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挖掘有毒动物药材,创新药物分子资源及揭示中药药理药效机制

    发布时间:2014-07-03

赖 仞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功能蛋白质组学学科组    


   动物中药是我国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中医学认为其属于“血肉有情之品”而备受重视。
   有毒动物中药药材在传统药物研究和利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国内对多数有毒动物中药药材具体活性成分和作用机理的研究甚少,主要制约瓶颈在于其成分复杂、难于分离纯化和进行结构识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熊郁良、张云、肖昌华、王婉瑜等研究团队成员长期研究传统有毒动物中药药材发挥功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建立了相应的活性分子资源库,研发了诸多创新药物,逐步建立起“基于生物生存策略的有毒动物中药功能成分定向挖掘技术体系”。
   该技术体系的特色在于:1)理论创新:以有毒动物生存策略作为发掘功能成分的理论指导;2)技术创新:蛋白质组学结合药理学手段跟踪功能成分分离纯化;3)集成创新:创建基于生物生存策略的有毒动物中药功能成分定向挖掘技术体系,识别其实现生存策略的物质基础,揭示这类中药药材发挥功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通过该技术体系,他们从以下15种有毒动物中药药材中(眼镜蛇、眼镜王蛇、五步蛇、烙铁头、竹叶青、蝮蛇、中华蟾蜍、大蹼铃蟾、无指盘臭蛙、绿臭蛙、华西雨蛙、滇蛙、黑带蛙、大胡蜂、虻虫)识别了与镇痛、止血、抗血栓、降压、抗癌、抗菌、抗氧化、抗风湿性关节炎、免疫调节等相关的活性分子,揭示这些药材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从分子水平直接证明这类中药的有效性;同时也识别了一些导致过敏、出血等相关副作用的物质,为安全利用这些药材提供了指导。
   这一系列工作为这类药物的中药现代化和创新药物研发打下坚实基础,获得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产生了良好的科学、社会和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
   1)从分子水平上揭示这些中药药材的具体有效成分。他们已从这些药材中识别了800余种功能分子(包括抗菌肽、舒缓激肽、速激肽、抗血栓肽、蛋白酶抑制剂、蛋白酶、铃蟾肽、抗氧化多肽、免疫抑制剂、磷脂酶、蜂毒肽、神经毒及皮肤修复肽等),并解析了其结构、作用靶点和机制;
   2)有效分子群的辨识为这些中药药材标准的制定、炮制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3)识别这些中药药材中过敏原等巨毒副作用的物质,为分离去除这些药材中的毒副作用物质提供了方法,并为此类中药中毒诊断与防治提供了思路;
   4)部分动物毒素来源的活性分子已经被开发成为临床药物或正在开发,包括眼镜蛇多肽神经毒素多肽、尖吻蝮蛇蛇毒凝血酶、胡蜂毒素多肽、牛虻抗血栓多肽、蜈蚣多肽等;
   5)发展了蛇毒、蜂毒中毒救治方法,为救治蛇毒、蜂毒中毒病人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相关领域研究成果显著:近年来共发表SCI论文超过200篇,获得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2013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基于生物生存策略的有毒动物中药功能成分定向挖掘技术体系”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赖仞,1972年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截至2014年1月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共发表SCI论文125篇,如Proc Natl Acad Sci、Mol Cell Proteomics、Hypertension等;受邀担任J Venom Res副主编;申请发明专利70多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973、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以及中国科学院方向性等项目。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2013年,排名第一)、中国青年科技奖(2011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奖(2010年)等荣誉。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