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李引擎:科学探路无界限 无人深处有春天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0-29

   仅过半个月,贵州镇远的一场大火,又将中国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报京侗寨变成焦炭。
   如果说古建筑存在耐火等级低的问题,那么现代建筑物发生火灾就更令人扼腕——
   2009年2月9日,北京京广桥附近的央视新大楼北配楼发生火灾,火场救出30多名伤员,一名消防人员牺牲;
   2010年11月15日,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公寓大楼发生特大火灾事故,共造成58人死亡,71人受伤;
   ……


   火灾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财产损失,更有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
   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同火灾作斗争,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早见于《周易》:“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东汉史学家荀悦在《申鉴·杂言》中进一步明确提出:“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的“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现代建筑的发展体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方向:向高处和地下,多用途、多功能复合型,大跨度、大容量的方向发展。而上述任何一类建筑形式,都会给建筑防火带来全新的问题,对现有技术提出新的挑战。
   1986年,我国第一个建筑防火研究所成立,这也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投资组建的建筑行业最大的一个专门从事建筑防火研究的机构。“当拿到由中国政府代表龙永图先生亲笔签定的合同书的那一刻,我有一种近乎窒息的快乐和心酸,我知道自己新生了。”建筑防火研究所创业所长李引擎这样描述自己当时激动的心情。此后的20多年间,他带领科研团队先后完成了上百项国内大型和特殊建筑工程的性能化防火设计工作,其中包括北京新十大建筑中九个建筑物的性能防火设计。谈及此,他满是谦虚:“至今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成功者,只是为这项事业的发展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学成归来

   自从事建筑防火研究至今,李引擎已在这个行业连续工作了整整27年。对于当年的选择,他很坦率:“我从事这个行业工作没有任何其他的背景条件,只是一次偶然的被动选择”。
   上世纪80年代初,法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决定资助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几名研究人员去法国进修,于是,研究院从下属各所共抽调8名同志集中学习法语以备选派。集中学习结束后,李引擎成为第一个被法方选中资助进修的研究人员,学习“建筑防火”专业。这在当时无异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彼时国内建筑业不仅没有专人研究防火项目,即便是一般的普及知识都极少。
   “我那时对消防的认识还仅仅限于消防车灭火和室内消火栓。”论及当年,李引擎笑着说。拿着法国发来的通知,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去,无法预测最终事业的发展;留,会丧失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终于,了解外面世界的渴望战胜了内心的纠结,李引擎踏上了法兰西的土地。
   作为法国建筑科学院接收的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业进修的中国人,李引擎面临的压力不可谓不大:生活环境陌生,语言交流不畅,专业知识缺乏??这一切使他一度陷入苦闷和孤独之中。好在法国人的幽默和友情使他很快地适应了工作和生活,逐渐了解并深入学习了材料的防火测试、结构的耐火研究、防排烟系统的计算与模拟等建筑防火的知识和标准规范等专业知识。
   法国的古建筑闻名于世界,从20世纪70年代起,法国就开始开展古建筑的防火保护研究。指导老师以自己主持的卢浮宫内新建玻璃塔的消防问题为李引擎传授了建筑工程防火设计等问题,他开始进入角色并去亲近建筑防火科学。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李引擎的勤奋好学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紧张的法国之旅即将结束时,学院副院长为李引擎争取到一个博士生的奖学名额,希望他做自己的学生,留在法国继续深造。经过深思熟虑,李引擎婉言谢绝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选择了回国:“主要是考虑到我的公派身份,以及回国后要做的创新性工作。我热爱科学,但更爱我的祖国。”

