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李子义:不知停歇的动物克隆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3

本刊记者 宋 洁 特约通讯员 李邢海


  
  除了正常的有性繁殖,生命能否通过别的方式得以延续?
  很早之前人类便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强烈地好奇心,人们开始尝试利用生物体的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并试图通过无性繁殖,形成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最为当代人所熟知的克隆动物莫过于诞生于1996年7月5日的克隆羊多莉,但其实早在1963年,中国著名科学家童第周先生就进行了鲤鱼和鲫鱼之间的细胞核移植,培育出了第一尾属间核质杂种鱼,开创了我国“克隆”技术之先河,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克隆先驱”。
  克隆羊多莉的诞生,标志着利用哺乳动物体细胞取得克隆动物的成功。各国科学家意识到克隆将成为未来生物领域的必争高地,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各个科研大国无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动物克隆研究。
  1994年,31岁的李子义考取了东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博士研究生,师从谭景和教授,也因此成为童第周先生的第三代弟子。向上溯源,谭景和教授的老师是著名动物组织胚胎学专家秦鹏春教授,而秦鹏春教授的老师正是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先生。
  “从谭教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继承了中国最初一代克隆研究者身上勇往直前的宝贵品质。”回忆起在东北农大的时光,李子义教授感慨万千。当初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现已成长为沉稳睿智的中年学者。现任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李子义,早已有了自己的弟子。在动物克隆研究的道路上,他一路向前
  
与克隆结缘
  
  1961年出生的李子义,在年少之时就对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他观察田野树林里的昆虫动物,试着解决自己心中一千、一万个为什么。
  1979年,18岁的李子义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全国兽医界最为知名的高等学府——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兽医专业。在解放军兽医大学,李子义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培养了过硬的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解放军兽医大学锻炼了我的品格。”军人式的学习生活塑造了李子义坚韧刚毅,不畏艰难的品格,这也帮助他在之后的科学研究上不畏困难、屡破坚冰。
  1983年毕业后,由于本科阶段表现突出,李子义留校任教,同时攻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动物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及相关研究工作。所谓教学相长,经过几年的教学和科研,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科研上也得到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对于知识的追求永无尽头。虽然在别人眼中此时的李子义已经走得比同龄人快了许多,但他却深知学无止境、深切感到自己仍需进一步深造,于是他开始准备博士研究生的考试,并于1994年考取了东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博士研究生,师从谭景和教授。
  1997年,李子义获理学博士学位,此时他已经是兽医大学基础部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而立之年,意气风发。
  正是在这一年的2月27日,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了一项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1996年7月5日,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伊恩·维尔穆特领导的一个科研小组,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一只小母羊。这是世界上第一只用已经分化的体细胞克隆出的绵羊。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关于动物克隆技术的强烈关注。它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步的第一项,也是当年最引人注目的国际新闻之一。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多莉的诞生标志着生物技术新时代来临。继多莉出现后,克隆,这个以前只在科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术语变得广为人知。
  之后,克隆小鼠、克隆牛、克隆猪等纷纷问世,似乎一夜之间,克隆时代已来到人们眼前。英国人显然已经领先了一步,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处于先进地位,甚至印度和韩国也在不断进取,而我国的克隆技术进展却略显缓慢。李子义深刻意识到,只有走出去学习更先进的技术,才能发展自己,也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归去来兮
  
