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1
聂祚仁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基础学科具有探索事物本源、探究基本原理的学术特性,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相较于应用型学科的人才培养,具有长期性的特征。
培养基础学科人才,要探索符合基础学科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尝试构建基础学科人才“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破解基础学科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要促进学科交叉、人才融合,以构建前沿技术领域人才培养体系为依托,促进基础学科研究人才和应用学科研究人才融通培养,着力培养勇闯创新“无人区”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培养基础学科人才,要转变科研观念,坚持“两条腿走路”,创新科研组织形式,瞄准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持续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组建联合实验室、基础研究平台等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把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转化为基础科学研究的课题;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
培养基础学科人才,要让人才意识到选择基础学科专业不等于永远坐“冷板凳”,深耕基础学科具有广阔发展空间。近几年,旨在培养基础学科领域拔尖人才的“强基计划”一度遇冷,或许还有不少人认为,基础学科不但艰苦,而且前景不好。所以,必须转变“重应用轻基础”的传统认知,让公众客观认识到基础学科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庞国芳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原始创新,真正的原始创新来自基础研究,而可靠的数据资源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和大数据建设。在食品安全领域,如何牢牢把握信息革命的“时”与“势”,在风险监管方面,如何做好自主数据库构建和数据资源的挖掘、共享和利用,成为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保障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为此,我们应优先开展农药色谱-质谱标准参考数据库、农药化学污染物残留数据库,以及全国性基础研究数据资源库等基础数据建设工作。
在我看来,谁能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机遇,谁就把准了时代脉搏。为更好地筑牢食品安全领域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我们需要加强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同时,建立全国性基础研究数据资源库,如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基于组学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数据库、经济利益驱动型食品掺假数据库、食物基础营养素及功能活性物质数据库等,对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技术角度来讲,对现有的食品安全领域的数据库,应统一标准、软件、接口,做到动态更新,保障数据的时效性,实现数据库信息的共享、改造和升级。在数据共享立法、权益分配机制方面,更需要顶层设计、长远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原始创新的主动权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先机。
武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煤炭是工业粮食,更是我国安全可靠的战略基础能源。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同先进采煤国家有很大不同。在我国,煤炭工业发展是“并联式”的过程,现阶段发展任务尚未充分完成就提前开启了下一阶段发展任务,甚至部分任务与先进采煤国家同步发展,具有发展任务的高度叠加性,其难度是先进采煤国家不能比拟的。与世界主要采煤国家相比,我国还面临地质条件复杂、灾害频发、开采规模与强度大、环境扰动破坏强等艰巨挑战。
这些困境和难题该怎么解决?可以说国际上没有现成可参照的发展路径,唯有依靠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才能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煤炭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史,实现了煤炭科技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最初的跟踪、模仿到部分领域并跑、领跑的转变。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透明化、智能化、高效益化、少灾化、清洁化、低碳化、健康化是未来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但目前我们在“七化”领域还面临不少难题,需要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从1到N”的工程应用。
向地球深部进军,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随着浅部煤炭资源日趋枯竭,煤炭资源深部开发是必然趋势,要想开发更多深部煤炭资源,必须在这一领域加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
刘少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21世纪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
在我看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夯实原始科技创新这一根基。从源头开始探索,经过长期而系统的持续研究,不但可以产生一系列创新成果,还可以完全自主掌握相应规律和技术,自主掌握关键种质资源和关键核心技术。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是关键,我们必须用心、用情、用功做好人才培养,要引培并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传帮带,一代一代地把有特色的科研工作做下去。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大胆创新,要勇于挑战“无人区”的工作,多做“从0到1”的工作。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的劲头,坚定信念,有定力和恒心,不因追求高影响文章、获得研究经费等因素而改变研究方向,坚持把特色做大做强。
当然,在做好特色科研的同时,必须胸怀天下,要有国际视野,及时吸收和利用现代生物学前沿的方法和技术,不断努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资料来源于科学网)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