白手起家

   回国之后不久,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对李引擎委以重任——负责组建我国建设系统第一个专门从事建筑防火研究的研究所。
“这次决择对我而言很困难。”白手起家自然绝非易事,尤其当时李引擎已经升任室副主任,原来所属单位建立起的业务基础和工作关系将化为乌有,一切无异于从零开始,他很坦诚地说出了自己当时的忐忑:“万一做不下去,我在本院的研究生涯就会在事实上‘完结’。”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几经思考,领导委以重任的信任和成就一番事业的激情使李引擎最终踏上全新的“创业”之路。从无到有创建一个研究所,而建设资金还没有到位,其困难和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可谓一穷二白。初建建筑防火研究所,只有几位从各方聚集起来的同事和两间借用的房间,就连李引擎这个所长用的办公桌,也是从别人仓库里找来的弃物。
   不过,物质上的匮乏在李引擎看来都不算什么,当时摆在他面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从哪些方面着手进入建筑防火研究领域,以及如何寻求到一笔建设资金。“根据我在法国学习的了解,如果没有几百万的投入是不可能建立起最基本试验条件的。”几经周折,在建设部有关司局的关心下,建设部“七五”重点科研项目中为建筑研究所列上了第一个“建材耐火性能”的科研课题。正是这个只有10来万元的科研项目,使李引擎得以正式开展建筑防火的工作,并由此购入或自制了一些小型试验仪器。
   随后,李引擎得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要给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社会公益项目予以无偿援款建设,便开始寻求进入该援助计划之路。历经无数次的反复,耗去近三年的时间,终于,建筑防火研究所在1989年获得了110万美元的无偿援款。拿到合同书的那一刻,他告诉自己:“从此,我将沿着这个方向,一步一步地用自己的激情去铺就这条不平凡的生命之路。”

建功立业 
 

   如果说20世纪的建筑设计主要竞争于造型和功能要求,那么21世纪建筑设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则主要体现预防灾害发生方面,包括防火在内的防灾设计是判定建筑设计方案好、坏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性能化设计是建筑防火设计理论方法的一次革命。它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针对各类建筑物的实际状态,对建筑的火灾危险和将导致的后果进行预测与评估,在获得最优防火设计方案的同时,确保了一些特殊外形和功能的建筑方案得以实现。李引擎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这项研究工作,并将成果全面系统地应用到实际工程设计中。
   而最让李引擎骄傲和难忘的,还是作为奥运安保顾问,他率领团队具体参与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建设工程的消防安全设计与评估工作。
   2008北京奥运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建筑设计及工程建设的发展,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体育场馆和配套设施,但这些创新的建筑设计导致了奥运场馆消防设计无法满足我国现行相关消防技术规范的要求或我国现行相关消防技术规范尚未涵盖。
   为此,李引擎率领本所的科技团队从结构防火、安全疏散、排烟设计、火灾探测监控、火灾自动灭火等方面着手,应用火灾工程学以及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方法,采用性能化设计理念,成功解决了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等11个奥运会竞赛场馆以及国际广播中心等4个奥运会非竞赛场馆,国家会议中心、奥林匹克公园地下交通联系通道等6个奥运会相关设施建筑功能与消防安全之间存在的矛盾,实现了建筑物的建筑功能、消防安全和经济投资的最佳统一。由于性能化防火设计考虑的全面,火灾场景选择合理,提出的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各项消防设施运行正常,确保了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在奥运会期间的消防安全。
   鉴于在2008年北京奥运工程消防设计咨询和火灾风险评估方面的突出成绩,2008年9月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向李引擎领导的团队发来感谢信,2009年4月团队又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授予“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的称号。
   而在上海世博会建设期间,李引擎又将性能化防火设计理念运用在世博会一轴四馆的设计过程中,并作为专家委员会主任主持了这五个项目最终消防设计方案的评审;同时主持了中国馆、主题馆和未来馆中的所有国内各布展设计方案的评审工作。
   为此,上海世博会事物协调局特向李引擎颁发了荣誉证书,表彰他作为世博会的消防安全专家为上海世博会场馆消防设计做出的贡献。世博会胜利结束后,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和上海世博会执委会联合签发了荣誉纪念证书,表彰李引擎为这届世博会做出的积极贡献。之后,国务院国资委评选他为中央企业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荣誉个人。
   谈及昔日的荣光,李引擎十分谦虚淡然:“我不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只是不愚笨而已。如果说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社会认知,那是因为我20多年只持续做了一件事,同时也可能是机会好一些,并且适时掌握了它们。”
   执著追求,认真做事,重视效率,这是他对自己20多年来工作经验的总结。
   他鼓励:今天的事今天了、不拖拉的工作态度。
   他培养:言必行、行必果的工作作风。
   他提倡:要做就一定做好的实干精神。

