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以经济学为窗观社会万象

    发布时间:2025-08-07

——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教授李梦玲

   李 莉  徐艳慧  

  

  高考落幕,万千学子如何利用录取规则填报理想志愿?毕业生涌入职场,用人单位如何精准识别潜力人才,求职者又如何突破信息壁垒实现人岗匹配?在生命至上的器官移植领域,当货币交易被伦理法律禁止,怎样构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新型分配机制?这一连串关乎个体命运与社会福祉的课题,正是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教授李梦玲深耕微观经济学的动力源泉。

  在李梦玲看来,看似抽象的理论模型实则扎根现实土壤——无论是高考录取中的博弈策略、劳动力市场的双向匹配困局,还是器官捐赠系统的优化设计,都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通过构建精巧的博弈模型和实验场景,她的研究既试图揭示这些社会系统运行的内在规律,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这种从社会关切到学术突破的转化能力,使李梦玲的研究持续焕发生机活力。


激扬青春 逐梦前行

  18岁那年的盛夏,李梦玲独自拖着行李箱远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求学。刚经历高考洗礼的江苏常州姑娘,在赤道的热浪中第一次感受到成长的重量。选课、考试安排全靠自己查询网络系统,宿舍申请须靠社团积分竞争,那些在国内由班主任包揽的事情,此刻全成了生存必修课。“高中住校时,每周离家还要抹眼泪的我,突然被迫快速成长。”她笑着回忆那段时光。

  决定到南洋理工大学求学,是因为那里的数学与经济学跨学科专业。彼时国内鲜有此类融合专业,这种既需数学建模的精密推演又涵纳经济现象人文洞察的复合型学科,牵动着李梦玲的求知欲。狮城的多元文化同样让她耳目一新。被随机分配不同国籍的室友,跨文化对话逐渐消融彼此认知的隔阂;跨专业混住的宿舍文化,让她窥见各专业与经济学交叉的妙趣。

  而李梦玲真正推开学术之门的机缘,则始于大二,凭借优异成绩,她有机会跟随老师做研究。“老师将学生视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实验室永远不乏突发的灵感和奇思妙想。”正是这种自由而高效的学术方式,让李梦玲在本科阶段做的研究得以在国际期刊发表。“那时还不懂论文的分量,后来我才意识到这颗学术火种有多么珍贵。”李梦玲坦言。

  为多接触专业知识,李梦玲也有在业界工作的经历。大三暑假,她曾在新加坡渣打银行实习,虽然每天规律的工作生活感觉也不错,但比起按部就班,她更喜欢实验室里自由无拘束的探索,于是未来道路的选择便有了答案。

  在本科阶段,李梦玲曾跟随导师参与关于汇率制度与外部风险应对的宏观经济学研究。不过随着学术道路的延伸,她逐渐将研究重心转向微观经济学领域。这一转向既有师承因素——李梦玲的博士导师深耕微观方向,同时也源于个人研究志趣的变化。

  李梦玲感到宏观经济现象的根本仍是微观个体决策传导到宏观的结果。“可能当时研究还不够深入,接触的宏观模型某些理论的设定让我无法去真正理解,而微观视角,如时间分配决策对生活的影响这类课题,当时更能激发我的探索欲望。”李梦玲介绍。

  博士期间,专注于匹配理论研究,李梦玲发现这一领域与本科接触的经典博弈论形成有趣对照。如果说博弈论是在既定规则下分析参与者行为,匹配理论则属于机制设计范畴,致力于逆向构建博弈规则以实现预期目标。

  新加坡的求学经历为李梦玲奠定了扎实的学术根基,每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暑期学校,不仅开阔了她的学术视野,更为她构建起持续受益的学者网络。如今虽已在厦门大学执教近十年,求学时在学术活动中结识的各国同仁仍与李梦玲保持着专业交流,在科研思路启发与职业发展参考方面,对她仍持续产生着积极影响。


