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8
时值我国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以“点亮精神火炬”为主题的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大会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出席活动并讲话。
对于此次活动的精神内核和重要意义,万钢特别指出: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我国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特别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这无疑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报国、服务人民指明了方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怀揣激情和梦想、责任与使命,万钢殷切地向科技工作者提出了4个希望——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准确把握我国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始终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勇担时代使命,增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坚定创新自信,抢抓创新机遇,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筋骨”支撑民族复兴伟业;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更高水平上深化和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在国际科技舞台上发出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增进与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最大限度地凝聚价值共识,助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赓续老一代科学家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牢固树立家国情怀,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活动中,万钢宣读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表彰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者的决定》;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了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北京大学化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147个单位入选第二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名单也于此次活动中发布,共729人入选,相比首届翻了两番,托举规模和增量均为历届之最。青托工程从2015年实施以来,已持续开展8届,累计托举培养优秀青年人才2800余名,被誉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的“第一块踏板”、科研创造黄金期的“雪中送炭”工程。
与此同时,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第36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主席舒印彪,中国制冷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及原能源学部主任苏义脑,中国科协清洁能源学会联合体副理事长史玉波,交通部运输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等以视频形式联袂发布了第二批共13本碳达峰碳中和系列丛书。这一系列丛书主要服务高等院校教师和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同时也为“双碳”战略的政策制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参考。此外,中国科协、教育部等8部门倡导的“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正式启动,中国科协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的大型开放式融媒体节目《与科学对话》也在此次活动中同步推出,还有作为中国科协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成果——“智慧科协”门户和移动App正式上线,面向各类科技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内容资源和科技服务。各级科协组织可在“智慧科协”平台上零门槛网上建家开店,无须购买软硬件、无需专人运维,只需简单配置即可搭建专属门户,即可生成内部办公、党建学习、组织管理、会员服务、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期刊出版、人才培养、竞赛培训等各类场景。借由这一App,科技工作者可一网统览优质内容资源、便捷加入科技社团、优化学术成长路径、广泛参与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从而实现方便开展科普科创活动、扩大科技朋友圈,进而促进多方合作交流并有效提升使用者的学术影响力等目标。
时至今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已不仅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节日,更是通过切实的帮助和支持为科研创新提供助力、以组织化和结构化革新成果为科研工作提供便利、以各项活动为科研成果和科技工作者提供展示舞台的综合动力源所在。
最美科技工作者
——追寻心中的那一束光
作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评选及学习宣传活动旨在发挥榜样的力量,推广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增强公众对科技人才的尊重和理解并鼓励更多的人投身科技事业。在中央宣传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及其下辖单位,以及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集体倡导号召下,各级单位着力深入挖掘、遴选出一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持科技为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并授予他们“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在此基础上,联合各级媒体讲好最美科技工作者成长轨迹、攻关经历、创新成果等感人故事,进而团结引领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学习最美、争当最美,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抓紧机遇、直面挑战,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
日复一日坚守在实验室,一遍又一遍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年复一年蹲守在田间地头,一个大棚就是一个实验基地,对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每个细微变化了然于心;分秒必争,与疾病较量、挽病人生命于危急;夜以继日,在科研与生产一线破解产学研难题……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是点亮星火的筑梦人;每一项创新突破,也是他们执着于追寻心中的那一道光、深耕于一线从不放弃凝结而成的累累硕果。怀揣着“创新争先、自立自强”的初心,以“在前沿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或应对国家安全重大挑战作出重要贡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重要贡献、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重要贡献,以及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作出重要贡献”为标准,脱颖而出的最美科研工作者们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于科研攻关和产业实践的道路上,而他们具有广泛先进性、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事迹和成就,也正在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重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2022年3月,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继续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截至2023年5月底,已有超过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发布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而他们的事迹也正如一阵阵春风、一场场夏雨,为我国科技界的前行带来扎根厚植、向上生长的喜悦;他们的精神也像一阵阵鼓点、一阕阕新曲,为科技创新走向纵深奏起奋进的乐章。
