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知行合一的植物遗传育种学家陈禅友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3

本刊记者 褚 焱 特约通讯员 胡志辉

 

  毫不夸张地说,陈禅友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豇豆的人之一,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痴迷于对植物的研究。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他将全部精力用在了豇豆的研究上,而正是这30年的坚守,使他成为了鼎鼎大名的“豇豆先生”。
  他的实验室,名为“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湖北省唯一一个研究豆类蔬菜植物的重点实验室。在这个摆满瓶瓶罐罐、色形多样豆类种子的实验室里,陈禅友和他的团队相继研发出了鄂豇豆2号、6号、7号、12号等几个新品种,而前三个品种已经成为了农业部重点推广品种,被推广种植到了全国2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陈禅友,男,1963年4月出生,湖北浠水人。遗传学博士,二级教授,现任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生物学一级学科”首席专家、国家省市科技评估专家,是湖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武汉市第五届教育界名师、市劳动模范、市“213人才工程”首批人选、市政府津贴专家。
  
诠释豇豆的智者
  
  1987年,陈禅友顺利从华中农业大学蔬菜专业毕业,取得硕士学位,此后,他便一直从事蔬菜植物遗传资源研究应用及教学工作。酷爱学习的他没有放弃任何继续深造和学习的机会,2007年,陈禅友获得武汉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他还先后到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和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研修。
  在将近30年的科研生涯中,陈禅友一直从事植物遗传改良和资源利用研究,豇豆等蔬菜作物的种质多样性、性状遗传和育种、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种子生理和品种分子检测技术以及豇豆等植物的耐盐、耐湿、耐低温等逆境生理和抗逆遗传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陈禅友十分注重基础研究,他对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较系统地从形态学、细胞学、蛋白质和基因组DNA等多个水平开展研究,取得多项创造性成果。他首次提出依数量性状/球蛋白/分子标记等划分我国豇豆品种群和亚群,从理论上明晰了种质的遗传关系;提出了新的植物株选方法和种质鉴别新方法,实现技术方法创新;建立了豇豆耐盐等逆境综合评价技术方法,评估了我国豇豆资源的抗逆性;研究了性状遗传规律,并成功进行了遗传改良,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多年来,他发表SCI、EI等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70余篇,出版《园艺植物育种学》等著作3部。可以说,在对豇豆的研究上,国内无人能出其右。
  一人强不是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在陈禅友的主持领导下,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的研究团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多年来,他和他的科研团队从国内外收集整理了豇豆、菜豆、豌豆、毛豆、扁豆、蚕豆、藜豆、小豆、饭豆、刀豆等10余种豆类蔬菜植物资源千余份,建立种质资源库,开展了种质鉴定评价和利用工作,先后成功育成3个农业部重点推广和武汉地区主导的豆类品种。共取得了包括“基于盐溶蛋白图谱技术的豇豆品种分析鉴定方法”、“基于基因组RAPD分析的豇豆品种分子鉴定方法”、“豇豆基因型耐盐能力的技术鉴定方法”和“豇豆基因型耐湿能力的技术鉴定方法”、“豇豆的化学调控栽培方法”和“辣椒的化学调控栽培方法”等6项国家发明专利。他关于豇豆耐盐遗传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遗传学会主办的国际学术期刊《The Jourmal of Heredity》上,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他主持完成项目之一被鉴定委员会确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育成的豇豆品种性状新颖,优势明显,在豇豆逆境耐受能力判别和多种分子标记技术综合判别豇豆种质遗传关系方面有明显创新。
  
受人尊敬的师者
  
  除去科学家之外,教师是陈禅友的另一个身份,事实上,他可能更为重视这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甚至成绩更为出色。
  2002年,陈禅友被聘为教授。从参加工作至今,他已经在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了20多个春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陈禅友始终牢记和努力践行作为一名教师的神圣职责,把对学生的感情和关怀融入了课堂内外的点点滴滴,他那启迪式的教学方式和对创新精神的培养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也获得了“江大教学名师”、“武汉市教育界名师”等荣誉称号。他主讲的课程《植物育种学》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自2007年至今,精品课程网上总浏览量达338857人次。
  陈禅友特别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精神十分重视。多年来,从他门下走出大量优秀学生,其中相当部分已经成为农林战线的主力军。在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同时,陈禅友带领研究生和年轻博士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通过言传身教,带出了一个植物学类课程教学团队和豆类植物研究团队。作为江汉大学“植物学类课程教学团队”、市级重点实验室“豆类植物研究”、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生物学一级学科”和省级科技平台“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领导者,他以无私无畏的气魄胸襟培植了学术团队,带动了学科建设和发展,锻铸了不平凡的师魂。
  在科研领域,培养人才最好的途径便是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让人才迅速成长。多年来,在陈禅友的努力和争取下,他和自己的团队先后主持承担了武汉市科技攻关和晨光计划、湖北省科技攻关和科技平台项目以及国家星火计划、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农业部948项目等20余项国家、省部和市级科研项目,取得了10余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5项,还获得“十一五”湖北省高校十大科技成果转化提名奖,这些项目的成功及所取得的成绩极大地推动了研究中心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在这里快速成长,成为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生力军。
  
关注民生的行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历来我们传统文化中每个知识分子毕生的追求和奋斗目标。作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农业领域奋战的学者,陈禅友同样怀着一颗关注苍生、造福大众的心。
  “我做科研,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成果转化出去。”陈禅友说。他特别钟情于科学研究以改善民生为目的,近几年,调整科研方向,着力解决“毒豇豆”这一外源致毒和菜豆内生毒素物质的问题,为百姓吃上安全食品而努力着。他既注重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更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普及。多年来,除了在实验室,他还经常到农业企业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讨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有一次,一批种植户找他咨询:“我们种的豇豆为什么不开花,不结果?”陈禅友马上到地里查看原因,发现这片地挨近武汉三环线,而靠近三环线的豇豆基本不结果,但远离三环线的却是正常的。经过一番研究,他很快找到了原因:“豇豆和人一样,也要睡觉。白天有光,晚上就不能有光了。而三环线晚上的路灯,直接照射到这片地里,当然就不开花结果了。”他给出“药方”是:“要么让路灯公司把光照角度变一下,要么就在这里种植对光周期不敏感的豆子或其他作物。”
  类似的情况经常会有,为了更加方便农民咨询,陈禅友还特意在实验中心的网站上开辟了专门的咨询区,定期安排技术人员回复农民的提问。
  他和团队先后育成的鄂豇豆2号、 鄂豇豆6号、鄂豇豆7号、鄂豇豆12号等4个豇豆新品种,有3个成为农业部重点推广品种。为了尽快促进产学转化,陈禅友通过建立新品种繁育技术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走校企合作之路,使豇豆新品种及配套技术产业化高效有序进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已经推广种植到全国2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累计应用266520公顷,新增利润86710万元。
  同时,通过建立多个校企联合科研和试验示范基地,科技咨询、阳光工程等多途径,陈禅友不断推广科技成果,普及科技知识。他经常给省市蔬菜技术人员培训,目前为止受训人数已达500多人次;在蔬菜主产区和革命老区培训农民达6000余人次,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省政府表彰的省级科普先进工作者。而我们相信,陈禅友还会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痴迷科研,传道授业,心系苍生,这便是知行合一的植物遗传育种学家陈禅友。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