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从微观出发,用规律造福于人

    发布时间:2023-02-16

——记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研究员刘锐

卫婷婷

 

 “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单元。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如果要追溯疾病发生的源头,就要搞清细胞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它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更迅速地减轻患者的痛苦。”这是刘锐选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初衷。如今,距离他许下“用生命规律改造现实,造福于人”的科研梦已有20年了。这20年来,他先后在四川大学积淀、成长,在海外科研院所开阔视野、提升自我,在华西口腔医学院历练、突破。虽然并不在临床工作,但他的心一直牵挂着每一位患者。

从微观出发,通过分子调控等手段探寻细胞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刘锐最熟悉的事情。在他所专注的“代谢在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中的生物学意义与防治”研究领域中,每天充斥着精确到毫克、分秒的庞大数据和一条条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的实验记录。但是就像希波拉底誓言所说:“医生本人对病人的同情、关爱和理解,有时比手术刀和药物更重要。”

医生面对的并非一张张记录病症的纸,也不是病变的细胞本身,而是活生生的人。刘锐看到,那些身患癌症的患者,有些熬过了肿瘤本身带来的病痛,受益于放化疗技术的发展而痊愈;有些则因种种原因,或主动或被迫地中断治疗。其中,因患者身体不适而被迫中断治疗的情况最为常见。

这是因为在临床放射治疗过程中,放射线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难以避免地会对人体正常组织产生部分影响,从而造成一定的放射反应与损伤。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就是头颈肿瘤放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在放射治疗23周后出现。虽然这一疾病发病之初症状很轻,但其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短短几周就有可能严重影响到患者进食,从而使患者身体越发虚弱并进一步导致肿瘤治疗的中断。

“病人原本的核心问题是肿瘤,但就是口腔黏膜炎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却导致了他不得不中断对肿瘤的治疗,这是非常令人痛心和惋惜的。”然而,由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率与同步化疗及分割方式相关,临床情况十分复杂,一直未曾发现普适性强且效果好的防治方法。同时,由于口腔自身的特殊性,相关药物制剂更新速度比其他疾病更快,疗程更短,疗效也更明确,非常适合作为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所以在真正开始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时,刘锐首先将目光聚焦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防治。

在这一领域,刘锐已围绕“放射条件下核苷酸代谢调控细胞响应脱氧核糖核酸(DNA)断裂与应激微环境的生物学功能、分子机制及靶向干预”等核心科学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基于一直以来的贡献,他入选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6年),并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国际牙科研究联合会(IADR)中国分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一等奖。

荣耀属于过往,前路仍旧漫长。面向未来,刘锐将联合临床单位针对此前发现的、在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及化合物,进一步展开应用转化工作……从少年到青年,刘锐始终记得自己的初衷:从微观出发,改造世界,造福于人。

(责编:袁园)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