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中医专家宋福印与他创立的“气血脉形辨证”理论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4-10

本刊记者  王继红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随着当前越来越多的复杂病症的出现,占据医学主导地位的西医面对一些疑难杂症也有些力不从心。中医的发展正逐渐被社会重视,而当代中医究竟该走哪条路?作为世界三大传统医学国家,埃及、印度、中国,前两个国家的传统医学已经消亡,原因是他们没有一套完整的医疗体系,而中医保留至今是因为千百年来她是一直是“活的”,是在一直发展的,历朝历代不断有中医名家在诊治大量病患后创立新的中医理论。如果哪一天中国的中医消亡了,那就是因为中医理论跟不上疾病的发展。任何医疗体系的发展都依靠理论来支持,靠实践来证明。当代我国中医发展太需要一批专家在多年的医疗经验积累下,能够有引领思想性、实用性的理论诞生。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种全新的完整的辨证理论的诞生,不仅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人类攻克多种重大疾病开辟了新的途径。
   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的宋福印副院长深入挖掘、整理历代中医学家学术思想、理论,在30余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潜心研究,吸收借鉴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理论,发挥中医宏观整体的演绎、思维优势创立“气血脉形辨证”理论,大力推动了我国当代中医理论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气血脉形辨证理论在中医领域的推广和普及,给传统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从而实现了中医药治疗各种炎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新突破。
一、气血脉形辨证理论创立的背景
   气血脉形辨证理论是宋福印博士经过30余年刻苦钻研,结合现代疑难病证的病理生理特点和发病规律而创立的。宋博士除将《内经》有关人体解剖形态的描述和记载进行整理之外,还对气血脉形的概念、功能进行了深刻阐述,比如他结合《内经》有关形的记载和描述将“形”的含义归纳为为7种:一是指有形的东西,二是指形状,三是指病状、证候,四是指显露、表现,五是指形态类型,六是指身孕,七是指脉象等;在有关气血脉形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诊断和治疗方面,将《素问·调经论》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刺志论》则谓:“气实形实,气虚形虚,谷盛气盛,谷虚气虚,脉实血实,脉虚血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素问·调经论》曰:“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等引入气血脉形辨证理论之中,因此确认《内经》奠定了气血脉形辨证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从某种意义讲,它已具有人类所需要的健康、长寿的各种方略,即使是新问题、新现象也可以援引已有的理、法、方、药加以解释和处置。此外现代科学不能解释或不能完全解释,必须期待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或许都可以从中医学做出类比、概括。但是,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环境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的影响,疾病类别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某些代谢性、免疫性、全身性、多系统、多脏器、多功能损伤及失调的疾病已经成为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这些疾病均是多因素致病,相互影响,逐渐发展而形成的,如果按照传统中医四诊和辨证理论诊治,已经很难取得突破性成果。此外,疾病是在一定条件和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功能失调、代谢紊乱或心理、社会适应性异常的状态。病人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心理障碍、社会行为异常、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和劳动能力减弱甚至丧失。根据这一疾病概念,传统中医辨证理论虽然能从心理、社会、功能、代谢角度,系统、精辟地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治规律,但却缺乏对脉络病证以及形态病证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与探讨。现代西医学虽然能从生理、病理角度深入揭示血液、血管和各种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功能与形质,血管病变与组织结构异常相关性的研究与探讨。只有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各种变化有了全面系统准确的认识,才能为防治疾病提供全面科学的诊治依据。因此,如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检查手段,如:影象技术、病理形态学检查、内窥镜检查等方法来弥补传统四诊存在的不足,如何吸收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揭示清楚的生理、病理理论,发挥中医宏观整体的演绎、思维优势去辨治现代疾病,是中医学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当前科学量化观念来看,中医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主要是不易量化和把握,特别是在诊病阶段缺乏客观指标,随着意性较大。“四诊”的症状和体现只有通过跟随有经验的老中医慢慢体会。在科学突飞猛进发展、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各个领域的今天,只用原来的望、闻、问、切四诊及辨证方法来诊断疾病,已感到明显不足,必须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加以补充,有所创新。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和一门学科都是在其自身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一成不变、经久不衰的科学理论和学科是没有的。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使科学理论和学科由相对真理逐渐逼近绝对真理。当今中医学面临着原有思维方式与新事物间的矛盾。对新科技带来的新发现和大量新出现的疾病如爱滋病、排异反应、公害病等,还有随着对疾病的认识和分化不断精细,类似疾病的鉴别诊断问题,如一些癌症与相同部位的其它慢性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等等,单以传统的辨证方式,已无法适应今天的临床。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结合虽不失为解决一些临床问题的有效途径,但亦非理想之途,因为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也并非全面和明确。故现实要求我们应主动拓宽研究疾病的思维方式,对新出现的疾病既可以在对传统症、病名进行科学分化的基础上合理规范使用,又可据其病理状态推导演绎其本质,创造出不悖中医理论的新概念。同时广泛汲取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和研究方法,合理移植包括西医各种检查方式在内的多学科手段,逐步形成独具中医特色的综合性辨病方式。
