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喀什高台民居:土与智慧共生的建筑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07

杨 戈

  

历史与文化交织的建筑瑰宝

  高台民居的诞生,源于一场人与自然的博弈。600多年前,喀什的先民为了躲避洪水,选择在陡峭的崖壁上安家。他们用最朴素的材料——黄土、芦苇、杨木,搭建起这些看似脆弱却屹立数百年的房屋。生土建筑的秘密,藏在其独特的结构里:厚达1米的土墙不仅抵御了新疆极端的温差,还通过孔隙调节湿度,让室内冬暖夏凉。这种“被动式节能”设计,堪称古代版的绿色建筑。

  房屋依崖而建,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建筑材料多取自当地,泥巴和杨木是主要的构建元素。杨木去枝后未经精细刨削加工,直接用于架构和支撑屋顶、阁楼和阳台。看似晃晃荡荡、松松垮垮的街区,实则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许多房子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不倒,展现出维吾尔族人民卓越的建筑智慧。

  高台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民居院落平面布局自由灵活,不受对称等传统概念的束缚,完全根据实际地形和空间需求进行修建。在这里,既有平房,也有二层、三层乃至七层的楼房。有的建筑在崖上建三层,崖下建四层,通过巧妙的设计,从崖上、崖下都可进入,充分体现了宅主对地形的绝妙利用。庭院具有强烈的封闭性,这不仅满足了维吾尔族人民家庭生活的私密性需求,还能有效抵御当地的风沙和恶劣天气,起到防风防雨的遮蔽作用。

  建筑的外形简朴却变化多端。外墙凹凸线脚不多,墙面大方流畅,沿街外墙多由土坯砌成,抹上麦草泥,历经数十年甚至百年依旧坚固如初。部分外墙会用白石灰涂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质朴的光芒。户外大门庄重厚实,多为两扇,门上镶有或刻有精美的图案花纹,铜质、铁质护板压条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增强了大门的坚固性。吊装的碗大门环,在岁月的摩挲中,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高台民居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里是“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集中展示了维吾尔族的生活风俗、传统手工艺等。漫步在蜿蜒的小巷中,不时能看到皮帽、编织、砖雕等非遗技艺制作工坊。每一处工坊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新疆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

  尤其是土陶制作,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高台民居所在地,维吾尔语叫“阔孜其亚具希”,意为“高崖土陶”。高崖土层中有一种名为“色格孜”的土质,质地细腻,黏性强牢,是制作土陶器的绝佳材料。大约在800年前,一位烧制土陶的匠人发现了这种泥土,从此在土崖上开启了土陶制作的篇章。随后,众多土陶艺人在此开设作坊,土陶制品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从一日三餐使用的泥巴碗、和面盛饭的陶盆,到洗浴用的土陶脸盆、洗手用的陶壶,再到夜晚照明的土陶油灯等,品种多达百种,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技赋能下的建筑保护与传承

  随着岁月的流逝,高台民居这片古老的建筑群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建筑年代久远,许多房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部分建筑甚至面临坍塌的危险。再加上喀什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风沙侵蚀、昼夜温差大等因素,都对高台民居的保护构成了严峻考验。为了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现代科技手段逐渐介入高台民居的保护工作之中。

  在建筑检测与评估方面,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利用地质雷达技术,可以对建筑墙体内部的结构状况进行探测,了解墙体内部是否存在空洞、裂缝等隐患。这种非侵入式的检测方法,能够在不破坏建筑原有结构的前提下,获取详细的建筑信息,为后续的保护修复方案制订提供科学依据。红外热成像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它可以检测建筑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从而发现隐藏在墙体内部的受潮、渗漏等问题。这些高科技检测手段,就如同给古老的建筑做了一次全面而细致的“体检”,让保护工作者能够精准地了解建筑的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保护修复工作。

  结构加固技术是高台民居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针对部分建筑出现的墙体开裂、结构不稳定等问题,保护工作者采用了多种先进的加固方法。其中,碳纤维加固技术因其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等优点,成为加固墙体和木梁的理想选择。将碳纤维布粘贴在需要加固的部位,能够显著提高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对于一些受损较为严重的建筑,保护工作者还采用了钢结构支撑体系进行加固:通过在建筑内部合理设置钢结构支撑,分担原有结构的荷载,确保建筑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安全稳固;在加固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尽量采用隐蔽式的加固方式,使加固后的建筑外观与原有风貌保持一致,做到“修旧如旧”。

  在防水与防潮处理方面,科技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喀什地区虽然气候干旱,但在雨季时也会面临一定的降水,且地下水位的变化也会对建筑基础造成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工作者采用了新型的防水、防潮材料。例如,在建筑基础周围铺设高分子防水卷材,形成一道严密的防水屏障,阻止地下水的渗透。对于墙体,使用防水透气涂料进行涂刷,这种涂料既能有效防止雨水的侵入,又能保证墙体内部的湿气能够正常散发,避免因湿气积聚而导致墙体损坏。同时,他们通过安装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建筑内部的湿度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湿度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确保建筑始终处于适宜的环境之中。

  除了建筑本体的保护,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科技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工作人员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对高台民居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采集和建模。利用无人机航拍、地面激光扫描等手段,获取建筑的精确空间数据和外观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构建出逼真的三维模型。在这个虚拟的数字世界里,人们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高台民居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建筑的外观造型、内部结构,还是精美的装饰图案,都能清晰呈现。这种数字化保护方式,不仅为建筑保护工作提供了翔实的数据资料,便于后续的研究和分析,还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互联网平台,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足不出户,领略高台民居的独特魅力,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09年,喀什市启动了对老城区的集中改造工程,投入8.39亿元对9722户维吾尔族传统民居进行加固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建筑进行了全面的检测、评估和加固修复,同时注重保留原有建筑的风貌和文化特色。2014年,喀什市又投入1.5亿元提升喀什古城景区景观质量,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高台民居作为喀什古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提升。2021年,喀什高台民居非物质文化遗址保护开发项目启动,项目采用“一户一设计”的方式,针对每一户建筑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保护修复方案,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建筑特色,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吸纳少数民族工匠参与建设,工程材料和施工技法充分尊重乡土特色和地域风情,注重民族纹饰及吉祥符号的嵌缀,使修复后的高台民居既保留了历史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生活元素。

  经过多年的努力,高台民居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这片古老的建筑群落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成为喀什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20236月,修缮后的高台民居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漫步在高台民居的小巷中,既能感受到古老建筑的独特魅力,又能看到现代科技为其带来的新变化。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融合,共同书写着高台民居的新篇章。

  喀什高台民居,这座屹立在黄土高崖上的建筑传奇,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见证了维吾尔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现代科技的守护下,它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继续向世人讲述着那些古老而动人的故事。相信在科技与文化的双重力量推动下,高台民居必将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