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7
张平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
武汉大学校长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创新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数字生态与新质生产力高度相关,关键在于释放数据价值。数字生态的本质是连通,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广泛连接和赋能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提升所有生产要素间的耦合程度,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当前,数字生态发展迎来新挑战,数据规模化流通交易遇瓶颈,数据产品开发利用任重道远。国家需健全数据价值释放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加快数据资产化,以强化企业数据治理管理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2024年数据来看,中美在数字化领域的“两极”格局继续延续,头部国家排名变化大。数字规制是影响各国数字能力和数字应用的重要因素,以个人信息保护为出发点的规制会抑制国家的数字能力和数字应用水平,以安全能力提升和促进数据开放为出发点的规制对数字生态发展有正向作用。近两年内,数字规制整体呈现出向更封闭演化的趋势。
2023年武汉战略地位加速提升,一度跃升为国家中心城市。作为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有望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贯通全域等方面发挥价值新高地作用,成为数字生态头部城市。希望武汉能够充分实现“融”字贯穿、“数”字连通,实现数字领域科技创新的有效转化,真正发挥在区域数字生态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邬江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先进计算发展的困境之一是性能增长与算力需求的矛盾凸显,面临算不完、存不完、传不完的难题。与此同时,刚性计算架构造成总体效率低下,尤其是刚性计算系统为支持多应用场景导入了过多虚拟化技术,造成性能损失超过30%。存储程序控制机理也存在安全矛盾,这是娘胎里带来的基因缺陷。此外,用电力拼算力的发展范式不可持续。
而一切的核心问题在于计算架构单一性与算力需求多样性的矛盾。算力需求是多样性的,不同应用场景、不同计算环境、不同任务种类、不同数据类型、不同性能需求、不同安全风险。可计算架构是单一的,不管是通用架构还是专用架构都是单一的。这导致了两种发展结果,一是削足适履,二是各自为政,结构性失配是产生诸多困境的根本原因。
智能时代的算力必然是绿色、智能与安全的计算,三者缺一不可,变结构计算是实现之路。迄今为止有两种努力:一是用单一性满足多样性的努力,二是用复杂性满足多样性的努力,但单一性、堆砌复杂性都不可能解决多样性算力问题。必要多样性是破解多样化算力需求下计算系统结构性失配的根本路径,必要多样性+超稳定机制才能产生适应不确定性场景的能力。
金征宇
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现在大家都在强调粮食安全,我们食品科技工作者一方面需要不断地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量,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开辟粮食新来源,比如向海洋要资源。海洋中一些藻类中的油脂就是很好的食品材料来源。今年的院士大会上,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院士作了一个合成生物学的报告,报告中讲到的很多案例都来源于食品及食品的原料、废料、添加剂等。所以说,合成生物学在我们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空间巨大。反过来,合成生物学也是我们解决粮食安全的一种很重要的技术。
其实,在食品感知上我们也需要引入颠覆性技术。食品的感知创新能够把食品的色、香、味与我们的健康,甚至情绪联系起来。我们以前讲营养、健康主要讲的是物质,是食品的组分和人体的相互作用,它不包含营养均衡的考量,更不包含情绪价值。今天,科学家可以通过食材中的基因取代进而关联到我们的情绪。比如食物中的碳水、糖等成分,小到蚂蚁,大到大象,很多生物都喜欢吃,因为糖会给动物带来愉悦感。在人类食品工业中,我们的代糖除了口感外,能不能给人带来愉悦感,这就需要我们做深入研究。为什么说食品的感知是食品行业里一项重要的前沿研究?因为它对应着人的精神需要。
江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4》显示,从需求总量上看,到203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3万亿千瓦时以上。
这意味着大量的主导电源不可调、不可控,导致电源侧和负载侧不匹配,需要储能。储能技术有很多种,例如锂电池、储氢、抽水蓄能和空气压缩等。储热也是一种重要的储能方式。热泵可以将低温余热提升到所需的温度,储存在热水罐中。
电动汽车是未来最好的储能资源之一。家庭用车的行驶里程数跟出租车相比,是出租车的1/10。一般的家庭一个星期或者10天充一次电,而电池寿命是跟充电次数成正比的。按照现在的用法充电,不储能的话,车可以用30年。这意味着,你的车15年就该换了,可电池还是新的。所以现在电池寿命对家用车来说已经超过了车的寿命。
怎么做到同车同寿?充电桩可以做成保护电池寿命的性能,控制充电速度、充电不要太满,也不要用光,这样就可以延长电池寿命。
我们要把智能充电桩系统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不能看成营利的手段。它们更大的作用是帮助新能源系统解决日内的峰谷差,而且充电桩建设加免费充放电,加起来投入的综合成本也不过是专门建储能设施成本的1/3,同时又解决了新能源系统的发展,应该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资料来源于科学网)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