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依托化学学科,奋勇向前谋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16

——记催化转化与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催化转化与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依托于中南民族大学,于20193月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实验室的总体定位是面向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按照“前沿引领、基础突破、特色凸显、应用先导、协调发展”的建设方略,开展能源催化、环境催化、资源转化、节能储能过程中的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材料创制和核心技术创造研究,建成服务于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和民族地区的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以化学为基础,以材料为载体

 

实验室充分发挥中南民族大学在化学、材料、环境等学科领域的特色与优势,设置3个主要研究方向:含碳资源催化转化及利用、环境催化与资源转化利用、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及利用。含碳资源催化转化及利用方向基于民族地区碳基资源(煤/天然气/生物质)的高效转化与利用,解决涉碳化学键选择活化、合成气高效定向转化和碳基小分子催化转化等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非石油路线的碳资源优化利用技术发展,重点开展碳一催化转化技术和生物质催化转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成果转化与应用。环境催化与资源转化利用方向围绕民族地区工农业废弃物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研究开发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的新技术,重点开展环境催化材料、持久性污染物的高选择性降解、高级氧化技术,以及矿冶废弃物无害化与利用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及利用方向基于风电和高速列车产业对大功率电机用绝缘材料的需求及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开展功能高分子材料创制及应用研究,重点围绕高分子材料,开发耐高温绝缘材料用于风电、高铁大功率牵引电机,并利用民族地区石墨和魔芋资源开发聚合物能源材料和生物基高分子材料。

实验室以化学为基础、材料为载体、技术为核心、低碳能源和节能环保为目标,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和创新性科技成果转化,构建覆盖基础、技术、转化3个层次的产学研融合体系。实验室在含碳资源间接液化(费-托合成)高效催化剂、仿生催化剂和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能源高分子材料创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学术成果和创造性技术应用,所形成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实验室主要依托于中南民族大学化学学科。化学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于202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化学学科影响力和学界认可度使中南民族大学荣选为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和环境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单位,能源催化和环境化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处于湖北省领先地位。化学、工程学和材料科学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排名前1%,是民族类院校中唯一进入ESI排名前1%的理、工学科。这3个学科的ESI排名稳步显著提升,其中化学学科目前排名稳步上升至前0.5%,表明与催化、能源相关的化学、材料、工程学科具备了较高的国际水平。

 

担项目育人才,边建设边研究

 

在承担科研项目方面,20192021年期间,实验室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70项,总合同经费2271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项目合同经费1018万元,省(部)级项目17项(湖北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1项,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点项目1项,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民委创新团队项目1项,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计划项目1项),项目合同经费543万元,企业横向合作项目32项,项目合同经费710万元。

在科研成果方面,20192021年期间,实验室在核心期刊等发表科技论文384篇,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等期刊上共发表《科学引文索引》(SCI)及《美国工程索引》(EI)论文324篇(一区/Top论文157篇)。实验室申请发明专利6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1项,含2项国际发明专利。实验室人员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实验室成果“高效光驱动污染控制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在人才队伍方面,实验室现有教授28名,副教授21名,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14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人员35名,国家自科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北省楚天学者、湖北省高层次人才支撑计划等为代表的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4人。实验室还拥有国家民委“环境净化材料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国家民委“超支化聚合物”创新团队、湖北省“能源催化”创新群体、湖北省“环境功能材料”创新群体、湖北省“超支化聚合物为模板原位制备纳米钴酸盐及构筑柔性超级电容器”创新群体、“生物质、煤、天然气资源的高效转化和利用”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20192021年期间,实验室研究人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和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入选湖北省高层次人才支撑计划,获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实验室还引进副教授以上人才5人,通过预备师资计划引进博士7人。

实验室实行“边建设、边开放、边研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在相关领域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20192021年期间,实验室派出访问学者2人,外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80余人次,邀请35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实验室交流讲学;实验室主办/承办了第20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第7届全国卟啉、酞菁与相关材料学术研讨会南湖高端学术论坛和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催化专业学术年会,其中,全国催化学术会议是首次在武汉举办,参会人数规模将达到4000人以上。

(责编:王芳)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