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0
——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陈少慕
李白薇 曹笑轩
17年,足够一个人成长,足够一个人实现梦想。然而17年,也不过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有的人归来仍是少年,拥有无尽的可能性;有的人心怀热爱永远是当打之年,脚踏实地一步步创造人生高光时刻。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陈少慕的17年是被胸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所包围的。17年间,他聚焦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等疾病的诊治,积极开展胸部恶性肿瘤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不断为胸外科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胸外科疾病,特别是肺癌和食管癌,会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需要尽早诊断、尽早得到有效治疗。”在陈少慕心中,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是医生的天职,也是他从医多年以来的职责和初心,从决定专注于胸外科诊治与临床科研那一刻起,这个想法一直没有改变。
梦想任重道远,在这趟医学研究的“人生苦旅”上,陈少慕带着执着和热爱,一直行进在路上。
执着学医路
一周7天,陈少慕排了至少8台手术,每台手术短则3~4个小时,长能达到5个多小时,这就是陈少慕的工作日常。除此之外,他还要兼顾教学、科研,既要从临床基础工作做起,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又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在这种快速紧凑且充实的节奏下,近年来陈少慕已经主持并参与多项省部级、市厅级课题,授权国家级专利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25篇,还获得了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
如果说陈少慕的医学研究之路有什么捷径的话,那就是肯下苦功夫,善下笨功夫。2000年,陈少慕走进了大学校园。在苏州大学的几年时间里,他以临床医学为起点,开始了刻苦的学医之路。陈少慕回忆,学医源自少年时期看到身边的人因病痛而困扰、家人备受煎熬,自此他萌生了要成为一名医生的念头,带着这段充满“使命感”的记忆,高考时他毅然选择了医学专业。
而真正关注并走进胸外科这一领域,源自大学的一次实习经历。当时,陈少慕有幸参与了几台肺癌手术,手术过程的复杂性和精密性带给他极大的震撼,深深触动了他。“我不仅感受到了胸外科手术的魅力,也意识到需要有更多人投身于此,才能为患者带来希望和健康。”此后,他专心钻研,施展所学,坚定不移地追求着初心。
在奋斗的路上,陈少慕曾有过无数次自我怀疑,也曾充斥着焦虑、压力,但他始终没有停止脚步。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看到患者渴求的目光,更能让自己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了。为了进一步提升胸外科手术技术水平,陈少慕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赴美国梅奥诊所和德国EvK Heme胸外科进修学习,专注于开展胸外科微创手术技术及胸腔镜和纵隔镜手术技术的学习与研究。通过两段时期的学习,陈少慕不仅了解到微创技术在胸外科手术中的优势,也更加系统地掌握了胸腔镜手术的精细操作技巧及纵隔镜手术的最新进展。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于陈少慕来说,做医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只有每天都保持学习的能力,才能真正担起治病救人的责任。正是两次海外学习机会,给了陈少慕很大“冲击”,大大拓宽了眼界,更新了他在胸外科手术技术上的观念,为我国当时临床应用中传统的开胸手术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样一来,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都有了提升,也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术后疼痛和住院时间。”陈少慕当机立断,决定将新技术和新观念引入临床工作中,他率先在苏州地区开展了多项微创手术,还在术中利用喉罩替代原来的插管,以局部麻醉的方式进行复杂的肺部手术,成功完成了苏州地区首例非插管肺部手术,实现了胸外科手术“整体微创”的目标,既避免了气管插管对气道带来的损伤,又减少了单肺通气期间的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如今,微创技术已成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的常规操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舒适度均有了提高。同时,陈少慕也在积极推动新技术培训,力求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推广应用到更广泛的临床实践中。
创新科研路
在科研这条坎坷的道路上,陈少慕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而兴趣是他克服困难的力量之源,也是他最大的科研动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陈少慕一步一个脚印,从一点一滴做起,靠兴趣和坚持取得多项创新性突破。
肺癌是一种原发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发病与环境因素、吸烟、遗传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肺癌成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首位原因,有效的发现和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亟需在危险因素综合防控、肿瘤筛查、早诊早治、规范化诊疗等重点领域稳步推进。
对此,陈少慕积极针对肺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进行探索,希望利用现有液体活检技术进行更深的研究。他与国际合作伙伴联合,成功开发出纳米基底栅栏过滤器件,利用这一器件,既可以分离单个肿瘤细胞也可以分离肿瘤细胞团簇,哪怕在患病早期尚未有影像学异常表现的情况下,都能检测出肿瘤细胞,将其扼杀在摇篮里。随后,团队又强强联手,联合开发了脂质分子探针分离纳米级细胞外囊泡(拟外泌体),并成功检测到其中的DNA突变,展现了外泌体DNA作为液体活检的潜在价值。
肺癌的诊断治疗,除了早期筛查,病理诊断也必不可少。目前,相比于传统活检技术,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联合超声支气管镜(EBUS)活检是比较常见的,可以在深达12~14级支气管的同时实现磁导航图像与超声联合。陈少慕团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ENB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范围,探索出ENB联合物理消融治疗肺肿瘤的新模式,建立了一种周围型肺结节诊断和治疗平台。成果获得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锦上添花,成为全国首批“基于电磁导航系统的早期肺癌精准诊疗技术”的试点推广牵头医疗机构。
革新技术,手术器械也要时用时新,跟得上技术的发展。为了解决传统的胸腔镜器械体积过大、进口设备价格昂贵等难题,陈少慕带领团队结合临床实践联合国内专业器械研发平台,成功设计和生产出多项新型的且符合单孔胸腔镜手术要求的器械,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坚定教学路
同样经历过学生时代,如今也兼顾着教学任务的陈少慕分享了他对于学习的经验和感悟:“首先要把基本功练扎实,此外,学习的兴趣也不可或缺。只有感兴趣,才能专注地投入其中。”
对于胸外科手术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陈少慕从不缺兴趣,这与他硕士时期导师马海涛教授的指导与帮助有很大关系,也对他选择胸外科的从医之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少慕对马教授的印象之一就是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无论是手术过程中出现的紧急情况,还是下班后的时间,只要有科室医生解决不了的问题,马教授总是一个电话随叫随到。“无论他在忙什么,也无论时间多晚,只要我们有需要,马教授总会第一时间出现。”陈少慕对马海涛教授很是钦佩。值得一提的是,陈少慕最初独立主刀那段时间,马教授甚至还会“躲”到手术间里默默陪伴,做陈少慕可靠的后盾,让他更有信心。
如今,陈少慕也将这份安心与陪伴传递给更多的人。他与学生处成了朋友,经常共同探讨科研工作进展和最新的前沿技术,试图进一步进行深挖并应用到临床中。在这个过程中,陈少慕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在他看来,每个学生都是一匹千里马,拥有无限能量和潜力,而他的任务,就是“对症下药”,激发每个人的潜力。
无论是手术技术的革新,还是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取得这些成就,在陈少慕看来,离不开一颗“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心。目前,他与团队会继续将“微创”理念深入人心,减少对病人的创伤。此外,团队决定进入“综合治理”理念的赛道,主要针对肺癌和食管癌中晚期患者及不适合手术切除的病人,通过术前靶向治疗或结合免疫治疗等方法缩小肿瘤,使肿瘤的侵犯和转移降低甚至消失,重新获得手术机会,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同时,机器人手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肿瘤外科手术,团队也计划充分发挥机器人手术的优势,将其转化为胸外科微创治疗中的主力。
- 资讯
-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