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人物︳“与创新同行”论坛现场实录

作者: 来源:科学中国人 发布时间:2018-07-25

  主持人:郎永淳
  嘉  宾: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
  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程永庆
  深圳罗兹曼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周国瑛
  广州嘉检医学检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医务官陆国辉


  主持人:我们的主题是科技新动能,台上的几位嘉宾基本上都和医学科技相关。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一个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状,人的健康、人的生命越来越受到关注。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之下,我们接下来就会有一系列的深度融合。在这样一个现实环境当中,我们怎样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一个问题请问樊代明院士,您经常讲转换医学,那么在医学发展进程当中,新的动能和旧的动能怎么去转换?
   
    樊代明:非常感谢给我机会。的的确确医学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功不可没,但是目前医学,或者说大一点,大健康所遇到的困难,也是不可小视的。
  老龄化来了。现在我们比过去能多活(平均)40年,但我们的理论、药品、诊断和治疗方法,都没有准备好。我们还在用以前在年轻人身上的经验、一个单病的经验来治疗复杂的老年病,所以现在遇到了很多很多麻烦。
  老年病两个特点,第一个是特殊的病,我们过去不曾见过;第二个是共病,好多病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学者提出了人体整合医学的概念,这是医学发展的第三时代,也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美国现在的精准医学已经变为了全民整体健康,WHO成立了整合医学处;中国工程院顺应历史潮流,成立了中国工程院整合医学研究院。这一系列的行动都是为整合医学做铺垫、为基础,迎接未来的发展。
  什么叫创新?人体发现一个疾病,一个药是创新,但这只是一般的创新,对于复杂的人体,综合、整合才是最大的创新。
     
  主持人:谢谢樊院士。创新不容易,药物创新更不容易。今年年初,侯云德院士被授予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让他作为创始人的三元基因成为了一个焦点。三元基因怎么在基因工程药物的创制当中,去缩小和国外的差距?又是怎么用实际操作来推动创新的?   
  
  程永庆:我们是全世界人口最大的一个国家,处在发展中国家状态。中国的新药创制,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同的国家由于国情不一样、人口健康状态不一样,面临的健康挑战也不一样。前20年,我们在侯云德院士的领导下,针对中国最大的健康挑战——乙型肝炎病种做了3方面工作:乙型肝炎疫苗,这是防病的;乙型肝炎诊断试剂,这是查病的;最重要的是怎么治疗,我们在基因干扰素方面做了近20年的努力,大幅度减少了患者。
  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要选择对我国健康挑战最大的方向来做新药创制。一个简单的例子,古巴是一个很小的国家,没有太多新药,但人均寿命比美国还高。《健康中国2030》提出,要把我们的国民平均寿命从76岁提升到79岁。那解决国民面临的疾病中的重大挑战,就是我们新药研发的主攻方向,包括知识产权保护、金融市场的支持,以及科技人员共同的持续关注和努力等。
    三元基因整个生产和研发营销团队,已经有26年时间了,坦率讲,用这样专业的能力、专注的努力和专心的、一丝不苟的、心无旁鹜的坚持,才能真正做好。今天,我们非常高兴看到在中国市场上,无论进口产品还是国外产品,我们的产品占到市场份额第一位。我们知道新药研发是一个包括技术开发、市场开发的全过程,两者都能完成的才真正叫新药研发,未来我们还会做更多努力。
   
  主持人:除了药物治疗之外,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疗法。比如对于肿瘤患者,通常我们知道手术、放疗、化疗,现在还有免疫治疗。几年前,百度爆发出的魏则西事件,让大家对免疫治疗既关注又担忧。目前,免疫治疗的进展到底怎么样,请周国瑛院长做一个科学的普及。   
  