致广大 尽精微

  李梦玲与厦门大学的缘分,始于博士毕业之际的求职面试。与新加坡相似的气候让她觉得有一分亲切感,与学院多位教师的交流,也让她感受到这里融洽的气氛。尤其学院的先进实验平台,正切合她将理论研究拓展至行为经济学实验的学术构想。人文氛围与学术生态的双重契合,使她最终选择在此开启教研生涯。

  执教近十年,李梦玲在课堂上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她善于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的课堂实践,通过设计小游戏,发放小奖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她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既夯实了学生的学科基础,又培育了他们的洞察力。

  聚焦稀缺资源配置相关课题,李梦玲在器官捐赠市场机制设计领域深耕多年。早在新加坡求学时,她就注意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策差异:新加坡采取“默认登记”制度,公民须主动退出才能取消捐献资格;我国则采用“自愿加入”模式,捐献者须自主登记意愿。制度设计的多样性激发了她对政策效能的深度思考,如何通过机制优化提升社会参与度,成为她研究的切入点。

  近期,李梦玲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约哈内斯·埃科·里扬托(Yohanes E. Riyanto)合作完成的论文发表于管理学顶尖期刊《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研究系统探讨了两种主流器官分配规则——优先满足注册捐献者的“捐献者优先”规则与优先救治重症患者的“需求优先”规则,在不同信息环境下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当潜在捐献者无法预知自身未来器官需求时,结合两种规则的“双重激励”政策能显著提升捐献率;但当个体可预判需求价值时,双重激励反而可能引发策略性行为,削弱政策效果。随着202451日《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的实施,这些结论对于保障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梦玲坦言,这项工作较早开始,却未能在更早的时间发表,论文经历了十余次退稿波折。“我们最初沿用数学建模思维,专注模型内部逻辑自洽,却忽略了经济学的叙事逻辑,没有结合现实情境把故事讲好。”在反复修改中,李梦玲突破博士阶段的数理思维定式,将模型拓展至更普适的情境,最终构建出能同时解释不同政策效果的理论框架。这样的转变,使研究既保持了理论严谨性,又增强了现实解释力。

  回顾论文的发表历程,李梦玲尤其强调学术韧性的重要性,即面对负面评审意见,既要保持开放心态吸纳合理建议,也要坚守研究核心价值。

  在科研项目布局上,李梦玲的研究呈现出清晰的学术进阶轨迹。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聚焦经典机制设计理论,重点剖析既定分配机制对资源配置结果的影响机理。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她不仅延续了对分配机制效果评估的研究脉络,更引入逆向研究视角,着力探究资源配置结果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反向塑造作用。通过搭建闭环研究框架,李梦玲希望为资源分配现实场景中的制度设计提供更具系统性的理论支撑。

  科研目标的实现,合作者的协同支撑是必不可少的。李梦玲幸运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互补性让他们的合作充满活力。“我们经常因模型参数设定或论文框架设计争得面红耳赤。”李梦玲分享道,“有趣的是,这些看似冲突的讨论反而能触发更多的灵感。”

  科研外,李梦玲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探索欲,她喜欢旅行,自测是典型的MBTI-J型(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类型指标)人,习惯于为每次旅行制订周密的行程计划,虽然计划偏差会引发她的焦虑,但正是遭遇的突发事件,反而慢慢帮她建立起应对不确定性的心理韧性。科研间隙,游泳成为她重要的调节方式,某些灵感正源自泳池中的放空时刻。

  结婚生育将李梦玲带入了新的人生阶段,“不同阶段需要寻找新的均衡点”。她用经济学视角诠释着育儿与科研的平衡艺术。这种认知更延伸至她的学术布局。

  近期,虽在微观机制设计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李梦玲与合作者正尝试将模型框架拓展至更宏大的领域。“我们正在验证特定激励机制能否升维为普适性理论,”李梦玲解释道,“这要求突破原有技术路径,在更宏大的现实图景中检验模型的解释力。”在专业深耕与视野开阔之间建立新的平衡点充满了挑战,但这既是李梦玲学术生涯的必经之路,也是她正在求解的又一个动态均衡课题。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