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7
——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梅
杨
洁 户 万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产。当此之时,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耐热性研究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梅团队成功构建热胁迫转录组图谱,并鉴定出核心热激转录因子ZmHSF20。研究表明,ZmHSF20通过抑制纤维素合成酶基因ZmCesA2和热激转录因子ZmHsf4的表达,负调控玉米耐热性。研究不仅揭示了纤维素合成与耐热性之间的关联,还为提高玉米耐热性及培育耐性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相关成果已发表于《植物细胞》杂志。
作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植物发育与环境适应的分子调控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张梅是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的获得者。张梅的科研之旅始于中国农业大学,一路走来,她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浓厚的科学兴趣,在玉米遗传育种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真正实现了用科学精神点亮未来的农业之光。
“高中时,班主任常对我们说,国家正重视三农问题,鼓励我们关注农业。”受此影响,张梅在高考时选报了中国农业大学。在中国农业大学学习的4年间,她主攻植物遗传育种专业,广泛涉猎了宏观农学和微观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知识。继而她以保送生的身份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师从赖锦盛教授。在不断的努力下,张梅在玉米籽粒发育及表观遗传调控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张梅先后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进行深造。在斯坦福大学期间,她师从著名植物学家沃尔伯特教授,深入研究玉米花药中特异存在、一类新型小RNA的功能。回国后,她和团队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挖掘花药发育全过程关键调控基因,探索玉米核心耐热基因的调控机制,为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多篇论文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上。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张梅个人的学术声誉,也为中国农业科技赢得了国际认可。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张梅已经成为深耕玉米雄穗发育与环境适应性调控领域的杰出研究者,并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高峰,成果丰硕。她致力于探寻玉米雄穗发育的分子奥秘和遗传密码,尤其专注于解析其耐高温基因定位和调控网络,围绕相关领域研究,已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了超过20篇论文,揭示了玉米生命科学的深层机制。同时,她还积极投身国家科研项目的研究实践,以主持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参与了众多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中国科学院的先导专项A类等重要项目。
纵然已优秀如斯,但回顾自己的科研历程,张梅谦虚地说:“学海无涯,即使是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同时我的成长更离不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支持与培养,没有这个自由、包容的大家庭,我不会取得这些成绩。”如今,她已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女科学家,但她依然保持着谦逊和勤奋的态度,继续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如今,张梅不仅要在科研之路上行深致远,更肩负起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任务。在科研领域,团队的发展和学生指导策略至关重要。张梅认为,选人是首要任务,需要寻找对科研充满热情并具备综合素质的候选人,“科研之路充满挑战,因此挑选成员时不仅要看其专业技能,还应考虑其心理承受能力”。面对数据分析与实验操作结合的需求,她鼓励团队跨领域合作,以弥补短板;同时坚持自主分析原始数据的原则,确保研究深度与原创性。
- 资讯
-
-
《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出版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2月28日上午,《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原名《中国逻辑学家...
-
关于个别单位和个人冒用我社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的声明
近期,我社接到反映有个别单位及个人,未经我社授权冒用“《科学中...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出版签约仪式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