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建“新型粮仓” 造“无形良田”

    发布时间:2014-07-02

——记河南工业大学教授王若兰
本刊记者  王 军
    


   “仓廪实、天下安。”在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高位震荡、未来仍可能反复出现的情况下,减少粮食产后损耗,也是减缓粮食产需矛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而如何将粮食仓储这块“无形良田”发挥出有形的作用,为中国农业谋求更大发展空间,一直是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粮油储藏系主任、粮食储藏理论与技术团队负责人王若兰这样一批科研工作者关注的重大课题。

 

摸清粮食产后损失“家底”

 

   由河南工业大学承担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全国粮食产后损失现状及对策研究”,对河南省的小麦、稻谷及其加工品,采取整群随机抽样和多阶段PPS抽样等统计方法,对1344个样本进行了产后储藏、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损失的科学抽样调查,调查方案科学、样本量大、数据真实可靠;采用三阶段抽样、分层抽样、线性系统随机抽样等方法,对全国7个储粮生态地域6176家农户储粮损失进行全面调查,基本清楚了我国农户储粮的损失状况;提出了我国粮食产后减损对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国家宏观决策、行业管理及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真实、统   一、具有应用价值的数据、信息以及决策建议。
   项目专职学术秘书王若兰组织了项目的申报、实施和验收,亲身体会了项目的艰辛和欢笑,亲眼见证项目在2012年的完满验收,“初步摸清了粮食产后主要环节的损失,分析了粮食产后损失原因,提出了减损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和决策参考价值”。

 

创建中国农户粮食储藏体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储粮大国,但三分之二的粮食储存在农民手中。这些农户储粮条件差、专用装具缺乏,增加了储粮管理上的难度,全国的损失量巨大。
   为了将损失降到最低,针对我国储粮生态特点和小麦、玉米、稻谷的储藏特性,近10年来,王若兰承担起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产后课题,和课题组一起,自主研制了具有区域特点、新材质、系列化仓容的农户专用储藏粮仓,充分满足了农户储粮的需求;集成农户小麦、玉米、小麦稻谷安全储藏工艺,有效显著降低了农户储粮损失;探索和构建农户储粮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建立了以当地粮食收纳库为技术依托的“农村科学储粮技术服务站”,开展粮食储藏相关技术推广与服务,解决了农村科学储藏技术服务的难题;创建以农户储粮专用仓为主要产品的农户储粮仓加工生产基地,规范农户储粮仓的生产和市场。
   与国外农户粮食储藏技术相比,这项完全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在国内更具有竞争力。为了让成果更好地惠及于民,课题组利用到示范点调研、发仓、回访等机会,举办各级培训班,现场对示范户农民进行咨询培训,发放科学储粮的宣传培训材料,间接接受培训和宣传的农户达40万人,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获得了中国粮油学会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河南省科技厅一等奖等。
   作为科技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等的特邀专家,目前已经出版著作11部,发表专业科研论文100余篇,参加制定行业标准16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申报发明专利7项并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中国粮油学会奖的王若兰,将继续参与正在进行的“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将全面总结农户储粮技术成果,改进已有仓型,相信不久的将来,农户储粮减损必将大见成效。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