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6-11
本刊记者 刘 磊
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其危害严重,病死率高,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文指出,30%~45%的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肝性脑病,在发生肝性脑病后1年内死亡率高达58%。因此,早期诊断及认知功能评估对于肝性脑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主任医师张龙江自2003年攻读博士学位以来针对肝性脑病的神经影像学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锲而不舍地为患者寻找着生的契机。
影像医学战果丰
2006年,在天津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的张龙江,来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8年春华秋实,张龙江踏实科研,醉心临床,在心脑血管病的CT研究领域获得了成果与荣誉的双丰收。
针对目前临床重大疾病,如颅内动脉瘤和肺栓塞诊断中的问题和不足,张龙江进行了系列创新研究,提出了多种影像新技术,将结构和功能信息同步显示,改善了疾病检出的敏感性,取得了重要进展。部分结果纳入2012年美国心脏学会和卒中学会联合推出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随着成果的涌现,张龙江也收获了众多荣誉: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2013年度中华医学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13年度江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11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1年度江苏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9年度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第二完成人)……此后,张龙江没有一刻停歇,而是同时向肝性脑病的神经影像学发起了挑战。
深攻肝性脑病
2003年,在攻读博士期间,张龙江便开始进入肝性脑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10年科研长跑,让他在这一领域逐渐走得系统、走得深入。如今,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肝性脑病的结构、功能和分子影像学”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分子与功能影像的肝性脑病早期诊断及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的研究任务。系列成果逐渐在岁月的沉淀中浮出水面。
通过多年的研究,张龙江提出了一系列肝性脑病脑功能改变的新观点,揭示了肝性脑病认知功能损害的神经影像学规律,加深了对肝性脑病认知功能损害神经机制的理解,对预防肝性脑病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此外,张龙江还提出了肝性脑病早期诊断及预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的生物影像指标,对肝性脑病的防治有重要指导价值。对肝性脑病早期诊断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然而,肝性脑病的早期诊断面临很大挑战,缺乏客观的定量指标。张龙江利用动脉自旋标记MR灌注成像的研究发现,利用右侧壳核的血流量定性诊断轻微肝性脑病的敏感性最高,当阈值选择为50.6mL*min-1*100g-1时,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75%;前扣带回的阈值选择为73mL*min-1*100g-1,敏感性87.5%,特异性80.0%。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关于肝性脑病早期诊断唯一的定量影像指标,提示基底节—丘脑—皮层环路的损害在肝性脑病中的重要作用。
他同时还研发了多模态fMRI技术,提出肝性脑病患者脑损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脑白质水肿和脑灰质萎缩并存等观点,加深了对肝性脑病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对临床干预肝性脑病发生发展有指导意义。
如今,张龙江关于肝性脑病的多项成果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上,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与认可。多年孜孜以求,如今开始收获累累硕果,张龙江的科研之路走得扎实而从容。作为医学的眼睛,影像学的发展如同在为医学探路,而张龙江也在为这门学科探路,探索更多生的希望。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