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科教大事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9-15


胶体量子点谱仪

   当前的微型光谱仪大多都依赖于干涉滤光片和干涉仪类光学系统,这限制了它们的光子效率、分辨率和光谱范围。Jie Bao和Moungi Bawendi研发出一种高效的、高性价比的微型光谱仪,它通过用由195个不同胶体量子点(这些量子点所具有的吸收特征覆盖的光谱范围宽,并
能测定小至纳米的光谱偏移)组成的一个二维吸收型滤光片阵列取代干涉仪类光学系统,从而能够克服很多这种局限性。这样的性能,再加上该系统的简单性、易制造性和进一步小型化的潜力,说明它在空间开发、外科手术和临床“片基实验室”等场合有可能派上用场。    

不同群组地位和认知的定向显性

   对102个群组和超过35万个体进行的这项联合元分析,通过观察连续纯合子片段,研究了纯合性对具有公共卫生重要性的性状的影响。通过关注16个与健康相关的量化性状,作者在全部连续纯合子片段与四个复杂性状之间发现了统计上显著性的联系,这四个性状分别是:身高、一秒用力呼气肺活量、一般认知能力和教育程度。在每一种情况下,纯合性的增加都与性状值的降低相关。没有发现全基因组纯合性对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十个其他心脏代谢性状有影响的证据。    

作为高温电介质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聚合物电介质重量轻,从“功率-重量比”角度来讲很具有吸引力,但这些材料在常见的操作温度下往往会被击穿。在这项研究中,Qing Wang及同事表示,向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中添加氮化硼,可以提高散热性能,这样所生成的电介质材料可以在比以前用的聚合物电介质高得多的工作温度下使用。这些新的纳米复合材料是柔性的,重量轻,光可以穿透,具有可扩展性,而且稳定可靠,从而使得它们对于电子设备应用来说有可能比传统陶瓷电介质更有吸引力。    

CDA引导的表观遗传核苷代谢 

   除了重新合成DNA核苷酸外,细胞还会利用正在死亡的细胞再生循环得到的核苷酸。这一途径是如何应对5-甲基胞嘧啶各种不同氧化形式(如5hmdC和5fdC)的,目前尚不清楚。在该研究中,Skirmantas Kriaucionis及其同事发现,这一核苷酸救助途径具有一个基质选择性,它能防止新合成的DNA被表观遗传修饰的胞嘧啶随机结合。然而,一些过度表达“胞苷脱氨酶”(CDA)的癌细胞对会导致DNA损伤和细胞死亡的5hmdC或5fdC的过度表达很敏感。作者猜测,基于这些核苷酸变体的药物,对于过度表达CDA的癌症可能具有化疗潜力。    

fox13决定青.鱼受精卵的性别

   Toshiya Nishimura和同事证明,fox13会给出一个分子暗示来阻止精子形成的启动,fox13会在青?鱼生殖器官内的生殖细胞中表达,但不会在生殖细胞周边的细胞中表达。当研究人员在有两个X染色体(雌性状态)的成年青?鱼中将fox13破坏后,该雌鱼的卵巢内竟形成了精子。这些精子是有功能的,它们能正常地令卵子受精。这些结果表明,为了转变成精子,青?鱼(可能也包括其他的脊椎动物)的生殖细胞无须处于雄性的生殖器官环境之中。    

来自白垩纪早期的四条腿蛇

   研究者将一个长有四条腿的蛇化石与其它已知蛇类物种进行比较,确认该四条腿的动物实际上是现代蛇的始祖。该物种Tetrapodophis amplectus(生活在1.46亿年至1亿年前的早白垩世)保留了许多典型的蛇类特征,它与蛇类的最明显的差异是它有4个肢体,这些肢体看来不像是用于移动身体。作者们说,其较短的外指和加长的第二指表明,这些肢体是用来抓握的,作者们还提出,该物种没有海洋动物常被发现的长长的、侧扁形尾巴,这进一步表明蛇类不是从海洋始祖演化而来的。    

机器人昆虫的水上跳跃

   通过研究在水面上跳跃的水黾,Je-Sung Koh和同事制造了一种机器人,它能成功地使自己从水面跳起。应用一种漂浮在液体上的灵动圆筒理论模型,作者们发现,水黾腿的最大用力总是低于水面张力所能承受的最大力。为了在他们的机器人中重新创建这一受控的加速,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扭矩反转弹射(TRC)机制,它能产生一个最初的小型扭矩且扭矩会逐渐增加-但它绝不会超过水的表面张力。水黾会将其腿扫向内测,目的是为了将其腿压向水面的时间最大化,并因此使得总体用力最大化;这种新的概念也被应用于机器人以帮助它们实现腾跳。    