  周国瑛:免疫治疗的研究本身是一个呈井喷式爆发的状态。因为跟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相比,免疫治疗有可能将人的肿瘤疾病变为一个慢性病,再也不是患了肿瘤,就等于世界末日。在全球,尤其是西方国家,免疫治疗的井喷式发展让我们看到:免疫治疗本身会对肿瘤病人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但我们也必须知道,免疫治疗事实上还是跟不上肿瘤的快速发展和变异。
  免疫治疗的贡献在于,你可以有一套方案,我可以有第二套方案,还可以有第三套方案,每个方案本身是互补的,一个不行,可以两个一起上,甚至三个一起上。现在最著名的PD-1免疫疗法,效果是29%;但当我们把PD-1和其他方法融合在一起,效果能提高到百分之四十几。
  但免疫治疗又经过了很多年的科研积累。陈列平教授(耶鲁大学肿瘤中心免疫学主任)在2005年发现PD-1配体PD-L1。这意味着陈列平教授在2005年之前就已经在这上面投入很多年了。2015年,安进(Amgen)公司的T-Vec正式获批,成为美国FDA批准的首个溶瘤病毒疗法。这个工作,我们的创始人,也是我的导师罗兹曼院士从1990年就在发表文章了,但直到2015年才获批。免疫治疗的每一个成果,都是在90%失败的基础上配置的,所以,我们要不要有更多的创新产品?一定要!
  听说现在国内做PD-1的公司有100多家,但我们更要看重的是,除了PD1之外,我们还能有另外的创新。我是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回来的,我们迫切希望看到将来能够有PD-1水准的创新在中国出现,而这些创新在科研机构产生以后,一定要经过企业才能发展。我认为,免疫治疗如果变成药,前提是在公司里就转化。这是科研和公司两者之间的转化。
   
  主持人:这里面转化特别重要,我们看到一系列科学论文出现,但真正要实现产品化、标准化、商品化,去大规模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实,不只是治疗,我们还要把关口进一步前移,包括做检测等,以推动精准医学真正达到一定的精准。我国在2016年推出中国精准医疗计划,很多公司也都投入到这一领域当中。陆国辉先生,在您的观察中,相关公司,它们鲜活的生命力要如何保持?未来的发展空间到底在什么地方?
   
  陆国辉:2016年国家提出这个规划,我也是2016年4月11日决定回国专门在精准医学上做一点事。要做到精准医学,首先要精准诊断,如果诊断错了,是什么病,有什么治疗效果,给什么方案都是假的。这几年,精准医学特别是基因测试领域发展很快。全国注册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就300多家。回来以后,我感觉到这个市场很乱,没有规范化。
   
    主持人:为什么说乱?
   
  陆国辉:一个是诊断的标准没有定。精准医学关键的第一步就是精准诊断,定好了诊断标准,才能对某一个病人、某种疾病给出一个准确的诊断。诊断出来,才能进行治疗处理、提出方案,一步步走下去。
  我是1983年离开中国的,出去之后专门在医学遗传领域工作。在美国读了这么多书,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把外面学到的东西拿回来,也把外面的技术拿回来。我们创建优化了“高精度医学外显4000致病基因”检测,到每个医院对比,把一个个疾病准确诊断出来。经过努力,很多医院和公司都很认可我们。还有线粒体疾病,在中国刚刚开始认识,但张巍(嘉检医学创始人之一)的线粒体疾病基因诊断在美国已经大量临床应用了。将这样的技术平台推广之后,我们的诊断率非常高,尤其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诊断率达到70%,而且60%都是新生突变的。
   
    主持人:即便是现在已经很高,也只能达到70%?
   
    陆国辉:对。刚才讲的70%,是NICU里面发现70%的病例都是遗传性的,我们的准确率,400个基因在95%以上。
   
  主持人:已经相当了不起了。因为时间关系,请各位简单说一句,在你们各自领域,未来创新的方向到底是什么?
   
    樊代明:如果想走的快,一个人走,精准。如果要走的远,一起走,整合。
   
    程永庆:其实,创新现在是脍炙人口的标签。创新有很多种——颠覆式创新、渐进式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等。每个公司、每个领域,都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特别是企业价值观、投资人的财富观,来决定创新方向和创新模式。
       
    周国瑛:我们要的一定是颠覆式创新,目前,我们不得不说中国整个科研水平跟国外差距很大,但唯有一个地方,我们认为可能可以弯道超车的,就是肿瘤的基因治疗。
   
  陆国辉:第一,教育非常重要;第二,精准,要创新。现在上海儿童医院做了5例基因诊断,4个诊断正确;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两例都做对了。我们现在7天出结果,NICU里一天要一两万块钱,现在做一个基因诊断远远低于这个成本,省了很多钱。
  
  主持人:谢谢四位的分享。

 
  根据论坛现场速记整理

资讯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3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工作的通知》要求及《新闻记者证管理办...
11月8日,由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主办的“第七届深圳食品安全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一流期刊和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提升学会主...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部署...
韩大匡院士生平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10月23日,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入皖行动”——科技经济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在合肥成功召开。此次论坛...
10月23日上午,双碳战略赋能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暨能源数字经济与产业技术学术报告会在合肥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