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25
——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研究员胡弘历
杨 洁 文卓君 谭 凯
2025年6月,国际免疫学领域杰出青年科学家胡弘历博士正式加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担任特任研究员。这位在抗体基因重组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学者,带着哈佛医学院的科研积淀与两篇重要工作论文的学术荣光,选择回到祖国,开启科研人生的新篇章。
海外淬炼 破解谜题
胡弘历的科研之路始于南京农业大学动物药学专业。2012年,他被保送中国科学院上海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师从高大明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系统接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训练。
2019年年初,胡弘历远赴免疫学研究的学术重镇——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加入抗体基因重组领域奠基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弗雷德里克·阿尔特(Frederick W.Alt)教授的实验室,开启博士后生涯。Alt实验室以严谨创新著称,胡弘历在此承担了抗体多样性生成机制的核心研究。他的突破性工作聚焦于抗体基因重组的核心谜题:分散在染色体不同位置的重链(Igh)与轻链(Igl)基因元件,如何被传送至重组中心区域并精准地进行“联会—剪切—粘贴”,形成功能多样的抗体可变区?
在研究中,胡弘历和团队证实在生理条件下粘连蛋白复合物通过形成染色质环结构,将相距遥远的抗体基因重链元件“拉近”,为重组酶RAG线形扫描染色质创造接触与切割条件。此后,他又进一步揭示了轻链重组的特性。与重链Igh上RAG酶的线性扫描机制不同,他和团队发现轻链基因在粘连蛋白环挤压“拉近”以后,是依赖“局部扩散”的模式完成重组反应的,并鉴定出促进这种模式的重要调控元件——重组信号序列(RSSs)。Alt实验室团队创新性地建立了专门研究轻链初级重组的细胞系统,并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重链-轻链杂交基因位点,为比较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这两项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分别于2021年与2024年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成果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持。尤其是第一篇论文诞生时,正处于全球疫情封控的严峻时期,面对实验室开放受限、线上交流低效乃至稿件被拒等重重困难,在Alt教授的带领下,胡弘历与合作者一一克服之后,通过密集的跨时区线上协作和后续关键实验补充,最终让这一重要发现成功问世。
2021年4月,因其卓越贡献和独立科研潜质,胡弘历晋升为哈佛医学院儿科讲师。这不仅是对他能力的认可,更意味着科研角色的转变——他开始主导课题设计,并承担指导初级研究人员的责任,为独立领导团队奠定了基础。
心系家国 跨越山海
尽管在哈佛拥有优越的科研平台和稳定的职位,胡弘历回国的决心始终坚定。当第二篇《自然》论文顺利发表后,他感到归国时机已然成熟。
选择中科大,是一次深思熟虑的双向奔赴。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负责人才引进的朱老师真诚细致的沟通、高效的面试安排及专家们建设性的反馈,让他感受到中科大“真正可以干事”的务实氛围和团结互助的学术环境。同时,学部承诺给予的经费支持也让他少了很多后顾之忧。最终,在家庭的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踏上归途。
谈及放弃国外优越条件的选择,胡弘历展现出一位科学家的理性与远见:“并非放弃,而是拥抱新的可能。”他坦言,国外大实验室能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广阔视野,但他更看好在国内的科研岗位上拥有更大的探索自由和研究主导权。更重要的是,他深切感受到国内的科研环境越来越好,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 资讯

-
-
2025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5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召开...
-
薪火十年,益心同行 | 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十周年纪念活动温暖绽放
八十六载精神传承,十周年初心不改。2025年11月12日,时值伟大的国...
-
《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出版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2月28日上午,《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原名《中国逻辑学家...
-
关于个别单位和个人冒用我社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的声明
近期,我社接到反映有个别单位及个人,未经我社授权冒用“《科学中...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2025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