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8
——记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研究员王彩艳
王 芳 户 万
我国《“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的研究员王彩艳近年来深耕中药药理学与结构生物学,聚焦中药苯丙素类成分作用靶点的确证及机制解析,走的正是一条守正创新、补充协调之路。她带着结构生物学的学科背景,不断深入中药药理学研究,坚持不懈地引入、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蹚出了一条交叉、创新、融合的关于中药抗炎的结构药理学之路。
2019年,王彩艳以“杏林青年学者”的身份被引进广州中医药大学从事教研工作。在广州这片中医药的热土之上,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浓厚的中医药传承创新氛围之中,她深刻认识到中医药在防病治病方面的独特优势——“中药的抗炎效果非常好!”而一种抗炎中药与对应炎症之间的关系既具有广谱性,也具有专属性。那么其内在机制是什么?传统中药药理学往往从药效角度来评价抗炎现象,但一直未从内在机制上进行阐明。结合自身学术背景,王彩艳将重要生物大分子的功能研究转向中医药小分子的靶点研究,聚焦中药抗炎的结构药理学研究,并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冷冻电镜中心进行深层次学习,前后历时5年之久,逐渐形成中药抗炎的结构药理学研究体系。
在王彩艳的领导下,团队采用高通量“靶点垂钓-活性筛选-复合体结构解析”组合,构建起中药复杂药效成分作用靶点研究核心技术群,为中药靶点发现与确证提供范例。他们率先建立的以“靶点确证-药效验证-机制阐明”为策略的中药复杂药效成分作用靶点的发现与确证平台,为中药有效成分复杂多样、靶点确证困难的研究现状提供了改变新路径,为临床抗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此外,他们还挖掘了苯丙素类抗炎成分作用新靶点UGCG、KMT2D和PXR,为肝纤维化、肝损伤和前列腺炎等炎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在现代药理学研究手段的基础上,他们利用嵌套瞬时共晶、小角散射和冷冻电镜等结构生物学技术,深入原子层面探究中药药效成分与靶点互作机制,确证了苯丙素类抗炎成分与多个靶点的互作新模式。基于相关成果,王彩艳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荣获“青年珠江学者”称号,成为中药学学科后备带头人,并担任国际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
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实非易事,而结构药理学的研究战线又相对较长,除了筛选药效,还需要找到靶点,并解析成分与靶点之间的结构,探索内在机理。从最初的一个课题、一篇论文起步,王彩艳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难关,在团队内部形成了勤奋、团结和交流的文化氛围。其间,仅为了减少药物作用靶点的假阳性这一情况,她就和团队尝试了生物素、荧光素等所能想到的各种靶点垂钓方案。“中药抗炎内在机制的探索是一个十分细致烦琐的工作,且环环相扣,不是一个人、一个团队就能做成的,必须与多个课题组合作交流,积极关注前沿动态,才能取得一个较大的成果。”作为国际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所结构药理学方向的负责人,王彩艳坦言,未来还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才加入进来,努力实现中医药药效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人民健康,共同推动中药学的进步与突破。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