采光剖璞

   自建筑防火研究所成立之初,李引擎就有一个信念:要把研究所营造成一个所有员工都愿为之奋斗一生的大家庭——
   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在法律和制度的大框架下自由地发展;
   在这里,可能会有不平、有建议、有倾诉、有批评与被批评,但始终存在尊严、关爱和集体的帮助;
   在这里,可以在高浓度的学术氛围中进行平等的技术探讨与交流,在包容个性的团结协作机制里共同发展。
   “我们是以人的脑力智慧为主为社会提供公益和经济服务的特殊群体,人才是我们发展的基石。”因此,李引擎始终把选人、育人、用人和举人作为工作的主线,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人才理念——
   人才要经历艰难与困苦的磨练。世间所有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物,无一不是历经艰难困苦,越过多次挫折而最终走向成功的。李引擎善于给可造之才创造更多的机会去直面复杂无序的局面,使他们学会在目标不清、条件简陋、希望渺茫中建功立业。
   人才成长要有一个连续的过程。“大部分人的事业都是在正式工作十年左右定型的”,李引擎认为,从人才理性成长的角度考虑,对工龄十年内的人,主要给他们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赋予实用的工作方法,安排有创造性的工作;而对工作十年以后的人,则需要为他们搭建可充分展示自我才能的表演舞台,综合包装公众形象,外延社会影响。他说:“犹如所有经典的乐曲和美好的生活其节奏一定是让人动情、催人遐想的,对人的培养也要有适宜的节奏和连续的过程。”
   人才要具备杰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的心灵和行为对听觉更敏感。能否将已有的成果精炼出来,并用一种震撼人心的声音传递出去感染他人,也是一个杰出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
   人才应分类解读和培养。李引擎眼中的人才具备两种价值:一种是具体的、实用的,不超越其熟知的业务领域;另一种是被升华和异变了的,即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专业之外。前者工作产生的的效果均可预见和计量;后者则主要体现在精神支撑和社会关系层面上,因而他们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具有无法限量的特征。第一类人才可以保证单位的基本平衡与稳定,第二类人才则会引领事业向高端发展,两者互补,任何一个单位都同时需要这两类人才的支撑,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事情上,其作用会有不同的解读。单位的社会属性越大,综合影响范围越广,对第二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就会有更高的要求,因而人才培养计划要因单位的性质和人员的特征而分类实施。
   人才是自立和外助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人能在砂滩中找出一粒随意扔进去的同样粒径的砂子,但所有人却能轻易地找到被扔进砂子中的一颗明珠。珠子越明亮,就越容易被发现。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欲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具有比常人更多的智慧、更超凡的才能。从古至今所有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均是在思想、行为上有独到之处的特殊之人。历史证明:孤独者不可能在事业上远行;无为者大多没有高人指路;而成功者一定是有智者同程。
   科学技术工作者永远耕耘于已知与未知之间,希望与理想之中。希冀一大批有志建筑防火科学的年轻科学工作者矢志不渝地贡献于这个伟大的专业,这是李引擎最大的期待。
   结语:消防是一项具有永恒性的为全社会服务的工作,它将伴随着火的存在而永远存在。我国建筑防火设计理论、方法及相应技术设备已有了巨大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和城市的变迁,传统消防概念和技术也要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将面临更多需要攻关的技术难题。也正因为此,对于“退休后做什么”这个问题,李引擎从未有过丝毫犹豫和迟疑:“只要社会和单位需要我,我会一直尽力为我国建筑防火事业的深入发展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眼下,李引擎仍然担任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副总工,利用自己的丰富经验,协助相关技术工作的进行。对于我国建筑防火事业的发展,他满怀感情,充满期盼:“希望未来能够实现建筑工程消防系统全程服务技术,并完善社会安全的管理制度及技术规范和风险评估体系”。    

