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发布时间:2023-12-28

我国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取得积极成效

  10月12日,2023年(第五届)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暨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行业推广行动案例发布大会在浙江桐乡开幕。大会发布的《2023工业互联网行业融合创新应用报告》显示,我国工业互联网呈现多层次系统化平台体系加速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走深向实、区域数字化发展各具特色、产业生态体系持续完善等特点。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演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入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把握时代机遇、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一级巡视员王建伟说。

  王建伟介绍,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坚持两化融合为主线,以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完善、平台体系建设、示范标杆培育及应用推广,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和融合应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建成2500多个高水平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2022年中国智能制造产业装机规模超过12.2万亿元,工业软件产品收入突破2400亿元。”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路耀华说,近10年来,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已超1.2万亿元,据测算,2022年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已达约9389亿元,从现在到2025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每年20%左右,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王建伟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抓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提升赋能水平,加快场景应用,优化发展生态。


《2023世界机器人报告》发布

  近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了《2023世界机器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度全球工厂中新安装工业机器人数量为553052台,同比增长5%。根据地区划分,其中亚洲占73%,欧洲占15%,美洲占10%。国际机器人联合会表示,2023年新安装工业机器人数量连续第二年超过了50万台,预计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速为7%,或超过59万台。

  作为世界工业机器人规模最大的市场,中国2022年安装量达290258台,同比增长5%,刷新了2021年的纪录。自2017年以来,机器人安装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3%。紧随其后的是日本,2022年安装量增长9%,达到50413台,超过了2019年的水平,但未超过2018年55240台的历史峰值。自2017年以来,其机器人安装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作为世界上主要的机器人制造国,其机器人产量全球占比达46%。

  在欧洲,德国是全球前五大采购国之一,其安装量下降1%,为25636台。在美洲,美国2022年机器人安装量增长10%,达39576台,略低于2018年40373台的峰值水平。其增长驱动力集中在汽车行业,这一行业2022年安装量达14472台,增长率为47%,行业部署的机器人所占份额回升至37%;然后是金属和机械行业与电气/电子行业,2022年安装量分别为3900台和3732台。


南海中微子望远镜“海铃计划”蓝图发布

  10月10日举行的南海中微子望远镜“海铃计划”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李政道研究所正式发布“海铃计划”蓝图。这个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景益鹏担任项目负责人。他将带领团队探索建设中国首个深海中微子望远镜,通过捕捉高能(亚TeV到PeV量级)天体中微子来探索极端宇宙。

  据悉,“海铃计划”团队已完成首次海试任务,测量验证了候选海域作为中微子望远镜台址的可行性,完成“海铃”望远镜的概念设计。相关论文于10月9日发表在《自然·天文》上。

  “海铃探路者”项目团队经过海试,在南海北部发现一块水深约3.5公里的深海平原,其海床平整,距离海底数百米高度范围内流速平缓,且测得的海水放射性与普通海水的公开数据一致。“海铃”望远镜将以整个地球为屏蔽体,接收从地球对面穿透而来的中微子,因位于赤道附近,“海铃”望远镜可通过地球自转探测360度全天域中微子,实现对不同方向中微子的无死角观测,与南极“冰立方”及北半球其他中微子望远镜形成互补。

  “海铃计划”一期项目已于2022年年底启动,拟在选定海域建设10根望远镜串列,并通过长距离海缆连接南海某岛基地,预计于2026年建成世界首个近赤道小型中微子望远镜,开展对银河系内外的天体源搜索,并完成建设大阵列的全链技术验证。

  科学家预计,“海铃”探测器阵列建成一年内可发现鲸鱼座中棒旋星系的稳定中微子源,并能发现类似于“冰立方”利用10年数据才初步观察到的超大质量黑洞的中微子爆发。“海铃”望远镜将于2030年前后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中微子望远镜。


元宇宙产业有了“三年行动计划”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5部门印发《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通过构建先进元宇宙技术和产业体系等举措,在政策层面为元宇宙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推动元宇宙产业发展。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元宇宙技术、产业、应用、治理等取得突破,成为数字经济重要增长极,培育3至5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3至5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工业元宇宙发展初见成效,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形成一批标杆产线、工厂、园区。

  针对中国元宇宙产业核心技术不强、产品不丰富、规模偏弱等问题,《行动计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元宇宙中的融合创新,加快关键技术布局,加紧基础软硬件的研发创新,在高端电子元器件、建模软件等重点方向尽快取得突破。

  在产品供给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拓展元宇宙入口,加速XR头显、裸眼3D等沉浸显示终端的规模化推广,丰富基于手机、计算机、电视机等终端的元宇宙应用,支持脑机接口等前沿产品研发;推广沉浸交互的生活消费场景,建设文旅元宇宙,围绕文化场馆、旅游景区和街区、节事活动等应用场景,提供数字藏品、数字人讲解、XR导览等产品和服务;加快数字人客服、实景导航等在政务服务方面的应用,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元宇宙政务服务体系。

  有关专家认为,《行动计划》体现了相关部门对元宇宙产业的重视,有利于行业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行业有望在政策助力下迎来增长拐点;如何兼顾元宇宙产业的发展与安全是关键;此外,还应加强元宇宙安全技术研究,建立元宇宙数据治理框架,加强数据安全和出境管理,规范对用户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等行为,提升数据安全治理能力和个人信息保护水平。


全球首个可再生能源制氢减排方法学获批

  由中国氢能联盟牵头提出的全球首个可再生能源制氢减排方法学,近日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执行理事会第119次会议上被审批通过,正式成为CDM的第124个大型方法学,填补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碳减排方法学的空白。

  CDM是国际社会最具影响力的碳减排机制,适用于全球各地的减排计划。CDM方法学对项目边界、基准线、项目排放、监测计划等CDM关键要素进行界定,是CDM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碳减排量化的重要基础。

  2022年5月至今,中国氢能联盟联合相关单位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减排潜力进行了广泛调研和系统研究,对可再生能源制氢减排方法的系统边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等关键因素进行了持续优化,最终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制氢减排方法学。

  此方法学获批标志着其完整性、科学性和适用性获得权威认可,可正式应用于由可再生能源或混合电力支持的电解水制氢项目,并供应给专用用户。未来,中国氢能联盟将以此为契机,发挥好国家级氢能产业智库作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碳排放核算和碳资产开发示范项目落地,服务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