   宋福印博士正是在汲取传统医学辨证理论精髓同时大胆吸取现代科学技术的检查手段诸如影像技术、病理形态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法,才提出形态病证治理论,使传统的气血理论和科学的形态病证治进行了有机结合,从而诞生了一种全新、科学、实用的气血脉形辨证理论。气血脉形辨证理论在继承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借签现代医学定位、定性和定量原则,令人耳目一新,倍受启迪。这一理论不仅对代谢性、功能性及组织结构异常的多种疾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还运用辨证的、动态的分析方法将疾病分成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因此在中国中医学领域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很高的实用价值。
二、气血脉形辨证理论的重要意义
   气血脉形辨证作为一种辨证理论,她在中医学领域中的意义和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气血是人体最宝贵的东西,人身充满了气血,气血生成后藏于脏腑和脉络之中。人体气血的盈亏,脉形的荣枯随年龄的不同而变化。青壮年时期,气血旺盛,肌肉丰满;中老年人气血不足,脉涩形枯。人一生在每个年龄阶段,气血脉形均有变化,从十岁开始,大致每过十年即可有一个明显变化。
   人体气血的多少,不仅从年龄上可以测知,而且从人体的形态特征方面也可以察知。其中根据毛发的多少,皮肤肌肉的荣枯来判断人体气血盛衰的方法,对今日中医临床仍然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2.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
2.1气血失和,百病丛生
   人能健康无病是因为正气强盛,气血充盈、顺畅,如果气血失和,就可造成百病丛生。
2.2 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连续性。 
   无论何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任何病证均有一个发病过程。以形态病证为例,各种病因首先是引起局部脉络阻塞,气血凝滞,进而发生增生、变性、萎缩或坏死等。
2.3 区分疾病发生、发展的阶段性 
   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邪正相互斗争所产生病理变化的过程。古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已经深入客观地观察和记载了疾病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现代科学对许多疾病都是分阶段进行研究和治疗的。如对炎症的认识,通常将炎症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慢性炎症三个阶段。在急性炎症阶段,以变质和渗出反应为主,而慢性炎症以增生反应为主。
3.指导疾病的诊断
   气血盛衰的变化,必然显露于神色。气血旺盛,则神采奕奕,色泽明润。气血虚弱,则神夭色败,枯萎不荣。以上论述说明,气血脉形辨证理论对中医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指导疾病的治疗
   辨证的目的是为正确治疗提供依据,因此,在临床上只有明确气血脉形病证的发病机理、浅深层次、轻重程度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准确判断病情的轻重,识别其传变趋势,从而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
5.揭示疾病的传变规律
   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无论古代的各种杂病还是今日中医临床上的各种疑难病证都是如此。清代叶天士通过医案的形式将气血脉形病证的传变规律揭示的十分清楚,其在《临证指南医案·积聚》曰:“初病胀痛无形,久则形坚似梗,是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盖经络系于脏腑外廓,犹堪勉强支撑,但气钝血滞,日渐瘀痹,而延癥瘕。”
6.判断疾病的预后
   人体气血的盛衰,形体的胖瘦,不仅是生理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人体病理状态的客观反应。因此通过气血脉形辨证,可以指导人们摄生养身,延年益寿,同时判断疾病的预后和测知人体寿命的长短。《灵枢·寿夭刚柔》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所以气血充盈,脉络通畅则长寿,气血亏虚,脉络失营则短命。也就是说,人要想长寿就必须善于调养气血。
   例如在临床上将各种炎症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进行论治。急性期临床可以表现为发热,病变局部红肿疼痛,脉数等。患病脏腑、组织以充血、水肿、渗出为主。此时多属于气病或气血同病阶段,治疗应根据病因及患者体质等情况采用凉血解毒的双酱急炎汤治疗。此时采用中医药治疗周期短、疗效显著,通常一到两周可以治愈;而慢性期临床症状常不十分明显,或仅表现为病变局部反复发作的轻度疼痛等,此时则根据慢性炎症病变脏腑、组织常伴有不同程度增生及纤维化的特点,将其归纳为形态病证阶段,治疗时根据形态病证的特点,相应地采取化痰软坚的二核慢炎汤进行治疗,也可以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又如,由于平时肥甘厚味,酒食无度,早期可以表现为功能性上腹饱胀不适、嗳气、阵发性腹痛、以及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等症,此时属于气病阶段,治疗应该采用健脾和胃消食的消食健脾汤进行治疗;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血脂、血糖、尿酸升高伴有形体肥胖、气短、乏力、肌肉酸痛、四肢无力时,就已经进入到血病阶段,此时治疗应该采取益气养阴,解毒降浊的愈消降糖方或者降脂减肥汤等;如果病情再发展下去就进入脉络病证阶段,可以出现心脑血管的损伤,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此时治疗就要根据心脑血管病变的性质和体质特点,针对是缺血还是阻塞相应采用养血荣脉汤或者脉络通合剂等;如果由于高血脂引发脂肪肝,则说明疾病已经进入到形态病证阶段,此时应该采用脂肝饮进行治疗;如果由于长期的血脂升高,持续的动脉硬化进而引起血管性痴呆、脑萎缩者,也是典型的形态病证,治疗则应采用健脑通脉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方可取得显著疗效。
   总之,气血脉形辨证不仅是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理论,还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纲领和依据,具有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