链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简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1990年由建设部批准成立,设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以该院的工程抗震研究所、建筑防火研究所、建筑结构研究所、地基基础研究所、建筑工程软件研究所的研发成果为依托,主要研究地震、火灾、风灾、雪灾、水灾、地质灾害等对工程和城镇建设造成的破坏情况和规律,解决建筑工程防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广防灾新技术、新产品,与国际、国内防灾机构建立联系,为政府机构行政决策提供咨询建议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设有工程抗震研究部、建筑防火研究部、建筑抗风雪研究部、地质灾害及地基灾损研究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部、防灾信息化研究部、防灾标准研究部和综合防灾研究部。
——工程抗震研究部
   工程抗震研究部致力于解决我国工程抗震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拥有建筑结构工程咨询与设计、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减震与隔震工程设计、结构安全性鉴定与抗震鉴定、现有建筑抗震加固与改造、结构抗震试验、建筑测振、建筑整体平移等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与产品,拥有门类齐全、设施完善的检测与实验设备,拥有国内最大、最先进的大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设备,承担了大量国家和建设部的重点科技开发项目,累计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92项,编制标准、规范或图集1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国家计算机软件优秀设计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2项。主编和管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标准》、《约束砌体与配筋砌体结构技术规程》及《建筑震后应急评估与修复技术规程》等10余本国家、行业规范及标准。
——建筑防火研究部
   建筑防火研究部拥有国际上较先进的防火科研设备,形成了以“建筑物消防系统设计、施工、开通调试和维修综合技术”、“地下消防水管线漏水探测及漏水点定位查找技术”、“性能化防火设计与安全评估”等为核心的技术体系,能够为社会提供建筑防火工程全套服务。现拥有工民建、建筑材料、给排水等多个专业的研究人员,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研究人员占半数以上。建筑防火研究部自成立以来完成了几十项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公安部科学技术奖,编制和修订了多项国家和地方标准规范,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12部。
——建筑抗风雪研究部
   拥有国内最大的拖曳式水槽、最长的建筑风洞和同步测压点数最多的压力测量系统。完成各类风洞试验项目百余项,为国内众多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了抗风、抗雪咨询。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十余项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主编了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研究成果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地质灾害及地基灾损研究部
   依托于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地基基础实验室,地质灾害及地基灾损研究部在地质灾害评估与治理、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地基处理、桩基础、高层建筑箱筏基础、深基坑支护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等若干奖项。主持编制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共17部。
——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部
   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部在城市和村镇防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为我国城乡防灾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完成多项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的制订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成果获华夏建设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公安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在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面,先后完成了多个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开发了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在火灾风险评估方面,完成了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竞赛场馆群等共96项奥运相关项目的火灾风险评估工作,得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单位通报表彰。提出了村镇抗震、抗风、防洪的设计方法和评估技术,成功用于指导我国村镇的防灾建设。
——防灾信息化研究部
   防灾信息化研究部从事我国建设和防灾领域信息化方面的研究,致力于解决该领域的信息化关键技术及专项应用问题,包括信息化基础架构平台、可视化协同工作平台、城镇灾害监测系统、灾害应急指挥系统以及GIS、物联网、BIM技术在综合防灾领域的应用,提供基于不同灾种预测模型的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先后承担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多项有关信息化课题的研究,为数十家大中型企业提供了信息化解决方案。
——防灾标准研究部
   防灾标准研究部主要职责是组织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下属单位开展防灾标准的研究、编制和管理工作,汇编整理我国防灾标准化进展。近年来,中心完成标准规范制修订项目等100余项,其中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40余项,为推动我国建筑防灾减灾事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综合防灾研究部
   研究领域覆盖建筑多灾种之间的耦合作用、建筑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以及建筑综合防灾性能设计等方面,参与了国家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和北京市地方标准《房屋建筑使用安全检查技术规程》、《房屋建筑安全评估技术规程》等编制工作。完成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灾害研究基金、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自筹基金、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目前正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项。
   防灾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dprcmoc.com/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