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13
本刊记者 鲁长国
2003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员杨利伟出舱的画面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至今让人难以忘怀。从此,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快速发展,备受世人瞩目。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中国科技力量的跨越式发展。同时,杨利伟、聂海胜、翟志刚等航天员也逐渐被国人关注。但人们看到的只是航天员的荣誉和光环,却看不到他们训练时的刻苦和艰辛,更看不到在他们背后默默奉献无私付出的航天人群体。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国航天专家刘伟波,了解航天员背后的故事。
衣食住行医均不同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在开展“两弹一星”研制的同时,毛泽东主席就指示,我们也要搞载人航天。1968年,我国组建了第507研究所(现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负责航天医学研究、航天员选拔训练和载人飞船环控生保研究,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启动,负责航天员系统和环控生保分系统研制工作,1996年中国开始第一批航天员选拔,航天员保障工作全面启动。
我们在地球上做任何动作、穿任何衣服、吃什么饭都可以随心情而定,但是航天员在太空中却不能随心所欲。太空环境与地球表面环境有很大不同,最显著的是微重力,还有高真空、极端的温度变化、宇宙辐射、微陨尘等等,所有这些航天特殊环境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需要专门的防护,必须在航天器中创造出适宜的载人环境。人在空间生存、生活和工作的保障就成为必须攻克的主要难题。
衣服是我们展示自己品味的装饰品,而航天服则是航天员生命的保护伞。舱内航天服主要用于应对飞船压力应急,舱外航天服功能更复杂,航天员执行太空行走时,服装自身要具备生命保障能力,又能防舱外宇宙辐射、极端温度、微陨尘的侵害。特种服装的研制任务,就摆在了航天人的面前。
我们平时吃饭可根据自己的口味任意烹饪,但特定的航天环境使航天员的饮食要求变得特殊,吸收消化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影响。除了必要的能量营养供给、合理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搭配等基本要求,解决长保质期食品的可接受性问题就很迫切,特别是中式蔬菜类食品必须采用特殊工艺,因为在长期飞行时,色、形、味都是影响进食、心理和士气的重要因素;还需要设计特殊的食品包装和在轨加热方式,因为微重力环境中,不能像地面那样蒸煮和翻炒。做出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航天食品是中国航天人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
前几年,电视剧《蜗居》的热播引发国人无限感慨,但航天员在太空舱内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蜗居”。在那么狭小的空间内,航天员要像我们一样正常的起居生活,还需要专门设计的环控生保系统。比如呼吸,太空中是没有氧气的,采用何种手段为航天员提供可靠的氧气源至关重要,呼出的二氧化碳要净化去除,呼吸和排汗产生的水蒸气要专门收集,这一系列问题紧密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广大航天人集思广益,预先设计好航天员的太空生活,才能保障飞行安全和任务成功。
航天员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偶尔也会有头疼发热的疾病,更何况他们身处远离地球的太空环境中。宁静的太空中其实存在着很多航天员的“空敌”,空间辐射、持续噪声、微生物滋生、有害物质溢出等环境健康风险难以完全避免;长期处于微重力会导致骨质疏松、心血管功能失调、肌萎缩和免疫功能降低。因此,建立完善的航天员健康保障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背后的英雄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天宫一号”由长征二号火箭发射升空。北京时间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这一伟大壮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在雄厚的经济基础的支持下,突破西方技术封锁,自主开发,航天科技进步迅速,再次向航天强国迈出一大步。中国有责任再接再厉,大力发展航天技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推动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为和平利用太空资源、造福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荆棘满布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排除万难,才成就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
当杨利伟身着中国航天服遨游太空、向我们挥手致意的那一刻,我们激动万分,中国培养出了自己的航天员。至此,我们才关注到,航天员经历了多年的磨砺,背后是许多航天员教员忙碌的身影,是飞行训练模拟器研制队伍彻夜不眠的工作,是航天员守护者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当翟志刚在太空中走出舱门的那一刻,我们心弦紧绷又欣喜若狂,中国人的脚步印在了茫茫太空。这足以说明中国航天人秉持不屈不挠的精神,有能力掌握复杂、高风险的空间出舱活动技术。
当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里微笑着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太空水球、太空陀螺、太空水膜实验时,我们会心一笑,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已迈入应用阶段,长期载人航天,建立中国自己的空间站、载人登月、载人深空探测等都将不再遥不可及。功夫不负有心人,航天人不畏艰苦的奋斗终将使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刘伟波研究员还向记者介绍道,航天员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以培养合格飞行乘组为中心,通过建立系统目标、系统框架,系统实施管理的方法,实现人-航天器-航天环境之间的最佳适配。其次,以人与工程的融会结合为切入点,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渗透融合,触发学术新思想、新理论的产生,保障人在空间长期健康生活和有效工作。最后,从宏观和微观多个层面研究人在空间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发展先进的保障技术,更好地发挥人在空间的作用。
我们坚信,航天员的幕后守护者们,一定会不骄不躁、脚踏实地的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服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航天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