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发展为要,环境先行

    发布时间:2024-08-08

——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

   郑 心  吴应清  

  

  人类从未停止探索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先辈从机器的轰鸣与工业的浓烟中一路走来,创造了“沉重”财富却也给自然留下了满目疮痍。环境和发展有无两全之法?经济发展是否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将环境系统工程作为毕生己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通过立体观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探索物质--能源代谢机理和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自主开发自底向上的工业碳减排决策模型,创新性研发多源固废资源化技术与循环经济,将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为上述时代的必答题给出了坚定答案——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在涵养经济社会发展的沃土。

  在温宗国1995年走入清华大学并决意投身于环境工程研究时,一个信念便深植其心底:生态环境保护绝非“权宜之计”而是永恒之责,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久久之功”。于是,他埋首耕耘20余年,开展了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系统工程创新,即便是随处可见的外卖餐盒,也能被他“变废为宝”,推上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高台。因在城市固废处置与资源化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近年来还获得了科学家主导的公益性奖项“科学探索奖”。

  针对城乡垃圾、工业垃圾等多源固废协同资源化难题,温宗国率领团队与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展开合作,创新性研发了预燃炉+分解炉一体化的多相态废弃物水泥窑协同利用装备,开发了高精度在线仿真、智能化决策分析和信息化反馈控制工艺包,支撑多源固废协同处置工艺参数和装备结构优化,将城乡垃圾、建筑垃圾、污泥等多源固废资源化与工业生产相融合,成功在邯郸市武安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落地。这套工艺不仅成功替代原生原料和煤炭燃料,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又让垃圾变废为宝实现循环利用。通过进一步与润天环保合作,工艺包及装备已在国内外157条生产线应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并首次成套出口至埃及等“一带一路”国家。经教育部组织鉴定,此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荣获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入选2022年“科创中国”先导技术绿色低碳领域榜单。

  由于研究紧扣国际研究热点和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大需求,温宗国发挥环境系统工程的专业优势,解决探索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其控制理论,不仅获得了2022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成果还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20多项国家决策或国际提案提供科技支撑。从“十二五”开始,温宗国还担任国家生态环境科技发展规划的专家组副组长或执笔组长,为引领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他受聘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荣誉教授、ISO循环经济技术委员会国际委员,以及联合国《终止塑料污染决议》、斯德哥尔摩公约和汞公约等的政府专家,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组织话语权,在国际语境下推广中国方案。

  而开拓创新也需与时俱进,新兴技术的涌现和进步带来了环境管理手段的革新,温宗国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点,很早便开始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环境管理的融合。他引入深度学习算法,研制垃圾分类投放、智能回收、智能分拣等装备及系统,率先建立了区域性“互联网+回收”平台,解决垃圾精准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难题,形成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共性集成技术更是在201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下,又开始研发生活垃圾定向调控制氢协同制备工业级二氧化碳的负碳技术。此外,由他主持撰写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四五”规划教材《物联网与生态环境》入选了国家金卡工程办公室“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另一代表性论著《无废城市:理论、规划与实践》更获得了2023年钱学森城市学环境类唯一金奖。

  “让科学研究奔着问题去,把实验室建在生产线上”,温宗国一直对团队成员如此鼓励和要求,他们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型,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时代局面。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