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8
——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邵毅
郑 心 卫婷婷
2014年,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人民医院的眼科诊室中,面对着记不清药名、说不明病史的老人家,一位青年医者果断在细微处着眼——针对患者描述的反复眼痛、视物不清的问题,对其角膜中央上皮处开展检查,发现尚有1/4没有愈合;而后于点滴处着手——针对患者大概率出现药物毒性角膜炎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用药后第3天患者便痊愈出院了,而这位医者也在短短几周后,结束了自己的医疗支援任务,返回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事实上,这只是他援医日常工作中一个很普通的场景,但是永新县崎岖的山路会记得,张贴在全院范围内的感谢信也会记得——那位重获光明的老人反复提及的名字,正是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副主任、科技处处长邵毅。
鲜少有人知道,地处江西西部边界地带的永新其实是拥有灿烂历史的“将军县”——这里曾走出过41位将军,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资源禀赋差、产业结构混乱等问题,在新时代大步发展的队伍中偶然“掉了队”,造成了经济相对滞后、卫生医疗条件较差的现状。“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怀此初心,邵毅勇敢挑大梁、担责任,不仅在2014年和2020年两次援建当地医疗,将自己多年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生,还持续带领全科室的医生捐款捐物,甚至主动将合计一年的帮扶期延长至一年半。医学泰斗裘法祖老先生曾说过:“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邵毅将此语铭记在心,对自身要求严格,但态度却始终保持谦逊,“我很清楚,我只是一名普通医生,远未达到‘才德兼备’的境界,但这将是我终生奋斗的目标,我满怀想要为更多人点燃光明的希望。”他说。
探眼病之道
“您的光明,就是我们的心愿。”这是邵毅选择投身眼科研究与临床工作第一天便为自己树立的座右铭。对他而言,从医为研是自己人生的必由之路,因为终其一生在同领域奋楫笃行的双亲已经为自己建立了绝佳的人生范本。“一直以来,我的父母都是我的偶像。他们的教育方式润物无声,藏在每一次晚归的毫无怨言里,也藏在对病患病情的声声讨论中”,家里成堆的医学书籍也让医学这份职业的责任感和神圣感变得更加具象,这些都在儿时的邵毅心中燃起了一盏盏明灯,让他方向明确,一步步追寻理想中的光明。
为什么一定是眼科?这个问题在邵毅的求学过程中被他自省过很多次,用以提点自己的初心。如今,在坚守岗位十数年后,他用丰富的诊疗阅历将其凝练为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它是“光明的传感器”。“这就如同旅行时,我们总是喜欢用相机记录下壮丽的风景、美妙的瞬间,但其实人体的双眼结构远比任何一台精密运转的摄录仪器都要神奇,因此我越是深入了解,越是能够激发内心的兴趣。”也正因如此,从南昌大学到中山大学度过的数年求学时光,虽然辛苦,但邵毅始终乐在其中。不仅是因为在生理课上接触到的巧妙机能实验,将课本上冗长复杂的知识点鲜活地呈现在他眼前,还因为邂逅了许多认真专注的带教导师,让他深刻理解了医者的从业真谛——在于一个“爱”字。
“医乃仁术,德者居之”,辗转于众生的痛苦焦虑之间,每天接诊形形色色的病患,急他人之所急,感他人之所感,这就是邵毅日复一日的工作日常。“第一次接触临床工作是在学生时代,那时我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站在病人对面,但导师对他们的焦虑耐心安抚,以及病情得以缓解后,病人感激的笑脸始终刻印在我的心里。我告诉自己,总有一天我会从老师的身后站到患者的身前,用医术和仁善让更多的患者看到清晰的世界。”而今天,这份诺言已经实现,在多年的一线工作中,不论临床任务多么繁重,邵毅都能保持热情、极具耐心地解答病人的问题,竭力让所有病患都能用最低的费用,接受最好的治疗,不开“大处方”、不开“搭车药”,坚决拒绝病人的红包和吃请。“只要能看到病人顺利康复出院,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他总将这句朴实的话语挂在嘴边,这也是医者大爱的一种细微展现。
同时,邵毅也深谙“钻研”的力量——虽然没有关怀的医学是冰冷的,但没有技术的关怀却无异于滥情,临床工作与科学研究缺一不可,这也正是“多模态眼脑成像定量关键技术体系建立及在心肝肾等慢性疾病的应用”得以立项的初衷。
当今社会,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工业化发展伴生的眼病及老年性疾病患者数量急剧增加。作为医者,邵毅始终认为,预防与早期诊断,比治疗行为更重要。“我们常说,‘上工治未病’,如果能在疾病的隐藏阶段就能预判,就有望给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节约更多的经济成本。”而多模态眼脑成像定量关键技术体系,正是依照这种思路研发的。在体系的研发过程中,邵毅创新性地提出了“眼脑结构功能定量分析”的理念,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定量分析视网膜静脉阻塞等致盲性疾病的脑结构功能改变和诊治包括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突出性眼病等在内的代谢性系统性疾病脑区间的异常脑活动;同时首次利用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视网膜内各层的断层厚度;并首次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用于筛诊、评估肝胆疾病,成功从眼表和眼底影像数据中提取出肝胆疾病的眼部特征并开发及验证了14个模型,对于定期发现和及时转诊重症患者、降低疾病进展的风险、改善预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作用。最终,项目成果斩获了中国医药教育协会2022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仅代表着一个新的起点”,邵毅说,他的医学研究之路仍在继续。
聚众人之志
尽管作为创新型医生,邵毅迄今已发表《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300余篇,主编30余本书籍;主持过5项国家级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国家发明专利26项;由他研发的冻干羊膜近5年转化成果让近百万盲患者受益,但他仍然坚定地认为,个人的力量终究是微小的。“正所谓‘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只有更多的人意识到临床科研的重要性并积极加入进来,这项工作才能形成更大的影响,造福更多的患者。”
话说得昂扬,事也做得漂亮。在回到故乡江西、加入南昌大学开展研究的初期,邵毅便着手组建起了研究队伍。“几乎零基础组建科研团队很困难,但我是党员,担子要拣沉的挑,任务要冲难的选,不能因为困难多就不做了。我认为医生的科研精神要从刚接触医学就开始培养,从兴趣到能力,每一点都不可或缺。因此,在学校和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首先组建了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科学研究会,致力于让更多的医学生从本科开始就接触科研。同时也培养硕博研究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及科研经验倾囊相授,这是我为助力江西眼科科研发展迈出的第一步。”很快,在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后,得益于平台源源不断的支持,邵毅与团队一起研读了大量文献,开始系统探索将科研成果转化于临床的高效方法,致力于架起二者之间的桥梁,切实帮助病人解决就医问题。
虽然,“第二步”才刚刚迈出,但邵毅的目光却已投向更远方,“从几次医疗援建的经历来看,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仍然存在差距,许多先进精密的眼部筛查仪器仍未得到广泛普及,基本的用眼卫生、护眼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强调与提升,未来,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脚下的每一步都须行稳,但头顶的星空也要追逐。所幸,邵毅和团队始终斗志昂扬、干劲十足,“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征程或许坎坷,但前途终归光明”。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