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足迹深深印大地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01


——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明慧副研究员
本刊记者  严永红 

   
   李明慧,汉族,山东鱼台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就读于山东科技大学(原山东矿业学院)、北京大学和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2010年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下在英国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湖泊沉积与环境矿物学,主要是利用湖泊沉积物中不同类型的矿物及晶体化学和同位素等,讨论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盐湖矿产资源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演化,涉及的领域包括自然地理学、地质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矿床学等多个学科。    
   在浩瀚的科学史上,曾有居里夫人、多萝西-霍奇金等多位女性科学家撷取诺贝尔奖。女性从深闺中走上世界的舞台,愈走愈远,愈飞愈高。地质科学是公认的“艰辛”科学,然而,在这一几乎是须眉一统的基础科学领域,却有着一位执着的女性。
   行走于地质科学界这一片“男人的松林”,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文化血脉”祁连山,都有她的身影。岁月之河穿越而过,她的青春、理想、坚持都赋予给了地质科学的发展。
   这就是她,一位执著于地质科学的女性学者——李明慧。
   上世纪90年代初,因机缘巧合进入地质专业的大门,从此开始了地质研究职业生涯。攻读硕士、博士,然后是博士后、出国留学,一路走下来,李明慧不断拓展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她利用矿物的自然属性讨论环境变化和矿产资源的物质来源及形成演化,涉及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湖泊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学等。跨学科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交流方能产生新思想,“青藏高原所的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创造了团结互助、积极进取、友好和谐的学术氛围和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使我受益匪浅。”李明慧由衷地说道。
   她秉承了山东女子的聪慧,十多年的努力小有收获,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资助下,系统研究了西藏纳木错的单水方解石分布、成因及环境意义,这项研究填补了高海拔地区单水方解石矿物学研究的空白,为湖泊的现代过程研究提供了矿物学方面的资料。又如,高精度地厘定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千米钻孔280万年以来盐类矿物组成、演化序列及其环境意义,并在我国首次发现了硫酸盐矿物尤钠钙矾。
   由此,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得以到世界一流学府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开展访问研究。这所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大学处处洋溢着高贵和儒雅,除了先进的科学理念,李明慧得以观摩达尔文的手稿、驻足牛顿的苹果树、参观约翰·哈佛曾就读的学院、流连于徐志摩笔下的康桥……这里的一切,都满足了一位女性的浪漫想象和学子对知识的无限渴求。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相遇,使得李明慧对科研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认识和思考。
   2005年进入青藏高原研究所以来,李明慧从事环境矿物学、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即利用矿物学、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等手段,讨论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盐湖矿产资源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演化,研究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地质学、环境矿物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矿床学等。
   李明慧的研究涉及的主要是盐类矿物和粘土矿物,特别是盐类矿物。盐类矿物是天然水体受蒸发而使某些组分达到饱和形成的化学沉积矿物,一般出现在海相和湖沼沉积以及干旱气候带的盐渍土中。所以,盐类矿物可以很好地反映干旱气候环境。如,随着蒸发作用的增强,碳酸钙的矿物方解石、文石等最先从水中析出,其次为硫酸钙矿物石膏,其余依次析出的矿物有石盐,硫酸钠镁盐矿物,钾镁盐矿物等。根据矿物的种类,可判断古代湖水的浓缩程度和气候环境的干旱情况。比如,在距今2.1千年左右,西藏纳木错开始析出单水方解石,说明距今2.1千年左右纳木错湖水中盐度明显增加。又如,柴达木盆地硫酸盐矿物——尤钠钙矾的析出说明当时的水温很高,远高于室温。
   目前,盐类矿物大约有200多种,硬度很低,化学成分比较简单,透明或半透明,大部分为白色、无色或灰色。除了具有环境意义外,盐类矿物还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如芒硝、石膏、钾盐、石盐、硼砂等,都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
   “合作导师康世昌研究员和朱立平研究员给予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易朝路和方小敏两位研究员提供了稳定的空间和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得以安身立命、从事科研工作。这些老师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使我受益匪浅。”李明慧由衷的说道。
   地质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地质学家是把脑力劳动和艰苦的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特殊的职业者。有人这样形容地质人员的工作“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通常,野外工作的地方风景都很秀美,完全是大自然的造化,除了地质人员的敲打,很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地质历史的深邃令人心胸开阔。”
   谈着自己钟爱的事业,李明慧的眼睛闪烁着光芒,她说:地质工作是愉快的探险旅游。“比如,当我们站在玉门关下,面对一望无际的荒野,能更切实地体会什么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工作中手脚并用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爬山’,才知道上山容易下山有多难;西藏的蓝天白云有多诱人,缺氧的高原反应就有多痛苦;很多历史书籍或历史剧中都会讴歌人类的伟大和不朽,但对地球历史的探索过程中,地质工作者感受到的是人类的渺小和无奈。”
   地质工作虽然辛苦,也有很多乐趣。“新疆的一次野外工作结束后,两个学生去联系宾馆住宿,被服务人员拒绝了,理由是他们看起来不像好人:皮肤黝黑、粗糙,头发又长(好久没理发了)。这件事被大家当作笑谈。早年,藏北牧区的车少,牧民的狗见了汽车就会狂叫、还追车。一次,一条狗从山坡上叫着向下狂奔,但坡道陡峭,它奔跑的速度有点快,一下子滚了下来,倒把司机吓了一跳。”
   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安心欢喜、甘之如饴。在思考中前行,在前行中思考,艰辛和乐趣始终相伴。这也许是所有对艺术、对科学不懈追求的人们恒久不变的原动力吧。
   人生没有设限,未来更没有上限。正是本着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她选择了这条无悔的人生路,择善而固执,为地质科学付出全部精力与心血。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