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23
——记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采煤与矿压研究所所长张震
李
莉 卫婷婷
煤矿顶板事故是指,由于顶板冒落造成人员伤亡、设备财产损失,是煤矿较为严重的事故之一。加强顶板管理,消除顶板事故隐患,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顶板安全管理工作的根本。
从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理论及技术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在顶板灾害防控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及实践工作,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采煤与矿压研究所所长张震,在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矿压及岩层控制科研领域中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多项科研成果为煤矿现场解决了重大技术及安全难题,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因在科学技术实践中积极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推动新技术应用,以及为我国煤矿的安全、绿色及高效开采作出的重要贡献,张震获得2023年度中国煤炭学会煤炭青年科技奖。
对于获奖,张震以平常心对待。从2012年硕士毕业到开采研究院工作,从一名新入职的员工到获得同行的认可,他认为一路走来重在积累,但心中十分感激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和业界对自己所做工作的肯定。
深入采矿一线
做采矿研究,需要深入全国各地的采矿一线,出差是常事,尤其到了年尾,工作更忙碌。收到获奖消息时,张震在榆林曹家滩煤矿刚升井,他坦言,获奖对自己是一个激励。
在张震看来,从事采矿研究像是冥冥注定的事情。出生农家,高考对他来说是一次走出农村的机会。高中复读一年,分数过山东省重点线,张震被山东科技大学资源学院录取,机缘巧合下被调剂到采矿工程专业。
大学一年级虽在兴趣索然中度过,但大二开始,随着课程增多和学习深入,张震对所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毕业时,煤炭产业急需各类专业人才,面对煤企开出的优厚福利待遇,想尽快分担家庭经济负担的张震本已签好合同打算去工作,但却在试试看的心态下考取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分院的研究生。
读研究生,是张震科研成长上最关键的一个阶段。读研第一年,张震在中国矿业大学学习基础课,2010年回到研究院后他开始参与项目攻关。煤炭行业发展形势好项目多,研二时他已独立承担起项目的攻关。盯现场,分析数据,将书本上的知识和采矿一线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张震理解了科研的意义,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其实现在我也一直跟团队强调理论与现场结合的重要性。现场有很多数据,需要对每一个数据长时间进行跟踪,拿到详尽数据后还要结合现场看到的现象,将数据进行关联并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张震说。
矿山一线煤机隆隆的轰鸣声,令张震感到踏实,也带给他力量。用所学解决采矿实际问题,张震坚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而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又吸引他愿意为找到更好的答案在科研路上不停探索下去。
研究生毕业时张震也可以选择到煤企工作,但他喜欢开采分院的科研氛围和工作平台,觉得在这里能将个人价值发挥到最大。“到煤矿上也能发挥价值,但面临的圈子相对较小,只能对应着解决一些矿上遇到的问题。开采分院是综合、权威的科研机构,这个平台面对的是全国矿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更多施展个人能力的机会。”张震坦言。
正如张震所言,从2012年正式入职至今,他用自己所学和积累为矿区解决了众多棘手问题,个人能力也在担纲任务中获得了一次次提升。
创新要有沉淀
长期致力于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工作,张震先后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科研项目5项,负责集团内项目2项,负责和参与完成煤炭企业横向项目50余项;曾获省部级奖励13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申请专利2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发表论文28篇,其中被《科学引文索引》和《工程索引》收录14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2篇;参编著作2部。多次被单位评为“优秀员工”“优秀共产党员”。
坚守现场,服务于同忻煤矿、曹家滩煤矿、小保当煤矿、黄陵二矿、风水沟煤矿、察哈素煤矿、灵东煤矿等50余个矿井,张震用所做科研提高了煤矿企业顶板灾害防控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状况,解决了大量的煤矿生产实际问题,避免了顶板灾害发生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影响。
张震提出了工作面近远场多参量多场(应力、能量、位移)系统监测及联动分析的方法;开展了多层厚硬顶板强动载矿压特征及机理研究,提出了大煤柱内部侧向支承压力“双承载点同步传递”思想与矿压控制理念;构建了“系统矿压监测+多参量综合评价+卸压层位动态调整”为一体的顶板卸压防控效果评价体系和“近远场联合监测协同预警+分阶段精准防控+多参量效果评价+反馈动态调整”为一体的工作面顶板灾害防控体系。研究成果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等省份、自治区的相关矿区进行推广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煤矿开采是需要深入认识开采规律的一门科学,而且在这条路上越往前走,越需要很深的积累和沉淀。研究生一年级,在中国矿业大学学基础课时,时任校长王家臣在课上曾说过一句话:“想做创新,首先要有沉淀。”张震记忆犹新。
随着研究深入,张震对这句话的含义越来越感同身受。“经过多年沉淀,对业界的观点有了全面的认识,属于自己的想法才会更清晰。”这也是他2018年在硕士毕业6年后又选择读在职博士的一个原因。读硕士时,张震总感觉对一些问题没有更好地去深入,读博士某种意义上对他是一种激励,可以把未成型的想法慢慢做挖掘、梳理。
张震的博士论文课题关注的是特厚煤层多层厚硬顶板工作面开采问题,这是他在榆神矿区现场工作时早已注意到的问题,通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张震希望针对特厚煤层多层厚硬顶板工作面开采强动载来压期间多次连续性或短距间断性大周期来压的新特征,建立结构模型进行解释,有效支撑榆神矿区多层厚硬顶板灾害防控。
2024年即将完成博士学业的张震,在6年的学习中收获颇多。透过表象对问题做更深层次的思考、把握,他希望未来能做更多深入的探索。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推动煤炭行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为顶板灾害防控的智能预警和智能联动处置寻找方案,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促进新技术转化落地应用、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做积极探索,是张震的未来工作计划。
面对困难与挑战,积极应战,勇于承担,张震身上有股不服输的韧劲。他工作认真务实、严谨踏实,不论在同事还是合作者中都拥有好口碑。张震坦言,能成为现在的自己,是身边前辈、恩师的工作作风和态度深深影响了他。
康红普院士,做了一辈子巷道支护技术研究,取得了众多前沿成果。他鼓励年轻人不要朝三暮四,一定要坚持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硕士导师闫少宏教授、博士生导师康立军,治学严谨、为人清正。老领导徐刚,做事雷厉风行。现任领导潘俊锋,潜心科研。张震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坚持,看到了热爱,看到了勇于担当。耳濡目染,在实际工作中他也在潜移默化地向他们看齐。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