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01
——记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张秀芝
本刊记者 祝传海
与海洋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张秀芝的名字早已跟海洋、台风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关于气象,人们都爱用变幻莫测来形容,但是将近40年的工作经历下来,看惯了暴风骤雨和电石火光的张秀芝,内心早已是云淡风轻,宠辱不惊。
回忆当年的青春岁月,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气象局做海洋气候分析工作,张秀芝笑称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样一干就是一辈子。改革开放初期,海上油田开放了中外合作开发,我国与德国一家公司在北部湾海域进行合作开发。但德国方面的前期研究报告提出海域的设计极大风速82米/秒,他们的勘探船抗风82米/秒,而我国勘探船最大抗风78米/秒,意味着我们的船无缘前期油田勘探,刚刚工作没几年的张秀芝反推德方报告,发现他们对台风数据使用不当,最终把该海域的极大风速科学地定在72米/秒,为我方争得了巨大的利益。由此,也让张秀芝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从而坚定了与海洋和台风打交道的决心。
2004年始,我国风电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中国气象局专门成立了风能太阳能评估中心,凭借着多年的专业经验,张秀芝成为这个中心的业务骨干,担负起改变中国海上风资源分析几乎为零的局面的重任。在2008年,中国-欧盟环境项目发布了“Off-Shore Wind Energy Resource Assessment and Feasibility Study of Off-Shore Wind Farm Development in China”的公开招标,张秀芝的团队从12家投标单位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同时又承担了自选项目“台风对海上风电开发的影响”。就这样,一年内要同时完成两个项目,而且要各自出一本书。张秀芝对于那一年的工作和欧盟项目管理的严格至今记忆犹新,她和她的团队不分白天和黑夜的紧张工作,支撑他们的只有一个特别简单的信念,那就是不能砸了国家气候中心的牌子!终于,从2008年8月5日正式启动,到2009年8月4日项目结束,整整365天的努力没有白费,项目取得了圆满成功,受到了一致好评。这个项目的完成,使得中国气象局在海上风电领域打开了局面,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海上风电建设目前正面临着全面提速,然而频频袭扰的台风却带来了一场场灾难。今年刚刚在海南文昌登录的超强台风“威马逊”,中心风力达到60米/秒以上,海南文昌某风电场的1台风机被整体吹倒,2台叶片被吹掉;湛江徐闻某风电场的33台风机,有13台风机被整体吹倒,5台出现叶片破裂,损失惨重。类似的,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对浙江苍南风电场造成毁灭性灾难,2003年强台风“杜鹃”和2013年强台风“天兔”两次造访广东红海湾风电场,致使风电场损失严重。每次强台风过后,张秀芝都会亲临遭受台风毁坏的风电场考察,了解台风影响的过程、风电场应对台风的经验与教训,同时向风电场现场人员传授台风的基本知识。“如果现场人员掌握了台风的基本特点,在台风来临的时候各种措施得当,可以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对于风电场来说是就是盈利。”张秀芝说。
张秀芝告诉我们,在台风频繁出现的区域,应对台风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风电机组设计、制造和针对台风的控制系统,风电场正确选择机组和风电机组微观选址,机组安装、调试,以及台风来临时的现场应对措施和备用电源等,这些问题是海上风电发展战略亟需考虑的问题。
虽然已经退休,但是张秀芝依然放不下台风和海上风电的研究,甚至在没有任何课题资助的情况下用其它项目剩下的钱进行海上三维超声观测,积累海上台风观测数据,希望能获得海上台风影响下的风电机组设计参数,为海上风电开发保驾护航。张秀芝和她的团队与台风和海上风电的故事还会继续下去。尽管她也会一次次地感叹“实在太累了,想好好的休息了”,但又一次次的失约。因为她自己也明白,只要海上风电还需要她,自己身体还好,她与风共舞的脚步就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