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守望生命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3

  专注免疫医学,造福人类健康,在人生的追求中,她让细胞筑起生命的屏障;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科学的道路上,她用执着通往成功,用创新点亮未来。

  ——2012年度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守望生命

——记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葛青

本刊记者 徐芳芳


  
  2013年夏,骄阳似火。
  与这炎夏不同,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葛青带给人的却是一份沉静如水的感觉。远离了“世界之大,人之浮夸”,她专注在免疫学科的世界中,开辟着心中的一片清凉。即使是收到获评为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的消息,也并未激起太大的波澜。
  
  走出去,扎实科研能力
  
  从本科到博士,葛青都就读于原北京医科大学。博士期间,在导师陈慰峰院士的悉心指导下,她将CD4单阳性胸腺细胞分为多个亚群,并初步证明其由无或低功能细胞分化为功能性辅助T细胞是一个多阶段的分化发育过程。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在国际一流刊物《国际免疫学》和《免疫学》上。这也为深入研究单阳性胸腺细胞成熟的调节机制奠定了基础。
  小荷初露,葛青并未沾沾自喜,而是选择以麻省理工大学作为一个新的开端,继续扎实基础。1999年起,麻省理工大学陈建筑教授的实验室里便多了一个俏丽的身影。
  在麻省,葛青将博士期间的工作进一步深入,对影响T细胞稳态和记忆T细胞分化的细胞表面分子和细胞因子开展了研究。她发现:T细胞稳态增殖由TCR与自身表位肽-MHC的相互作用介导,细胞表面分子对CD8+T细胞的稳态增殖具有促进作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稳态增殖具抑制作用;稳态增殖诱导         细胞分化并获得记忆T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并可维持记忆T细胞群体数量的相对稳定和群体的多样性,但初始T细胞的稳态和多样性依赖胸腺细胞的不断输出。该系列工作发表多篇论文,其中,6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已被国外多个研究组引用。
  2003和2004年,《美国科学院院刊》以葛青为第一作者的另一项标志性工作——在国际上首次针对流感病毒设计出特异性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成功地抑制流感病毒在体外和小鼠体内的复制,证实siRNA作用于病毒的mRNA但不是病毒RNA或cRNA。该系列成果申请了7项美国及国际发明专利,并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siRNA是对抗流感病毒的非常有潜力的新方法”,“这一工作表明对于变异频率极高的流感病毒,siRNA将成为极有用的治疗手段”,当认同的声音传来,当医疗前景摆在面前,葛青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她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广泛的赞誉,2000年获得AnnerFuller博士后奖励基金,2002年12月被提升为“Research Scientist”(研究科学家)。而为了能够尽快将成果推广开来,2004年,她参与组建了以该系列研究成果和专利为基础的美国Galenea生物技术公司。期间,她带领团队完成并申请了3项美国及国际发明专利,获得并主持2个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基金:SBIR(小型企业创新研究计划)和R01项目共225.5万美元。2007年,葛青教授加入美国SomaGenics公司,主要从事丙型肝炎特异性小发夹RNA(shRNA)的研究与开发。研究工作获得1项美国发明专利,并在RNA杂志发表2篇文章(责任作者)。
  
走回来,智慧化作成果
  
  2009年9月,葛青回国了。
  或者说,她从未想过不回来。外面的世界再精彩,终究敌不过这片土地带来的归属感。那一年,她被聘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全职教授,同时,获得了北京大学人才计划启动项目经费资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等的项目支持以及中国免疫学会的支持。“我们的主任张毓教授对我帮助非常大。”谈到国内事业的“重启”,葛青说道。
  不足四年,葛青已获得8项科研项目资助,其中,6项为项目负责人;作为骨干参加2项“973”项目。相关工作,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以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项。另外,与美国公司在siRNA开发应用领域的继续合作也已发表SCI论文5篇(通讯作者2篇,第一作者2篇,共同作者1篇)。
  其实,在葛青看来,她只是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脚踏实地地去做每一件事,至于取得怎样的进展,反而成了意外之喜。回国以来,她利用多种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手段,完成了单阳性胸腺细胞各亚群基因表达谱的分析,建立了多种研究胸腺迁出细胞的体外和体内模型,首次提出胸腺迁出细胞的外周成熟起始于其在离开胸腺过程中与树突状细胞的相互作用,并对该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些研究为探索胸腺迁出细胞的胸腺内外迁移和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深入理解胸腺迁出对外周T细胞库稳态维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提供了丰富的实验依据,并有望为自身免疫、免疫缺陷等病理状况及放化疗治疗后的免疫功能恢复等的医学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现在,距离葛青回国就已经四年多了。这段时光中,她在北京大学逐渐适应,并不断寻找着新的灵感。然而,海外数载的经历还是深刻影响着她。她相信开阔的学术视野对于研究生涯不无裨益,也因此非常注重学术交流与合作。美国免疫学年会、Keystone会议、Faseb夏季研究会、亚洲大洋洲免疫学联盟学术大会、中国免疫学会学术会议、京津免疫学家会议??她总是会出现在国内外免疫学学术交流会议上,并受邀在全国临床免疫学学术会议、福建省首次免疫学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2012年,她在中国免疫学会学术会议上主持“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分会场并做口头报告;最近,她又收到血液学2013国际会议邀请做口头报告,第三届免疫疾病与治疗大会邀请,并将为其主持分会场并做口头报告。同时,她还于2011和2012年参加了国际人类前沿科学计划组织(HFSPO)基金评审;2010年成为《抗病毒研究》杂志编委,并任《抗病毒研究》《发育免疫学与比较免疫学》等多本杂志的评阅人。而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南开生命科学院、美国佐治亚大学等单位的多名教授都是她的合作对象。在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合作上,她就率课题组完成了人头低卧位模拟失重实验的免疫学检测和分析。据悉,该研究将有助于理解失重性肌萎缩和骨丢失的免疫机制,并有望为航天飞行中的免疫功能维护提供大量实验依据。
  一路行来,她是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不急不躁,厚积薄发。她也是一位尽职的导师,被评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2012年度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优秀指导教师。她执着,不仅是源于对研究本身的热爱,还有着对于生命与健康的责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她都将以智慧和汗水书写出心中所望。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