  决定出国留学后,很快,他凭借自己出色的科研能力和丰厚的学术成果,便得到了世界医学领域著名的研究机构美国衣阿华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的机会。
  1999年3月,李子义把妻儿留在国内,只身踏上了赴美留学的路途。初到美国衣阿华大学医学院解剖学与细胞生物学系John Engelhardt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日子里,他感到一切都很新鲜而又陌生。Engelhardt实验室从事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条件和仪器非常先进,Engelhardt教授交给他的工作是组建转基因克隆雪貂课题组,尽快建立雪貂体细胞克隆的操作程序,而他所要做的第一项工作是购买用于胚胎显微操作所需的仪器设备。3个月后,当看到所购买的仪器设备陆续到达并调试安装后,李子义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点成绩来。
  为了早日取得科研成果,李子义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科学研究上,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他从不休息。枯燥的工作是用艰苦卓绝的精神忍受着的,最困难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标。日日夜夜繁杂的实验和一个个科学难题,没能击垮这个拥有百折不挠军人血性的探索者,反而成为他科研进步的阶梯。2002年由于突出的学术贡献,李子义晋升为助理研究科学家,之后,又被美国政府授予绿卡,获得永久居留权。除了埋头苦干,李子义更注重开拓自己的思想与眼界,参加了诸多国际性学术会议,接触到了当时国际科学界克隆领域知名的科学家和一些年轻有为的学者,这些人身上的蓬勃朝气感染了他,使他更加坚定自己所从事的动物克隆事业。
  2004年,李子义率领的研究小组在NIH研究课题——“应用胚胎克隆技术生产具有肺纤维化囊肿的雪貂动物模型”资助下,系统地研究了雪貂体细胞克隆的各项技术指标,经过攻坚克难,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两只应用成年雪貂体细胞为细胞核供体的克隆雪貂,创立了雪貂体细胞克隆的操作程序。其后又获得首例敲除CF基因的克隆雪貂。这项成果对于研究呼吸系统疾病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这也使他所从事的雪貂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应用克隆技术生产转基因雪貂用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光荏苒,八年转瞬即逝,李子义教授此时已经在国际动物克隆研究领域崭露头角。“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李子义说,自己报效祖国的初衷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变。“之所以要执意回国,是因为我想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和管理经验带回国内,让我的学生尽早地了解和掌握国际上相关领域最高水平的技术和学科发展前沿知识,让他们站在我的起点上参与到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希望我的学生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国内,而是放眼于国际。”
  2006年9月,李子义放弃了大洋彼岸优越的科研环境、薪水待遇和生活条件,婉言谢绝了衣阿华大学解剖学与细胞生物学系John Engelhardt教授的诚恳挽留,毅然选择了回到祖国。
  
科研无止境
  
  回国后,李子义依照吉林大学学术带头人人才引进计划,在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兽医学科学术带头人等工作,并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
  回国七年来,李子义教授再创辉煌,他主持和参加了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3项,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吉林省留学人员科技创新创业项目1项,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1项,吉林大学引进优秀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等14项研究项目(课题)。并在一系列国际著名科学期刊相继发表SCI收录论文39篇,参编专著2部,获得授权专利1项。他的脚步,不知停歇。
  回国后,李子义首先建立起猪体细胞克隆的技术平台体系,获得了首例体细胞克隆太湖猪。猪除了作为肉食来源之外,由于其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特征与人类相近,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异种器官移植的重要目标动物和理想的人类疾病模型动物。体细胞克隆猪技术的研究可以为转基因猪的生产提供重要参考,从而为家猪育种、人类疾病模型和人类异种器官移植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太湖猪产于江浙地区太湖流域,具有繁殖力强,产仔数多等优点。李子义选择以太湖猪体细胞为核移植供体,以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为核受体,以杜洛克猪为代孕母猪,对体细胞克隆技术生产克隆猪进行了研究,并成功获得首例体细胞克隆太湖猪。为体细胞克隆技术在我国太湖猪育种、建立人类疾病模型等研究方面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法。
  之后,李子义带领团队参加了抗猪瘟病毒的转基因克隆猪的研究工作,获得了首例带有抗猪瘟病毒基因的转基因克隆猪。猪瘟俗称“烂肠瘟”、“猪霍乱”,是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疫病,是威胁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其特征是:急性,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后期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1885年首先在美国发现,以后传播到世界各大洲,中国大部分省都有发生,是危害我国养猪业的第一大传染病。建立新的抗病毒方法,加快抗猪瘟动物育种研究,控制猪瘟的流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将RNAi技术和转基因猪制备技术相结合,培育出了稳定表达针对猪瘟病毒的shRNA的转基因克隆猪,为研制抗猪瘟病毒的转基因克隆猪奠定了基础。这项研究成果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在转基因猪抗病毒育种研究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了我国抗病育种及特种经济动物育种方面的研究。
  接着,李子义又带领团队建立起转基因克隆牛的技术平台,获得了首例转赖氨酸基因克隆奶牛。赖氨酸是帮助其它营养物质被人体充分吸收和利用的关键物质,人体只有补充了足够的赖氨酸才能提高食物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达到均衡营养,促进生长发育。因此,强化食物中必须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及社会效益。常规育种周期长见效慢,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利用转基因技术表达富含赖氨酸的稳定蛋白,可以很好实现这个目标,为乳品质改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李子义课题组通过筛选奶蛋白中编码高赖氨酸含量的基因片段,拼接赖氨酸基因,并构建赖氨酸基因乳腺特异表达载体。通过体外培养细胞及乳腺导管注射的体内实验来验证了载体的有效性。该研究成功制备了奶中表达高赖氨酸蛋白的转基因小鼠,通过对转基因小鼠进行的基因组水平、转录水平及翻译水平的不同检测,进一步评估在转基因牛奶中生产赖氨酸蛋白提高赖氨酸含量的可行性。最终,将线性化的赖氨酸基因乳腺特异表达载体转染奶牛胎儿成纤维细胞,获得稳定赖氨酸基因的转基因细胞系,并以其为供核细胞利用核移植技术,获得转赖氨酸基因克隆奶牛。这是人类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的世界首例赖氨酸转基因克隆牛,标志着国际克隆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这一研究成果在新华网组织的2011年中国科技发展盘点中榜上有名。
  在成功培育赖氨酸转基因克隆牛之后,李子义马不停蹄地率领团队开始了新的研究。他们尝试利用猪这一人类最佳模型动物,研究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在诱导形成期间的重编程机制,并获得猪iPS细胞。同时通过下调TET基因,或上调miRNA等方法,有效提高了猪iPSCs诱导效率。全面评估其安全性、有效性,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引导性。这些探索为干细胞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有利于人类对干细胞的深入了解,也同时为干细胞早日应用到人类的医疗事业上起到了推动作用。
  
