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祖国情 泥沙缘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01

——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副所长汤立群
本刊记者  鲁长国


   在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富饶的泥沙曾孕育出大片人类赖以生存的农田;而现如今,大量的泥沙却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为此,许多专家前赴后继、不惜倾注一生的心血和热情,为祖国的泥沙领域研究而不懈地努力。而汤立群教授就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28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泥沙研究领域,以江河为伴,以泥沙为魂,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刻苦的钻研为守护祖国的壮丽河山做出了卓越贡献。
   汤立群教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副所长,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河口海岸泥沙动力学、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同时,他还是中国侨联首批入选特聘专家,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材料与工程专委会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河口治理与保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水道港口》杂志编委。众多职位集于一身,足以说明汤立群教授能力的突出和成就的显著。

“一定要回去”

   初次见到这位从小生长在山清水秀的富春江边的中青年泥沙专家时,从他那爽朗的笑容和儒雅的风度中,记者分明能感觉到汤教授如水般澄明透彻却又不失细腻的性格;然而在同汤教授的交谈过程中,记者又发觉了他性格中的另一个突出点——严谨质朴的科学作风,这又是什么带给他的呢?面对记者的疑问,汤教授深情地说,这大概是在与他长期研究、始终牵系并结下深深情缘的老伙伴——泥沙打交道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采访到这里,记者的好奇心已完全被引发:江南的诗情画意和泥沙的质朴无华,这两者是如何被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一些答案。
   1985年,汤立群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陆地水文专业毕业,之后分配到当时的水电部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位于福建汀江棉花滩水电站的水文与水能计算。工作后不久,他总觉得知识欠缺,做什么都显得有点力不从心,继续深造的想法在他心中渐渐萌生。于是,在1987年,工作两年后,他毅然放弃稳定的工作考回母校的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即泥沙)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期间,汤立群师从泥沙专家陈国祥教授,被导师忘我的科研精神和严谨的科研作风所深深感染。他怀着执着追求的科研态度,同时也在钻研中被泥沙问题的特殊性所深深吸引住,越发热爱这个领域,从此一干就是28年。
   研究生毕业后,由于各方面表现优秀,汤立群被留校任教,从此在河海大学泥沙实验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教学与研究的工作,先后担任泥沙教研室的副主任、主任和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学院副院长,其间于1997年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科学研究所挂职任副总工程师,主要从事珠江河口潮流泥沙数模计算等工作。2000年7月,汤立群通过继续深造获得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博士学位,同年9月又赴加拿大Dalhousie大学海洋系从事博士后学习与研究,出站后继续在该系任合作研究员,负责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与工程基金(NSERC)项目和美国航空航天部(NASA)基金项目,从事中美洲西加勒比海近岸环流模拟计算研究。在Dalhousie期间,汤立群开发了三重双向嵌套三维海洋数值模型,并发表了系列文章,该模型以其先进性与创新性获得行内认可。
   在加拿大学习与工作的5年,是汤立群教授思考最多也是人生领悟最深的一段时间。他的思路活跃了,眼界开阔了,但在工作的同时他却始终牵挂着祖国的发展。“一定要回去”,他时刻这样提醒自己。他有一个梦想,就是把在Dalhousie大学研发的三重双向嵌套模拟技术与我国大江大河河口潮流泥沙模拟结合起来,他深信这样的学科交叉一定能取得突破性成果。于是,在2005年2月,本应接受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邀请去那里的遥感中心开展科学研究,然而心中那份强烈的祖国情和泥沙缘促使他毅然放弃去美国发展的机会,选择回国加盟中国水科院的泥沙研究队伍,尽显他的泥沙之情。

