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4
“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这些领域中的代表性突破,生动诠释着“奋斗铸就辉煌,实干赢得未来”。
载人航天:中国人的“太空家园”已经建成
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从正式立项实施到如今有了自己的空间站,几代中国航天人,走过了整整三十年。
空间站三舱“T”字基本构型组合体。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
2020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了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序幕。从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圆满成功开始,中国载人航天在20个月内密集实施11次发射、3次飞船返回、2次舱段转位、7次航天员出舱任务,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驻留,航天员乘组首次完成在轨轮换,突破掌握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空间站组装建造、再生式环控生保等8项关键技术,如期建成空间站。
整个过程稳扎稳打、连战连捷,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间站组装建造最快纪录。
中国人的“太空家园”已经建成,载人航天精神,将在宇宙中继续熠熠生光。
探月探火:刷新人类对月球和火星认知
在全国两会正式开幕前,有人大代表透露了这样的消息——后期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将进行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月球南极着陆/巡视/飞越探测。
我国已率先提出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为长期、持续的月球探测提供支撑。
时间回到数年前。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2020年飞向月球的是嫦娥五号。稳稳落月后,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月球“挖土”。之后,带着月球“土特产”,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在预定区域。
国家航天局举行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交接仪式上亮相的月球样品容器。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围绕珍贵的月壤,中国科研人员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这些成果,也在刷新人类对月球演化的认识。
2021年,火星迎来了中国探测器。
“天问一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第一步。
图源:国家航天局
如今,我们已经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维度多要素第一手火星科学数据。围绕这些数据,在火星地下浅层结构、火星磁场、环火轨道空间环境以及火星重力场等方面,也产出了一批优秀的科学成果。
深海深地探测:去吧,向更深处进发
深海,是巨大资源宝库,也是前沿科学探索对象。
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成功探底马里亚纳海沟,创下中国载人深潜10909米新纪录。
“奋斗者”号。新华社发,中国船舶集团供图
从此,人类探索万米深渊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新平台。
我国已拥有“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 ”号三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还有“海斗”“潜龙”“海燕”“海翼”和“海龙”号等系列无人潜水器,已经初步建立全海深潜水器谱系,并不断实现了深海装备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新跨越。
“深海”难入,“深地”同样如此。
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想对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成分进行探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打井。
2018年6月2日,我国自主研发的万米钻机“地壳一号”以完钻井深7018米的成绩创下了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的新纪录,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德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实施万米大陆钻探计划专用装备和相关技术的国家。
位于松辽盆地的松科二井拍摄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整机系统。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超级计算机:更快也更强
超级计算机,被誉为计算机界“皇冠上的明珠”,是各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
科研人员比喻,数据就像原油,大型加工厂才能把原油制成产品。超级计算机是大国重器,可以处理那些大规模的复杂问题。
银河、曙光、天河、神威……我国系列超级计算机登上世界舞台,用强大运算能力推动科技创新。
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利用超级计算机每秒10亿亿次的超强计算力,研发出的有关气候模拟、地震模拟、工业仿真、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一系列国产应用软件,也助力我国基础研究和工程创新。
我国有国家级的、地方性的超算中心,有需求的用户都可以使用超算,让这个“最强大脑”持续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
卫星导航:北斗应用只受想象力限制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这一由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始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目前,北斗规模应用正处于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阶段。目前我国有40余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轨稳定运行,按照计划,今年还要发射3到5颗。
北斗不远,北斗就在你我身边。
在河南省邓州市小杨营镇安众村,加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在无人驾驶状态下播种。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在农业、电力、应急救援、金融等领域,北斗都在发挥作用。
专家说,北斗的应用,只受到想象力的限制。
量子信息:从理论变成现实
进入粒子的微观世界,一切似乎变得“不讲逻辑”。实际上,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理论的实验,已经开始变成现实。
20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量子科技领域的科学家,在诺贝尔奖的官方介绍中,大量引用了中国科研团队的成果与贡献,并出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身影。
2020年6月15日,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
2020年12月,我国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 “九章”在实验上严格地证明了量子计算的加速能力,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图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潇汉 梁竞 邓宇皓 摄
2021年5月,我国首个可操纵的超导量子计算机体系“祖冲之号”问世。该成果将为促进中国在超导量子系统上实现量子优越性奠定技术基础,也为后续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通用量子计算研发提供支持。
核电技术:自主创新,跨越发展
2021年1月30日,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2022年3月25日,“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第二台机组——福清核电6号机组正式具备商运条件。至此,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
“华龙一号”全球示范工程福清核电五、六号机组。图源:中核集团
这是新时代我国核电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有力支撑了我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
2021年12月20日,山东荣成,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完成发电机初始负荷运行试验评价,成功并网并发出第一度电。
这标志着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的飞跃。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每年发电量14亿度,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万吨,为中国生态建设贡献绿色力量。
大飞机制造:体现国家综合能力
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政协委员指出,C919大型客机已圆满完成全部试飞任务。
今年还是大型运输机运-20飞机首飞10周年。而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将在我国应急救援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资料图:国产大型客机C919。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大飞机的研制,是国家综合能力的体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是国家需要的时候,想用我们就有,想干我们就能。”委员的话掷地有声。
提到大飞机,更为人熟知的是C919。
C919承载着国人的大飞机梦,它是我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座级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完全按照国际适航标准设计生产,安全性有充分保障。
去年12月,全球首架C919干线客机正式交付首发客户中国东航。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翻开“市场篇”新的一页。
人工智能:趋利也要避害
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又讲到了“人工智能”。
王志刚说,希望既通过科学研究、技术牵引,也通过场景驱动、用户需求,使AI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科技作出贡献,也让从事相关工作的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自身能有更大进步和发展。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积极进展。据测算,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智能芯片、开源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智能芯片、终端、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这两年,我国接连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也启动了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确定了以“基础软硬件”为主体,“基础理论”和“创新应用”为两翼的研发布局。
来源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 资讯
-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全国科技大会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 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
全国科技大会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 习近平为...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