来主导主办突破工程保证供应链自主化;针对基础不足的短板问题,通过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来夯实工业基础;重视智能制造相关产业的发展,强化突出工业5G,统筹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完善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
除此之外,我国应加强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进一步发挥高校、转制院所、龙头企业的作用。另外,按照制造业基础、共性技术、工业母机技术和重大装备技术来布局中国制造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我始终觉得,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目标、追求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时,他是能够拥有无限的推动力和积极性的。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就应该以推动国家发展、解决重大需求为己任,冲锋在前,攻坚克难。
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是科学家的本分。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拉开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序幕。1958年苏联和美国开始探测月球。同时期的中国却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20世纪70年代,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正式步入空间时代。2007年,“嫦娥一号”终于成功发射。
历史带来的差距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作为后来者的我们,一定要比别人做得更好。在我们的探月工程中,必须回答一些重大的科学问题,是别的国家从来没有做过、中国第一次实现的,这才是我们科技自立自强的底气和自信所在。
院士群体要为坚守良好的学风道德做出表率。在评价、传播国家重大科研成果时,要保持客观、严谨、扎实的学风,实事求是,拒绝夸大宣传。
奖掖后学、育人为乐,是科学家的责任。从1958年研究降落在中国境内的各类陨石开始,我们培养出了一批陨石学、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的青年科学家,他们已成为中国探测月球与火星的科研骨干。
我常常跟学生说,创新固然很重要,但在此之前,一定要打好科研基础。胸怀壮志,厚实基础,才能践行梦想,报效祖国。院士群体有责任和义务,把脚踏实地、夯实基础的良好传统传递给青年学子。
杨德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多次发表讲话论述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发展路径、实践意义等内容,从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到坚持陆海统筹,再到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我深刻地认识到建设海洋强国对国家、对未来的重大意义。在我看来,加快实现海洋强国梦,关键在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海洋领域的投入,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但当前海洋人才队伍与新时代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需求相比仍存在数量上的缺口,培养质量也亟须提高。怎样补齐海洋人才发展短板,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我认为两件事至关重要:一是涉海类高校要把海洋人才培养放在优先位置,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在人才培养中要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国家需要的研究。
每年新生开学,我总是会为学生做专业导论,开篇第一句话,总是关于一张特别的地图:“过去你们了解的中国版图的形状是雄鸡,走进这所船海特色高校,请记住,祖国还有广阔的海疆需要守卫,这是我们一代代船海人的信念与情怀,也将成为你们未来的责任与担当。”今后,我还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悟带给同事和学生,共同为海洋强国梦贡献更多的力量与智慧。
(资料来源于科学网。责编:张闻)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