“治学就是坚持加严谨”
  
  李子义懂得,一个科学工作者要想出成果,要想达到很高的学术造诣,必须要勤奋。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科学研究上,节假日从不休息,工作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
  李子义深知研究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科研摸索阶段会特别艰辛。比如,在细胞核移植技术中把克隆胚胎构建好之后移到受体之中的实验风险很高。李子义回忆起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公主岭实验牛场打来电话说代孕母牛流产了,课题组顾不上和家人团聚,立即赶过去把小牛运回来剖检分析。
  与一般的博士生导师不同,在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之外,李子义还担任了本科生的班主任。即使再忙,也要每学期与本班学生开两次交流会。他把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和管理经验带回了国内,让学生更早的了解和掌握国际相关领域最高水平的技术和学科发展前沿知识,让学生站在他的起点上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在课题组组会交流上,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在指导学生科研时,他要求学生,开拓思想,放眼国际。治学严谨、处事干练的李子义教授也常常教导学生“做事先做人”,为学为人皆要有良好的品质,但是他更明白身教重于言传,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最重要,也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德才兼备。
  马不扬鞭自奋蹄,李子义的勤奋为学生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2012年,他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就在国际著名期刊Biology of Reproduction发表了一篇备受关注的论文,并连续三个月被该期刊评选为阅读最多的论文。其他优秀毕业生更不胜枚举。
  李子义的学生说,“老师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仍会每周都坚持开组会,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帮助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他在工作科研中非常严肃认真,对学生要求尤其严格,但在生活中却对我们都非常照顾,实验室的整体氛围既上进又温馨。”
  勤奋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团队氛围,促成了一项又一项研究成果,荣誉也随之而来:2007年李子义被评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009年“长春市优秀归国留学人员”,2012年“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长春市劳动模范”,2013年“科学中国人杂志(2012)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2013年,以李子义教授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更是获得了教育部“转基因克隆动物”创新团队称号,工作得到了高度认可。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李子义教授成果斐然,为人却又异常低调。好学力行的他思维复杂,生活又极其简单。“治学就是坚持加严谨”,李子义教授如是说。
  李子义教授还会创造多少“奇迹”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一直在路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未来让我们一起屏息以待。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