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8
世界上第一头克隆牦牛平安诞生
7月10日中午,由中国科学家历时两年多合作培育的克隆牦牛在西藏(当雄)金丝野牦牛繁育研究基地剖腹产诞生,母子平安!这是世界上第一头融合全基因组选择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牦牛。
牦牛是高原地区重要的运输工具和食物来源,可以适应复杂地形驮运大量物资,是当地牧民和边防哨所补给的重要渠道。同时,其肌肉富含特殊氨基酸,有助于耐受高寒低氧环境。“人类活动影响与生态环境变化,使得西藏牦牛面临严峻的退化问题。近十年来,当地牦牛的体重生长速度平均下降了8%左右,自然繁殖和受精成功率只有20%多,近三分之二的牦牛消耗需要从青海、甘肃等地区引进。”科研人员介绍,通过创新技术保护牦牛种质资源、扩大优质种群事关西藏人民生活福祉和民生产业发展。
从2020年开始科研团队便在家猫、梅花鹿等物种上模拟体细胞克隆技术,打磨出一套体系化的“独门秘籍”。结合先前在熊猫、朱鹮等濒危动物繁育问题上的经验,团队创新提出通过全基因组筛选优质种子再利用体细胞克隆的技术方法,结合后期交叉培育能够产出繁育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肉产量高、抗病性强的健壮牦牛,有望将育种周期从20年缩短至5年,不会出现种质退化的情形,形成经济效益与产业潜力。
第一头克隆牦牛的诞生,标志着团队在牦牛育种的多年努力,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团队接续攻克了高原物种胚胎冻存解冻及培养、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等世界性难题。后续,团队还将致力于濒危野牦牛的抢救性保护,对天敌袭击致死的金丝野牦牛(现存不足300头)进行细胞保存,首批野牦牛克隆胚胎也已同期移植,未来将对野生牦牛种群与栖息地修复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学者刷新高时空分辨布里渊显微成像世界纪录
中国科研团队研制出国际上首台高时空分辨布里渊显微镜,在保持优异成像质量和高频谱特异性的前提下,将成像速度提升两个数量级,实现亚毫秒时间分辨与亚微米空间分辨的力学成像。相关研究7月10日发表于《自然·光子学》。
布里渊显微成像是一种新兴的全光、非接触、三维力学成像技术并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在力学生物学、眼科与肿瘤诊断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受限于成像速度,布里渊显微成像技术尚无法完成较为快速的测量。
为解决此问题,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套波长为780纳米、峰值功率达到267瓦的高峰值功率、低占空比脉冲光纤激光系统。同时,研究团队设计了可抑制超过31分贝噪声的高抑噪自平衡探测方案。测试结果显示,这套高时空分辨布里渊显微镜可在30毫瓦平均功率下,达到每像素仅200微秒的成像速度,将现有的受激布里渊显微镜的成像速度提升100倍。
进一步地,研究团队在多个生物样本上验证了显微镜的性能优势。在单细胞、类器官、斑马鱼胚胎及卵泡的成像中,显微镜实现了0.49×0.49×2.1微米的空间分辨率和7.7兆赫兹频移的测量精度。值得一提的是,利用这套显微镜系统,研究团队在斑马鱼胚胎中观测到了双布里渊峰,揭示了异质性细胞外基质与腔体中的力学差异;同时在秀丽隐杆线虫胚胎发育过程中,实时捕捉到早期细胞分裂中的力学动态变化,展现了其出色的时空分辨能力与生物应用潜力。
全球首个枸杞属植物国际测试标准获得通过
近日,由中国科研团队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土耳其布尔萨市召开的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第56届果树技术工作组(TWF)会议上获得通过。这是中国主导制订的第8个国际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也是全球首个枸杞属植物的国际测试标准。
据悉《指南》项目2019年启动,历时5年,科研人员通过对1886份种质资源和46个审定保护品种的64个形态指标数据分析挖掘,同时吸收枸杞育种项目和一线种植企业、大户的经验,形成测试指南草案。团队多次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对指南草案进行讨论修订,最终筛选出27个能够规范化描述、精准化辨识新品种的特征指标,并对相关指标的定义、测试方法、测试部位、测试时间进行详细文字解释和图片举例,经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2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专家的5次论证,这一指南最终在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第56届果树技术工作组(TWF)会议上顺利通过。
《指南》的通过,标志着中国在枸杞新品种DUS(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领域取得了国际话语权,同时也为全球枸杞种质资源保护和商业化育种提供了统一规范,将成为国际枸杞种苗贸易纠纷裁决的法律依据。同时,它也有力推动了枸杞产业标准化与国际化进程。
科研人员首次在我国南沙群岛发现保护动物绿海龟
近日,科研人员联合驻礁环保部门,在我国三沙市永暑礁首次发现一处绿海龟产卵场。研究人员介绍,此次发现源于常态化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在生态调查中,科研人员在永暑礁沙滩区域发现深度约30厘米、呈不规则圆形的凹陷,周边散落着翻动的沙粒。这与绿海龟典型的产卵习性高度吻合,疑似海龟产卵后留下的沙坑痕迹。
为确认这一判断,通过布设相关监测设备和夜间巡逻查证,科研人员成功获取了海龟在沙滩活动,包括上岸与返回海洋的影像记录。现场也采集到形态典型的海龟卵样本,卵壳洁白坚韧、直径约4厘米,经鉴定确为绿海龟卵。综上发现,科研人员最终确认这一区域已成为绿海龟产卵场。
现场勘察资料显示,沙地上留有清晰的鳍状肢爬痕,延伸至海水边缘,显示出海龟登陆与返回海洋的完整路径。采集到的海龟蛋排列紧密,包裹在湿润的沙层中。上述发现为研究绿海龟的繁殖行为提供了珍贵素材。
绿海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新发现的繁殖地对加强这一物种保护意义重大。这一产卵场位于此前在西沙北岛等地发现的产卵场向南约800千米处,印证了南沙海域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濒危物种提供了适宜的栖息条件。这一发现将推动我国南海岛礁生态系统保护体系的完善,为全球海龟保护网络贡献新的数据。
我国成立首个深空探测领域国际科技组织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立大会7月7日在安徽合肥举行。这是我国首个深空探测领域国际科技组织。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由深空探测实验室、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及法国行星探测地平线2061五家单位联合倡议,会聚20位国内院士与31名国外科学家共同发起申请,历经两年多筹备,于202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在民政部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国际科技组织。
学会的成立对中国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是全球航天界协同创新的重要标志,对于汇聚全球力量、推动科技进步、深化文明互鉴、在外空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学会诚邀全球航天界、科技界的科学家、工程师们积极加入,共同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作出积极贡献。
- 资讯
-
-
《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出版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2月28日上午,《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原名《中国逻辑学家...
-
关于个别单位和个人冒用我社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的声明
近期,我社接到反映有个别单位及个人,未经我社授权冒用“《科学中...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出版签约仪式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