世界沿海三角洲的风险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计算某特定三角洲人群遭受洪灾的风险,Zachary Tessler和同事的研究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人口受损事件的几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暴露于这些风险的情况如何随着气候变量的改变而转变、以及人口对这些不良事件的脆弱承受力。他们将这些计算应用于48个主要的沿岸三角洲,这些地方目前的总人口估计超过3.4亿。尽管在较富裕国家内的三角洲与其它三角洲相比有着相似的遭遇洪灾事件的几率,但富裕地区的风险评估结果要稳定得多,在本研究所涵盖的三角洲中,这些地区的风险趋势是最低的。然而,当研究人员在将长期上涨的基础设施成本纳入考量后并重新计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风险时,这些三角洲的脆弱性增加幅度变得最大。    

北半球中高纬度植被生长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在减弱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中心朴世龙教授及其合作研究团队,系统地分析了过去30年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北半球植被对全球变暖响应的时空变化,他们发现:1982年到2011年,北半球植被生产力与温度的相关关系显著地降低,表现为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气候变暖显著促进北半球植被生产力,但最近15年其关系并不显著。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气候变化是导致植被生产力与温度关系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等因素的贡献相对较少。干旱和降水量下降是导致温带地区植被生产力与温度相关关系下降的主要原因;而60°N以北的寒带地区的下降与极端事件的增加以及植被生长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有关。《NATURE COMMUNICATIONS》    

温度变化对死亡率的影响

   哈佛大学环境流行病学家Joel Schwartz及其同事,对2000年至2008年生活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近300万名65岁及以上人口的死亡记录进行的分析发现,夏季平均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将导致超过1%的人口死亡,而冬季平均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则仅能挽救0.6%的人口。除了发现温暖的冬季并不能弥补炎热夏季造成的人口损失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无论是在冬季还是夏季,温度的突然变化是比酷暑热浪更恐怖的杀手。《nature climate change》    

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形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年代一直存在争议。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洪波等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对西域砾岩中发现的一层火山灰沉积进行检测,获得了火山灰的绝对年代,提出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约25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远早于过去认为的中新世晚期或者上新世早期(约数百万年前)的观点。《PNAS》    

生态系统的极端不稳定,导致热带恐龙被抑制3000万年

   在恐龙时代的头3000万年里,大型草食性恐龙在热带地区很罕见,这种现象一直是个谜。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分析了美国新墨西哥州北部一个地区的沉积岩样本,这些岩石大约为2.05亿年至2.15亿年前由河流沉积物沉积而成,根据样本检测数据,研究者认为,当时极端天气事件不可预测地来回交替,导致植被难以存活,大型、温血草食性恐龙无法在比较接近赤道的地区生存,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研究同样显示,当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现在的4到6倍,研究者预测,如果我们现在的气候变化继续下去,热带地区可能出现类似的生态环境。《PNAS》    

山地气候变暖的海拔依赖性

   国际研究团队在系统分析了过去半个多世纪全球范围内山地气温的变化后指出,高海拔地区近期的气候变暖可能比以前更快,原因可能有:冰雪反照率反馈效应、水汽—云—辐射反馈效应、水汽与辐射通量反馈和气溶胶的作用等。高海拔地区快速变暖会加剧山区生态环境、冰冻圈、水文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由此可能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和一些高山动植物的灭绝等。《nature climate change》    

30亿年前现代大陆地壳已出现

   为了研究大陆地壳的历史,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Bruno Dhuime带领团队收集了全球1.3万个岩石样品的测量值。数据显示,大陆的平均厚度约为35千米,漂浮的岩石则在靠近7千米厚且密度较大的海洋地壳处摆动。研究者认为,在约30亿年前大陆要更加“苗条”;自从板块构造正式在地球上开始,大陆便在随后的20亿年里变厚。大陆地壳的厚度在约10亿年前达到顶峰,此后抬升的山脉开始受到侵蚀,同时并未有足够的新地壳形成以抵消这种损失。研究者预测,如果在接下来的20亿年里这一趋势继续下去,那么地壳将再一次形成大陆被淹没在海洋下的状态。《nature geoscience》    

GNSS电离层地震学:最近观测到证据及其特征

   近日,上海天文台金双根研究员带领团队在电离层地震学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他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GNSS大气地震学概念,为监测和预报地震提供了新的可能手段。研究者利用GNSS观测资料获得了全球大地震的电离层扰动及其传播特征,发现了电离层扰动主要是由地震破裂后引发大气声波和重力波向上传播引起的。他们的模拟结果给出了地震电离层扰动特性,即产生的声波重力波靠近震中,而表面瑞利波和海啸在大气/电离层中分别产生声波和重力波。这些由固体地球/海洋和大气耦合产生的波向周边和上空传播,引起了电离层等离子扰动。《EARTH-SCIENCE REVIEWS》     

地震形成的滑坡物质的疏散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章东研究小组,联合英美大学科研人员对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悬浮物通量进行比较,结合流域内地震形成的滑坡物质的体积,推测出:相对于地震前,岷江、沱江、涪江三大河流的输沙量增加了3-7倍。根据2008-2012年期间三条河流的年平均输沙速率,发现由滑坡产生的泥沙将在面积约七万平方公里的流域内停留数十到数百年,仅仅清空<25mm细颗粒即需要33±24年,粗颗粒将持续千年以上,而且不同的流域里滑坡泥沙的滞留时间差别很大。《GEOLOGY》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