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发布时间:2023-08-29

——泸州高新区发展纪实

 

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泸州高新区”)前身为四川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52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总规划面积218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面积110平方千米。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等主导产业,是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近年来,泸州高新区致力于打造方便快捷的生活业态,园区中配套有完善的教育、医疗、商圈、住房等生活设施,着力建设泸州长江以南高品质城市组团。辖区内有国家级重点中学——泸州天府二中,市属重点学校——梓潼路学校,三甲医院——泸州市人民医院,建成10万平方米的爱琴海购物公园,以及碧桂园生态城、蓝光水岸公园等住宅开发项目十余个,全方位配套服务周边企业职工、群众。此外,高新区努力践行“公园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山景、湖景、江景自然禀赋优势,形成“依山滨江宜居、沿江创新创业”的发展格局。内有占地4500亩的4A级景区张坝桂圆林、占地1800亩的渔子溪生态湿地公园、占地2000亩的杨桥湖生态公园,正在建设占地2000亩的咀阳山色荷园,生态绿化面积达40%,是泸州绿肺、天然氧吧。

 

“人城境业”促发展

 

自获批创建以来,泸州高新区深刻领会“三新一高”总体要求,坚持“人城境业”融合发展理念,聚焦科技创新,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层次人才集聚区、高品质生活体验区,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达成这一目标,泸州高新区首先明确多措并举狠抓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园区上下始终狠抓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平台建设、项目和成果转化、人才开发、研发投入,迄今已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双创载体9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拥有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71个;推动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培育省级瞪羚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16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余家;推动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推出“创新积分贷”“梧桐计划”等金融产品;出台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年度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安排金额超2亿元。

同时,泸州高新区也不忘初心,始终聚焦高新产业发展,强化经济支撑力。园区将目光主要投放至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等产业,实施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成功招引冠捷科技等一批链主企业。目前,园区共集聚重点企业800余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初步形成以中国电子、华为等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成都豪能、重庆小康等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科瑞德、步长制药等为龙头的现代医药产业集群。

“抢抓双城建设契机,推进区域协同力”是泸州高新区从一而终的发展航向之一。园区先后以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与内江、荣昌等高新区开展合作,共建“泸内荣永国家高新区产业联盟”;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目标,探索与成都高新区结对共建,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交流;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打造创新示范标杆,融入双圈区域协同建设;联合75家单位组建“川渝医药行业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近100项成果落地转化。

未来,泸州国家高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初心使命,全力以赴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多措并举稳就业

 

众所周知,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六稳”,而“稳就业”正是“六稳”之首、民生之本和发展之道。泸州高新区深谙此理,因此于20223月创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并在过程中,重点突出科技人才培育、科技政策支撑和科技平台搭建,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泸州分中心、四川大学泸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省高新区“1+27+N”科创服务公共平台作用,2022年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7.36亿元,培育技术经纪人72人,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0余项。此外,园区以“酒城人才聚集行动”为抓手,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工匠园区和工匠人才聚集新高地,积极融入“1+3+N”四川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不断为泸州市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国西部工匠城提供人才支撑。

历史的成绩单还在不断被刷新,按照“政府搭台、多方联动、合作共赢”的工作思路,园区目前仍在持续推进校企合作有机融合:“走出去”到四川大学参加“四川人才活动周”招引高校博士,成功与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搭桥牵线”建立合作,引进两名成都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生进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引进来”,大力深化校地合作,承接“助力高质量发展·博士及博士后团走进泸州”项目,与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流动站)等高校院所合作进一步加深,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后招收协议。

为进行有温度、有效果的管理与协调,园区还设立了“博管办”,安排2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博管办”的日常运营工作。助力企业建站申报、挂牌运营,建立联动机制,“穿针引线”串联企业分站和高校流动站,“两头”对接博士后和企业导师,精准衔接企业需求。全程办理博士后进站审核、协议签订等手续,实现博士后和企业办事少跑路、不跑路。同时,积极解决在站博士后安家落户、配偶随迁,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让高层次精英人才无后顾之忧。

“引进是基础,用好是关键”,通过多种举措,泸州国家高新区破难题、克难关,在关键领域引领创新取得良好成效。围绕白酒生产酿造,园区开展白酒智能酿造系统研发等博士后课题研究,着力攻克白酒智能化升级的关键问题,实现从传统生产模式转变为智能酿造生产新阶段,推动自动化酿酒模式向前发展;围绕液压挖掘机、抓料机生产制造,积极开展液压挖掘机、抓料机节能控制技术博士后课题研究,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革新,高起点提升产品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指标;成功研发制造中大型液压挖掘机、10120吨级抓料机、1050吨级报废汽车拆解机,填补了国内挖掘机技术领域空白。接下来,泸州国家高新区将继续坚持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主线,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构建人才发展良好生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筑牢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的人才支撑。

回望过去,泸州高新区的发展不是没有面临过磨难。2020年新冠疫情横行之时,泸州曾与病毒几次交锋,沱江一桥、二桥、三桥,长江大桥……一座座连接沟通城市的桥梁关上了;滚滚车流、汹涌人潮不见了,泸州发展按下“慢行键”。但是,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高新区的工作者,都没有陷入沮丧之中。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之下,如今,人们才得以看到一派蓬勃景象——在高新区产城融合这幅画卷上,以渔子溪城市湿地公园为核心,向东,是国家高新区产业聚集区;向西,是国家高新区产城一体化的城市功能板块;向北,是已落地建成的高新区众创中心、华为大数据中心等高端商务办公区。可以确定的是,一座宜业、宜商、宜居的现代化产业新城正冉冉升起。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