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一片丹心藏杏林

    发布时间:2025-01-14

——记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于雪峰

郑 心  吴应清 王秀辉

  

  四时节令、岐黄方剂,君臣佐使、养生絮语,这些古老的词汇从历史的长河中沉淀而出,令人闻之便深感其古远气息。但经典不误创新,在如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于雪峰一般的学者矢志不移的努力之下,这些文化瑰宝至今仍苍劲又朴拙地流淌在每位国人的生活里。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师承黄殿栋、樊春洲、邓福树、孙申田4位名医,这是于雪峰心中对中华瑰宝怀有的敬畏态度,也是他担当半生的传承使命。“我相信每一位医者心中都存有一颗须被精心呵护的种子,只有不断‘以知识为壤、以实践为肥’般滋养,才能默默耕耘出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他说。

  今日,属于于雪峰的天地显然已被开辟。精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疾病、创伤、颈肩腰腿疼痛及肢体畸形矫正的他,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坏死、膝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痛风及脑瘫等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领域亦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以及国家专利3项;共主持完成和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主编出版专著11部;发表《科学引文索引》(SCI)学术论文15篇,其他重要学术论文70余篇。同时,他将延续学脉、传承根骨的使命铭记于心,致力于为骨伤科事业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优秀科学品质的人才,迄今已招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人,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带教传承人6人。更值得一提的是,经他指导培养的学子如今多已成才,奋战在各科研院校及医疗单位之中,部分佼佼者甚至已成为骨伤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虽行至此,但每当手执墨笔,于雪峰依然还是选择将自己归零,虔诚地为群众健康而书写,以毕生所学守护着每一个脆弱而又宝贵的生命。


躬耕不辍付春华

  “我本来不想学医,”于雪峰的坦诚与纯粹体现在其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就连谈起自己与医学的“本来无缘”也毫不遮掩,“我从小就心仪建筑学,期待可以在建筑设计领域一展拳脚。”但命运的轨迹常常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3年的知青下乡生活让他直观体验到了“能读书”的宝贵。“选专业”一度变成了有些奢侈的事,虽然“心有所属”也免不了有些阴差阳错,但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考生,他最终还是心甘情愿接受调剂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就读,也从此正式开启了自己的从医之路。

  不得不承认的是,彷徨、痛苦、无助笼罩着刚入学时的于雪峰。“对课程不是很感兴趣,要学要记的东西又特别多。”他这样说。但心存勇毅之人,总是很难被困境打倒,心思澄明的人,也仅需要一句“行行出状元”就可以获得不懈前行的鼓舞。在导师的引领和自身的努力之下,他在本科阶段结束之际找到了遗憾与希望的完美平衡点:因为心向民生健康,所以他决定在此行业深耕,又因童年的设计梦想深种,他选择了骨伤科作为自己今后的主研领域,在矫形医学的大队伍中做一名“左手角度、右手函数”的“理工生”。因而,当他立于由读研开启的下一求学阶段之始,他的心中已经不再有纠结和抗拒,满溢的都是对新知的向往与渴求。

  很快,至今鲜活在于雪峰记忆中的一段“黄金岁月”与他不期而遇——在黄殿栋、樊春洲、邓福树、孙申田4位名医的言传身教下,他逐渐明晰:美好的双向奔赴,既是知识的流动,更是信仰的诚服。“作为黑龙江省骨科事业的奠基人,我国著名骨科专家,黄老的学术思想独具匠心,每每向他请教都觉得他就像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典巨著,不论你问的是什么,总会受益匪浅。樊老则习古学今、经验独到,且长于创新,在国内首次提出‘关节半脱位’‘关节错缝’学说,得到业界广泛认可。邓福树教授将黄、樊二老学术之精髓尽收囊中,汇通中西,其学术思想、研究成果、研制发明为推动骨伤科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作为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国医大师,孙申田教授则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关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针刺头部运动区方法,为现代神经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虽然介绍几位如“启明星”般闪耀的前辈大家只用了简短几句话,但从于雪峰的神情中不难看出,他同时也在回忆他初出茅庐时得遇恩师的确幸——

  1982年留校从事骨伤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被聘为中医骨伤科主任、学科带头人,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先后获得“中国首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省跨世纪拔尖人才、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1996年再度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成才路上,总有榜样的力量时时陪伴勉励。而前辈的风骨,也随着于雪峰的不断突破,被带到了红色江西。


木铎之心守秋实

  初心不改,笃行不殆。2006年的一次偶然工作邀约,让于雪峰得以走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省。“人以正气立,事行正道远”的心灵底色让他不由驻足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将著名的将军县——兴国县与众多革命根据地走了一遍。“偶然看到的一句解说词特别触动我——‘长征路上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让我特别有冲动把深藏心底的爱国情怀外化在职业发展中。”几乎同时,于雪峰发现江西的医疗水平相对全国来说的确还有一定差距,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现为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的橄榄枝又适时递至手中,“我特别高兴,也没什么可犹豫的,怀揣着为革命老区奉献一份爱心和干事创业的一片丹心,我毅然放弃了原有的事业基础,举家从哈尔滨迁至南昌”。此后,于雪峰成为江西省中医骨伤科及骨科学界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不怕板凳坐不热,就怕板凳没人坐”是于雪峰入赣从医执教近20年的真实写照。面对骨伤学科人才短缺,技术能力相对较差的局面,他积极引进人才,大力培养骨干,在短短五六年时间里就建设起了一支具备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且年龄结构搭配合理的骨伤科学术团队,在开始学科建设的第二年就实现了院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十年间(2006年—2016年),全科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不论是学科还是于雪峰个人项目数量,在江西省同行业队伍中都是遥遥领先。

  尽管如此,于雪峰也并未躺在这份“功劳簿”上止步不前。在个人科研层面,他始终坚持以创新精神整合中西医骨伤治疗策略之精髓,即利用传统手法与中西医结合外固定技术治疗临床上复杂、难治的老年人常见关节内骨折,并将由导师黄殿栋教授创建的骨折安全简易疗法发扬光大,使操作简单、疗效显著、费用低廉几大优势更为凸显。另一方面,他带领团队研制的中药制剂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获得满意疗效,并在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先后5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

  近年来,受“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医传统思想指导,于雪峰进一步提出了在有效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运用中药制剂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的新观点,致力于从源头上避免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可能性,将个人健康的“钥匙”交还给每个人。

  在于雪峰整个职业生涯中,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份特立独行、“不务正业”的大事业,即筹建小儿脑瘫手术与康复治疗中心,帮助脑瘫孤儿“逆天改命”。自2007年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被民政部定为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全国定点医院起,这份沉重的使命便担在了这位骨科大夫肩头。十余年不辞辛苦,走遍江西、江苏、广西、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9省市区的县市级以上福利院开展筛查工作,行程达7万多千米,才换来了2300例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的患儿,换来了他们重返社会的新希望。另外,他在国内外较早地开展了头针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脑瘫的作用机制研究,相关课题先后4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并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3项。虽然此举得到了民政部通报表彰和省政府、省卫生厅、省民政厅的高度评价,但他直言这还远远不够,远远不是尽头。

  “‘修身立德,悬壶济世’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何况我们付出的只是辛苦,他们改变的却是人生。我希望在这条长路上,未来我能做的更多,不辜负老师、前辈们曾经的教导,也同时不断自省‘我为什么走入行业’这个问题。”他说。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