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1
——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博士生导师朱棣
郑 心 刘玉杰
2023年年末,又一届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落下帷幕,会议上备受瞩目的2023年度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也有所归属。作为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肿瘤医学领域唯一的社会科技奖励,无论此奖花落谁家,都是对其在肿瘤防治医学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次极大肯定。凭借“肝癌免疫治疗新策略”这一成果,朱棣连同其身后团队喜获这一奖项的二等奖。众人看到的是聚光灯和掌声,但少有人看到背后的“荆棘丛”。
“肝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极高,亟待攻克。但目前,晚期免疫治疗耐药的病人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及有效预测肝癌免疫检查点治疗响应的生物标志物。”朱棣谈到聚焦于此课题的原因时显得忧心忡忡,因为每位医学研究者心中拥有共同的“济世之愿”。具体到此次的获奖项目中,朱棣联合团队通过“老药新用”,创新性地克服了肝癌免疫治疗耐受这一问题,即将干扰素和抗PD-1抗体进行组合,可导致肿瘤微环境的重新编程,使T细胞更好地杀死肿瘤细胞。更为重要的是,近日这一成果转化已经进入临床,在上海中山医院15例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IFNα和PD-1抗体联合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为40.0%,疾病控制率(DCR)达80.0%。与此同时,朱棣团队也聚焦肝癌频繁突变的Wnt信号通路,提出了癌症免疫治疗的崭新策略,继续开发更多的创新疗法。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今日的朱棣已实现在5年内连续发表24篇《科学引文索引》(SCI)通讯作者论文,聚焦胃肠道肿瘤频繁突变并影响免疫治疗耐药的Wnt信号通路,他不仅发现了其中的关键共转录因子BCL9在免疫学中的重要功能,且相关的多肽抑制剂已经转化进入临床;另外还有2个候选化合物药物分子正处于临床前实验阶段、2项复旦发明专利已完成企业转化、2项成果转化入临床试验后显示了良好的初步疗效(客观缓解率ORR:40%)……但这些都并非一时之功。自2004年加入刘新垣院士组开展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以来,在这条抗癌药物开发的道路上,朱棣已经走了20年之久。
20年若雪素心,朱棣先后受邀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 2017)年会分论坛和世界药理学大会(WCP 2023)作分论坛报告,并荣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东富龙”生物工程优秀青年科学家及第35届优秀发明选拔赛铜奖等殊荣。更令他深感欣慰的是,自己的很多基础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临床,展示出造福病人的潜力,如EpCAM CAR-T转化成果成功递交新药临床试验审批(IND)申请,他与合作者共同开发的干扰素+PD-1抗体创新联用疗法也已成功推广至十多家临床机构。此外,他还见证了2022年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将干扰素α作为肝细胞癌的辅助治疗纳入证据等级1。
朱棣很高兴看到团队研究成果能有潜力造福更多病人,他对于科研的态度也始终如一。在朱棣眼中,药理学始终是一门重要的融合学科,是药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应用研究的桥梁,因此他始终为自己能够踏入此行业,为人类健康事业奔走而感到满足。
近年来,复旦大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在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中名列前1‰,并且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的全球高校排名中居第5位。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