归国展身手

   中国水科院泥沙所成立于1956年,长期从事河流及工程泥沙及水土保持等方向的研究,人才队伍、仪器设备、试验场地以及科研成果都堪称一流,而河口海岸研究开展相对较晚,人才队伍相对薄弱。汤立群教授回国后,就被任命为泥沙所河口海岸研究室主任,在院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组建了新的研究团队,开始了新一轮的治沙之路。
   如果说出国对于他是放弃了10多年拼搏打下的坚实基础,那么回国对于他既是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条件,又是再次放弃刚刚开创的工作局面,更是意味着要重新创业,毕竟人已到中年。但汤立群从不轻言放弃,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下去。辛勤耕耘终会换来累累硕果,得益于多年在国外的工作经验、研究视野和丰富积累,汤立群教授和他的团队先后获得了水利部“9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回国人员基金、水科院专项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世界银行等的资助。同时,他们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承揽了多家大型电厂、核电的工程泥沙项目。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艰苦的市场开拓,河口海岸研究团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无论在项目性质、数量和经费,还是在人才结构和成果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005年以来,通过主持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948”项目、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与工程基金、美国航空航天部(NASA)基金以及中国水科院专项资金项目的持续研发、改进与完善,汤立群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开发了中国河口海岸风暴潮及海洋动力三维数值预报模型-CHINACOAST。该模型首次研发了三重双向嵌套并行计算技术,并在整个中国沿海范围内应用该技术建模,很好地解决了大、中、小模型边界的物理量与动力条件的传递与相互影响问题,克服了模型间“伪条件”的传递。2010年10月经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组织的鉴定委员会鉴定,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提高海洋模型在浅海地区的运行稳定性和计算精度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于2011年获得水利部大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后期,汤立群教授利用水流功率理论分别推导出黄土高原小流域梁峁坡、沟谷坡和沟道的径流侵蚀方程,运用动量碰撞原理推导了雨滴溅蚀公式,提出并独立开发建立了小流域产流产沙机理模型。回国以后,通过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群体基金项目,提出了重力侵蚀动态平衡-失稳物理图,推导了重力侵蚀安全系数计算公式,给出了重力侵蚀发生的判别模式与量值计算方法。经过长期的应用与完善,归纳了坡面流侵蚀产沙模式,完善了他自己建立的小流域产流产沙机理模型,结合GIS平台形成了小流域产流产沙分布式机理模型。该成果成为小流域侵蚀产沙机理模型的经典,长期以来为广大水土保持、土壤侵蚀、河流泥沙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广泛引用,并被纳入教材。成果既具有基础理论研究,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促进了泥沙学科特别是泥沙侵蚀力学的发展。
   除此之外,汤立群教授还于2010年主持并承担了我国宁东~山东±66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黄河大跨越群桩基础冲刷概化模型试验,通过分别构建群桩净距修正系数和承台桩间相互影响系数,对单桩局部冲刷深度计算公式(C65-1、C65-2)的参数进行了修正,提出了适用于输电工程跨河杆塔群桩局部冲刷深度的修正公式。实践证明,该成果技术新颖、实用,在研究手段、计算方法、参数修正、成果合理性分析等环节都具有创新性,是滩地立塔群桩冲刷计算的首创,达到领先水平,为我国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跨河滩地立塔群桩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显著地促进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该成果于2011年先后获得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电力工程设计专有技术和电力行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三等奖。
   从2005年初回国受命至今,屈指一算已近十个年头。十年磨一剑,回顾往事,虽然创业艰辛,但看到艰辛后的硕果,汤立群不禁感到十分欣慰。目前为止,他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近20篇,发表专著1部,获得江苏省水利科技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家电力规划设计协会电力行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三等奖、黄河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3年,他又获得第十一届钱宁泥沙科学奖。2014年获得第五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之创新人才奖,同时,中国河口海岸风暴潮及海洋动力三维数值预报模型-CHINACOAST获得创新成果奖。

“要做就做好老师”

   除了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外,汤立群还是一名教师、一位博士生导师。“要做就做好老师”,是他一直坚持的宗旨。20多年来,他一直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做好老师,教好学生。
   1990年至2000年在河海大学工作期间,汤立群曾任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学院副院长,分管研究生与行政。在这期间,他几乎承担了水文水资源利用专业每年的必修课《河流动力学》与选修课《流域产沙与水土保持》、《水库泥沙》的教学,还承担了几届水文水资源专业和其它专业的《FORTRAN语言与程序设计》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每年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期间是他最忙的,他几乎每晚都待在教研室、实验室,指导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与此同时,他还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3名,负责招收了河海大学首个工程硕士班湖南班和工程硕士广东班,培养了大批学生。由于他平时教学生动,备课具体,且多媒体课件显示形象直观,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因此,他于1996年获得河海大学三等奖教金。
   2005年至今,汤立群在中国水科院成为硕导、博导,独立培养了两名学生,为研究生开设了《河口海岸动力学》课程。在研究生论文指导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综合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要求硕士论文的深度达到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如今,汤立群教授桃李满天下,有的成为业务骨干,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侨胞情谊深

   汤立群教授在完成好繁忙的科研与管理工作的同时,还支持并积极参与侨联活动,一直是水利部直属机关侨联的新生骨干力量,多次参加侨联的专题调研,并执笔完成调研报告,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与作用。
   2010年元月,中国侨联八届二次全委会举行会议,成立了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汤立群教授因其突出的科研成果与侨界影响力,经水利部直属机关侨联选送、中央国家机关侨联推荐,荣膺首批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共46人),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兆国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出席了中国侨联八届二次全委会。
   2011年11月,汤立群教授参加了在无锡召开的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首届年会,并对无锡市“十二五”规划作出评估。会议期间,汤立群就人才引进政策、专家委员会下一步工作、“十二五”水利科技以及太湖治理等发言并提出了建议。2010年以来,汤立群结合自己的海外经历和专业视角,每年都向中国侨联提出1~2项建议,有的被编入中国侨联《侨情专报》,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作出了贡献。鉴于此,2012年汤立群获得中国侨联“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建言献策”一等奖。
   2013年4月,汤立群教授参加了中国侨联经济科技部组织的宜昌百里荒扬子果园技术咨询活动。作为水利专家,汤立群注重观察排洪沟、灌溉池、引水沟等基础设施,详细调查和研究了当地降水、引水等问题,指出了果园存在的问题,建议采用规范的梯田种植方法,用“竹节沟”保水保土,提高肥力。
   2013年12月,汤立群教授作为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正式代表参加了第九届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他的“发挥中国侨联的桥梁作用,利用自身优势加强海外联络,要向他们介绍中国发展的真实情况及国家对人才工作的积极政策”发言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响应,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都进行了相关报道。
   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汤立群教授在人生和事业上的追求目标逐渐成熟,早已悟出自己今后的方向和道路。我们相信,成熟豁达的心境和勤勉质朴的作风必将引领着他和团队为祖国的水利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