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11
杨 戈
文化地标
不知从何时起,“到博物馆看展览”已成为民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时尚。每逢节假日,苏州博物馆外观展的人群总是排起长龙。苏州博物馆本馆是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名作,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绿色可持续发展案例中的典范。贝聿铭以擅长设计博物馆而享誉全世界,他曾应肯尼迪总统遗孀杰奎琳的邀请设计过肯尼迪博物馆,应密特朗总统之邀设计过卢浮宫,都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按照贝聿铭的设计思想和苏州市政府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路,博物馆本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将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以博物馆的主庭院为例,就相当于是一墙之隔的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作为国内最具设计感的博物馆之一,苏州博物馆将现代的公共建筑设计与江南水乡白墙青瓦的元素结合得天衣无缝,白色粉墙成为博物馆本馆的主色调,以此把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而且,新的屋顶更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2021年新开放的苏州博物馆西馆则是另一个优秀的绿色博物馆建筑案例,博物馆在设计上保留了青砖黛瓦的色彩,与周围的建筑风格保持一致,是一座典型的地域主义建筑。墙体材料采用更为耐用的现代材料轻型钢架和混凝土代替了传统的木构架体,屋顶选用苏州出名的花岗岩,选材保留了地方传统特色,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一种表现。在采光方面,新馆大面积的玻璃天棚让自然光进入新馆的活动区域和展览区域,克服了常见人工采光的弊端。同时,西馆独立而又连通的10组方盒子形态,增加了自然光的利用率,可以降低博物馆的能耗,室外的博物馆广场则最大化实现绿色植物覆盖,实现小气候的良性循环。苏州博物馆西馆在建筑设计上就结合了苏州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现代技术,对传统建筑要素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有效利用周边自然环境,注重继承文化和发展,可以引起人们的“文化共鸣”与“审美共识”,使得博物馆建筑本身成为一种重要的文旅资源,有利于实现地域主义建筑与城市生态、人文可持续发展。
根据规划,苏州博物馆本馆偏重于艺术,而西馆偏重于教育,采用两馆合一的管理模式,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技术,建设全面透彻感知、宽带泛在互联、智能融合应用的“两馆合一”智慧博物馆,实现多维互动智慧服务和高效协同智慧管理,实现博物馆智能化系统和数据互联互通,建成博物馆数字资源管理、观众管理、智能导览、陈列展览管理、文创产品管理与统一门户等较全面的智能化信息系统,为博物馆观众带来更舒适的沉浸式体验。
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博物馆”试点示范单位之一,苏州博物馆自2014年首批信息化建设工作投入使用以来,已基本形成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博物馆信息化管理、服务基本框架。苏州博物馆本馆秉持着“立江南,观世界”的办馆思路,举办了“吴门四家”“清代苏州藏家”等系列学术展览及“跟着苏博去旅行”等研学活动,为观众传递苏式雅韵魅力,讲述江南文化故事,展现世界文明风采。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公众,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苏州博物馆逐渐细分观众的需求,陆续开发了App、微信语音导览等各种自助导览模式,让观众从声音、文字、图像等方面了解博物馆的馆藏,实行多馆合一,进而有更好的体验感和参观感。
2021年9月在苏州博物馆西馆内设立的“苏色生活馆”开始正式运营。“苏色生活馆”以时间节气为主题,将苏州传统的民俗文化作为叙事依据,利用全方位LED屏打造了沉浸式的数智化色彩通感空间,让参览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不同季节、不同节气下的苏州生活,为展厅注入科技元素,在提高观众参展质量、为博物馆带来更多观众的同时降低了维持博物馆运营及更新展览内容所需要的成本,有利于苏州博物馆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中国博物馆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组织形式。
科技高地
苏州博物馆近几年来在体系化展览、文创开发、藏品保护修复、博物馆运营管理等方面坚持创新摸索,不断尝试新路子、新方法。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当国家刚一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时,苏州博物馆就考虑能否贯彻落实“双碳”工作、解决自身高能耗等方面问题,创建国内首座有影响力的运行碳中和博物馆。这一想法也得到了上级主管局、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很快就启动了博物馆绿色低碳转型项目。
“依托科技+精细化管理赋能博物馆绿色低碳转型”项目被明确列入《苏州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2021—2025)规划》,这一规划确立了到2025年“打造安全、协同、绿色、智能的智慧博物馆”的目标,并提出实施低碳改造项目的规划。
苏州博物馆邀请了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对博物馆的建筑构造、建筑物朝向、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建筑用途等进行多维度分析,结合现场实际测试数据,形成具体的《苏州博物馆能耗审计及节能诊断报告》。这笔“能耗账”为千头万绪的节能降碳工作指明了方向。针对高能耗的症结所在,《苏州博物馆实现运行碳中和的博物馆实施方案》出炉,其中就更加环保、节能、低碳、创新的设备运行优化方案提出了5个实施步骤,即引进全工况变流量高效冷却塔;燃气锅炉改为电驱动热泵,消除直接碳排放;优化控制主设备及配套设备间;分区分时精细化管理,逐一定制调试空调;推进建设适合室内能源、环境与碳排放数字化控制平台。
为推进项目实施,苏州博物馆还与专业服务于低碳建筑的本土企业合作,更换能耗更低、排碳更少、效率更高的设备,改造了冷却塔设备,风机也缩减至现在的2台,极大节省了室外机房面积,为电驱动热泵的安装预留了空间。项目采用全封闭涡旋式压缩机技术的电驱动热泵,较之原先的燃气锅炉而言,更加环保、节能、低碳,使用寿命也更长。苏州博物馆依托“科技+精细化管理赋能博物馆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探索创建国内首座运行碳中和博物馆,通过绿色低碳转型预计降低电能消耗25%以上,提升系统效率20%以上,节能收益150万元/年。
- 资讯
-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