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01
——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许玉德教授
本刊记者 张 姝
轨道时代,正把中国带向崭新的时空。在我国轨道交通大力发展的历程中,涌动着一群忙碌的身影,无论烈日酷暑,不管刮风下雨,他们依靠在轨道管理和轨道检测领域领跑的专业优势,默默地为轨道交通建设做着贡献。这其中,就有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教授许玉德的身影。
无心插柳的求学历程
许玉德教授1965年9月出生于山西省左权,1980年考入上海铁道学院就读铁道工程专业。许玉德说,他当时只是遵从父母的建议。四年后,他在导师的建议下,又继续攻读了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于198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
在上海铁道学院,许玉德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教给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追忆往昔,许玉德由衷感慨道:“他是留苏回来的老一辈知识分子,时常教导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把做人放在第一位,这个理念对我影响很大。”一路上铭记老师的教诲,也让许玉德的人生之旅走得更加完满而充盈。
为了继续在高校工作上进一步提高自己,已经身为副教授的他,毅然决定再续学业,于1999年考入北京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后,他重返当时已与同济大学合并的上海铁道大学继续教书育人的事业,并逐渐担起了学科带头人的担子,在铁道工程、轨道管理与养护维修技术、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检测技术及安全评估领域展露锋芒。
大背景下的科研选择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瞄准高速铁路建设,许玉德逐渐将工作重心移至科研领域。作为负责人,他先后主持了广深准高速线路养护维修自动化管理系统、铁路既有线改建纵断面优化设计两大重点项目。
“我开始涉足科研领域时,正值广深准铁路建设期间。”科研不仅激发了许玉德的兴趣和责任,更让他逐渐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此后,许玉德又先后主持参与了原铁道部的多项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约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2部。
“铁路建设之后,如何更好地为居民的出行服务,需要进一步关注。所以,我的研究方向是关注整个轨道建完后存在的病害或问题并提出治理措施。相当于铁路后期的养护。”
关于铁路管理和养护,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入门容易做精难。
要想做好铁路轨道后期养护,就要经过现场的验证,这是许玉德觉得整个研究中最难的部分。“你提出的理念方案体系,一定要在现场得到验证,这是最磨练人的地方。”为此,除了积极钻研业务知识外,许玉德还经常深入工地熟悉了解各条线路的情况。“虽然说我国的铁路建设热火朝天,但是管理还是要向国外学习,特别是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日本新干线。”
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
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轨道研究方向具有悠久的历史,历年来为我国铁路培养了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该系教授、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许玉德所带领的课题组在轨道结构工程、轨道管理方面进行研究,涉及高速铁路、重载铁路、磁浮线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承担了各种层面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据许玉德介绍,目前该课题组目前有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博士生硕士生10余人。除了本身的研究力量外,近年来课题组还与上海铁路局、申通地铁、神华集团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随着国际化大趋势的发展,和国外的交流就变得非常紧迫,因此同济大学近年来的国际化交流也十分频繁。”除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外,许玉德还十分重视科研成果产业化问题。为促进成果转化,他的做法和经验是“在题目选择上要考虑现场需求,为现场服务,对实际提供指导帮助”。
寄情轨道交通20余年,许玉德依然保持着最初的一颗好奇心。面对未来,他表示“一是希望近两年把积累的东西用到日益发展的高铁和轨道交通建设中。二是希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三是希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在轨道交通创新领域锐意进取,一路前行,许玉德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