“学习最美、宣传最美”的活动一般由广泛动员、组织推荐、宣传展示、专家遴选、集中发布、深入学习等环节组成,突出基层一线,聚焦青年科技工作者典型,重点遴选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此外,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也将与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有机结合,营造科技界踔厉奋发、实干兴邦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激励作用,广泛开展巡回报告、学习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讲好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感人故事,讲实科技界优良学风建设的累累硕果,讲透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深刻内涵;进而健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密切科技工作者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全国创新争先奖
——矢志科技强国梦
全国创新争先奖于2017年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国科协和人社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用以表彰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社会服务方面成绩突出、贡献卓著、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个人和集体。按照“德为先、术要精、能力强、基础厚、贡献大”的评选标准,这一奖项的表彰周期为3年,奖励名额为:先进集体10个,以奖励科技工作者团队,颁发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先进个人300名,颁发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对其中30名贡献突出的科技工作者颁发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中国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科技奖项,被认为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技人才大奖,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也是国家科技奖项与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
自设立以来,全国创新争先奖先后于2017年和2020年开展了两次评选表彰工作,一大批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受到表彰,展现了全国科技工作者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矢志创新创造,勇于当好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的时代风采。而2023年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评选表彰过程具有突出价值引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坚持营造良好科研生态等特点,并邀请300多位各学科领域的杰出代表、科技管理专家和企业的负责人担任评审专家,按照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转化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5个领域下设多个专业评审组。最终经过预审、初评、复评,海洋沉管隧道建设技术创新团队等7个团队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等26人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并享受省部级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丁文江等251人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弘扬科学精神
——与发展同行、与科学共进
回溯来时路,科学是照亮近代中国阴霾、唤醒仁人志士的一盏明灯,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与任务,让科学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已成为科技工作者和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共同求解的重大命题。
在2022年5月30日,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正式成立。在凸显区域属性、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各级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积极汇聚优质宣讲资源,并通过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宣讲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围绕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和价值引领,面向重点领域、地区的青年学生和一线科研人员等主要人群,开展生动活泼的宣讲教育活动。“接地气”又“言之有物”的宣讲,很快成为科学家与青年学生、一线工作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并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怀家国,把个人追求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化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具体行动,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诚实守信的氛围也随之日趋浓厚起来。
在大力组织宣讲活动的同时,作为发起者的中国科协还着重强调了推行工作协同融合的重要性——要将弘扬科学家精神、学风建设工作与活动整体设计,将社会化宣讲教育与创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相结合,实现宣讲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
2022年,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公布,包括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在内的140家单位入选;次年,北京大学化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147个单位入选第二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这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类型涵盖科技馆、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科技人物纪念馆和故居、学校、科技企业等,覆盖航天、物理、数学、医学、农业、交通、核工业等多个领域。大力推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建设和服务管理工作,其目的是从国家层面推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命名工作规范化,充分发掘和利用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学家精神弘扬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通过5年的建设期及后续的多方位考核后,这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也将成为宣讲科学家或创新团队、科研群体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故事和精神的重要“根据地”。
与此同时,以中国科协为代表的各级部门,也在“讲故事”的形式上做出了诸多探索。“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即是以高质量科技馆体系建设为牵引,协同高校院所、园区企业等社会力量,以科学家故事为鲜活教材,引导广大青少年在生动践习中传承红色基因、涵养优良学风,推动构建开放共享、协同育人新格局。据悉,2023年,这一交互性更强的全新宣讲模式也将重点在北京、浙江开展试点工作。
此外,中国科协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的大型开放式融媒体节目《与科学对话》将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联动百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并邀请百位顶级专家学者,为观众讲述科技创新和科学家故事,打造大型开放式公开课,从而将科学家精神宣讲常态化、生动化,并力求“一场直播带动一个科学新地标”,让科学与生活挂钩,打造“科学新文旅”的创新概念。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